作者簡介:王一茗(1995-),女,漢族,山東省煙臺市龍口市人,齊魯工業(yè)大學(xué)(山東省科學(xué)院)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02
漢代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tǒng)的星湖文化相悖。作為一種宗教,佛教影響著知識社會一部分對佛教具有宗教情感的人。季羨林先生曾說過:“現(xiàn)在大家都認為,如果不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就不可能寫出中國文化,中國哲學(xué)史甚至中國歷史的真實歷史?!狈鸾虃魅胫袊?,它與中國文學(xué)形成了不解之緣。林清玄于一九七三年開始撰寫散文。他的大部分散文均以佛教文化為基礎(chǔ)。他的作品包括散文集,《蓮花開落》、《鴛鴦香爐》等,特別是“菩提”十本書,成為臺灣歷史上最暢銷的書籍之一。林清玄既是散文大師又是虔誠的佛教徒。因此,林清玄的散文表現(xiàn)出佛教風格也就不足為奇了。對于林清玄的散文,樓玉明先生有這樣的評價:“林清玄散文風格最引人注目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在于他將東方的審美智慧和佛教的哲學(xué)情懷引入散文藝術(shù)?!狈鸾涛膶W(xué)是林清玄散文最引人注目的特征。
一、林清玄與佛教
(一)社會環(huán)境影響
佛教是臺灣最大也最流行的宗教之一。根據(jù)臺灣“內(nèi)政部”二〇〇年公布的數(shù)字,佛教寺院有四千零一十座,僧侶九千三百零四人,追隨者約三百六十八萬人。根據(jù)二〇〇一年臺灣出版的《世界年鑒》統(tǒng)計,臺灣約有八百萬佛教徒,占總?cè)丝诘慕种弧E_灣的寺廟覆蓋整個島嶼。且人間佛教的普及,是臺灣佛教的特色。例如,當臺灣人描述“有人死亡”時,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使用佛教術(shù)語“往生”。還有“輪回轉(zhuǎn)世”的概念,“觀音菩薩”的信仰,“素食”的普及,以及“給予”救濟的精神……從這些民間現(xiàn)象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臺灣社會與佛教的微妙融合。由此,臺灣大佛家下的社會環(huán)境對林清玄的影響是很大的。
(二)家庭環(huán)境影響
林清玄童年時期,是在一個有著強烈宗教氛圍的家庭中長大的。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徒。在《永銘于心》中他寫到:“只要孩子在家里生病,她(母親)就會去寺廟燒香拜拜?!彼麄兊募依镞€有一個特殊的房間安置供桌,專供神靈使用。在新年伊始,整個家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鎮(zhèn)上的寺廟。在盛大的聚會和游行中,鎮(zhèn)上的所有人都把他們的工作丟在一邊,聚集在一起,并致力于宗教活動。這種強烈的民間信仰使林清玄兜轉(zhuǎn)于少數(shù)寺廟間?!岸寄芨惺艿揭环N溫暖的情懷”,學(xué)生時代的林清玄,“通常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香山也沒有準備。當我回來時,我變得像個人一樣?!?/p>
二、林清玄作品中的禪意
(一)積極“入世”態(tài)度
有些人將佛教與海洋進行比較,鼠和大象均可以得到自己的東西。此話的意為,佛教能給不同智力和文化層次的人以智慧的滿足。一方面,再平庸的人都可以受益于它,另一方面,再睿智的人也不能離開它。林清玄許多散文中的令人玩味不盡的哲理意味,與他自身對佛理的理解和一定程度上對佛理的運用是分不開的。
林清玄憑借對佛教原則的理解,對現(xiàn)代城市的缺點和人性的弱點有了深刻的見解。在《佛鼓》、《清歡》、《黃昏菩提》等章節(jié)中,他掙脫了現(xiàn)代都市和環(huán)境的束縛,尤其對現(xiàn)代都市人的貪欲有所批評和折射。但佛正義不是避世,佛法是積極入世的,而不是消極循世,不是搞一大堆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用以麻醉自己,也不是個人崇拜似的封建迷信,更不是成為某些利益集團服務(wù)的工具,也不是模棱兩可明哲保身自私自利的所謂的中道。范仲淹有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永嘉禪師的《證道歌》其中有一句“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等等都說明佛教救世的慈悲情結(jié)。還有《六祖壇經(jīng)》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每個人都有意識,他非但不能鄙視世界,逃離這個世界,并且要自我完善,所以佛家講“普度眾生”。
林清玄在其作品《隨喜菩提·自序》中的表現(xiàn)的則是積極參與這個世界:“由生命的苦惱走入佛門,是很好的,但是聞法而雀躍,歡喜信受不是更好嗎?苦惱中求悟不是更好嗎?以厭離世間的心走向凈土是很好的,但是以歡喜凈土的心走向極樂世界不是更好嗎?”
(二)對“小人物”的人文關(guān)懷
林清玄的作品著重關(guān)注和關(guān)心現(xiàn)代人在現(xiàn)世界所面臨的問題,尤其體現(xiàn)的是現(xiàn)代都市生活中對底層人的思考和關(guān)懷。且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間,點點敘述人生道理與生命感悟。
《月光下的喇叭手》描述了一個老人,他吹著一個葬禮角,然后漂走了。老人感喟道,在中國,送葬是儀式一樣的,大部分人一輩子沒有聽過有音樂演奏,一直到我死才贏得一生努力的榮光,聽一場音樂會。有一天我也會死,我可是聽多了?!薄俺焦爬系闹袊鴽]有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是沒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國也沒有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是給不回家的人的時候,我的聲音喑啞了,再也唱不下去,我們站在老人家的門,竟是沒有家一樣地唱著驪歌,愈唱愈遙遠。我們是真的喝醉了,醉到連想故鄉(xiāng)都要掉淚。”
《木魚餛飩》講述了一個使用木魚敲擊作為信號的老人的故事。“他的生意在深夜,實在想不出一種可以讓遠近都聽聞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們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賣粽子的人大聲叫嚷,是他覺得有失尊嚴而有所不為的,最后他選擇了木魚——讓清醒者可以聽到他的叫喚,卻不至于中斷了熟睡者的美夢?!?/p>
林清玄的許多作品都寫過關(guān)于小人物生存的艱辛。林清玄的筆下,沒有充滿忿激的抗爭之情,但這就是真實的生活,我們都習慣了周邊的世界。潛移默化地,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這就是“我”生活的世界。雖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卻籠罩著一種“柔弱勝剛強 ,寧靜而致遠的溫情”的情懷。
(三)家國之思
林清玄曾在其一次演講中有說道:“十七歲那年,我決定離開家鄉(xiāng)。臨行前,媽媽送了我一樣?xùn)|西,一個玻璃的瓶子,里面裝著黑黑的東西。母親說,你別小看,這里面裝了三樣重要的東西,一樣是拜祖先的香爐里的香灰,一樣是農(nóng)田里的土,還有一樣是井里的水。閩南的祖先們在離開家鄉(xiāng)的時候都會帶著這個,說是帶著這個去到別處就不會水土不服,而且有了它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家鄉(xiāng)。這個瓶子至今還擺在我的桌上,它讓我明白了什么是家鄉(xiāng)?!?/p>
林清玄對家鄉(xiāng)和家園的思緒和依戀,不僅僅在于這是他成長的地方,與眾不同的是,他一直把臺灣視為大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林清玄總說自己是一只地瓜,一只芋頭番薯。他說,紅薯的紅心在大陸一側(cè),那里有許多紅薯。因此,林清玄作品下的土地不僅是臺灣的土地,也是中華民族的土地。林清玄的筆下帶著濃濃的家國之思。
《冷月鐘笛》《刺青》等民族情感的作品中,林清玄被沈葆楨的青銅雕塑所感動?!坝蒙铻橹袊鴼v史寫下‘忠誠這個詞”。為了宣揚中華民族的英勇抵抗,彰顯偉大正義的英勇精神,讀來氣勢磅礴。
三、林清玄作品中的佛教符號
(一)蓮花
在佛教經(jīng)典中,蓮花經(jīng)常被用作佛教的象征。蓮花是一朵佛花,所以林清軒散文中最常見的是蓮花。在《荷葉之心》中,林清玄寫了一篇故事:
有一位禪者來問智門禪師:“蓮花未出水時如何?”智門說:“蓮花?!?/p>
禪者又問:“出水后如何?”
智門說:“荷葉?!?/p>
而后他又寫道:“如果找到荷花真實的心,荷花開不開又有什么要緊?我們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一池荷花,比會欣賞外面的荷花重要得多”。
《阿含經(jīng)》中說的:“蓮花生在水中、長在水中、伸出水上,而不著于水。”林清玄“林清玄“心里就震動起來,泫然欲泣,連眼角都有了水意,深信自己雖生于水,總有一天也能像蓮花一樣不著于水。在污濁的人世,還能開著蓮花,使我們能有清凈與溫柔的對待真值得感恩 。”他認為白蓮花是一種不被污泥染色的象征,純凈而純粹的花朵表現(xiàn)其外,“每一個菩提心都會創(chuàng)造一朵芳香的蓮花?!绷智逍P下的蓮花不僅在現(xiàn)實中“出淤泥而不染”,更是生長在其心中,在他的精神世界長大,他的蓮花是抽象和具象的,是佛教的象征。林清玄不僅以蓮花來闡釋自己對佛學(xué)的理解,更是以蓮花的意象來解說佛學(xué)。他借生活中的蓮花來闡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佛理,他用簡單的文字解說佛學(xué)并向讀者們傳遞著思想。如果一個人有良好的美德,它將是不染的,是像蓮花一樣不被染色的。面對塵世紛雜,林清玄也在其作品中表達出自己的糾結(jié),但在書寫中又一點點的釋然。“偶爾我們也是和別人相同地生活著,可是我們讓自己的心平靜如無波之湖,我們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來照見這個無邊的復(fù)雜的世界,在一切的優(yōu)美、敗壞、清明、污濁之中都找到智慧……且讓我們在卑濕污泥的人間,開出柔軟清凈的智慧之蓮吧!”
(二)木魚
“木魚”這個名字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的《敕修清規(guī)》中?!澳爵~,相傳云, 魚晝夜常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情也?!睋?jù)此,木魚是由佛教僧侶使用的,并且有警告公眾之意。因為即使在夜晚,魚也不會閉上眼睛睡覺,這是佛教為了使佛弟子勤修道業(yè),用木魚警示人們要把握時間,加強修行。林清玄在《木魚餛飩》中有寫道:“我一直覺得這種敲木魚是中國佛教與民間生活關(guān)系的一個很好的證據(jù)?!绷碓凇赌爵~之眼》中也有寫道:“木魚作為磨洗心靈的工具是極有典型意義的,它用永不睡眠的眼睛告訴我們,修行是沒有止境的,心靈的磨洗也不能休息;住在清凈寺院里的師父,晝夜在清潔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居住在五濁塵世的我們,不是更應(yīng)該磨洗自己的心嗎?”
除了在文章中引用佛教和講述佛教的故事外,林清軒還把目光投向了佛教的對象。在他的眼中,一條小木魚包含了佛陀的智慧和神圣。借此傳達著佛是凡人也常能有體會的智慧。
林清玄通過自己的作品,從與佛息息相關(guān)的事物中入手,用簡單的文字和記述,用許多人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揭示佛學(xué)的精義。他為佛教寫了深刻的散文知識和佛學(xué)介紹,為我們體悟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智慧開辟了道路。
總之,林清玄的一系列佛教散文豐富了散文的創(chuàng)作領(lǐng)域,對于佛教來說,林清玄散文的廣泛傳播有助于人們對佛教智慧有一個新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樓肇明. 書寫文化和被文化書寫[M].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 2002.2
[2]林清玄. 林清玄散文[M].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
[3]林清玄. 天心月圓[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4]林清玄. 鴛鴦香爐[M]. 北京:知識出版社,1999.
[6]趙樸初. 佛教與中國文化[C]. 北京:中華書局, 1988.
[7]林清玄. 林清玄1999年5月在西北大學(xué)講演記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