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萬興 李曉偉 時國慶 戚續(xù)堯
【摘要】針對《礦井火災學》理論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將案例分析與研討兩種教學模式相結合,教師提供案例,學生進行研討,提煉出課程知識點,并對創(chuàng)新想法進一步研究,形成論文或者專利等物化研究成果,從而提高學生對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化學習效果。
【關鍵詞】教學模式 研討 案例 礦井火災
【基金項目】中國礦業(yè)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項目(2016YB51);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一般項目(2017JSJG128);江蘇高校品牌專業(yè)建設工程項目“安全工程”( PPZY2015A055)。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6-0200-0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yǎng)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yǎng)信念執(zhí)著、品德優(yōu)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中國礦業(yè)大學的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是“雙一流”建設學科,而《礦井火災學》是該學科的核心課程?;谘杏懯降陌咐虒W法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由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然后師生共同查找資料,經過研究、討論、實踐、探索,提出解決問題辦法,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 [1-2]。這種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可以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鍛煉了自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結合課程特點,筆者將這種教學方法應用到了《礦井火災學》的教學過程中。
一、研討式案例教學模式的作用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礦井火災學》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能夠處理礦井火災工程問題的專門人才,要達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最有效的教學模式是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把研討式與案例教學法相結合,針對課程內容,教師精選一些案例,讓學生課前查找資料,在課堂上對案例進行分析和研討,提煉出與課程知識點,并提交科研論文或創(chuàng)新報告。
《礦井火災學》實施這種教學方法的作用有三個方面:一方面,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要通過各種途徑獲得資料,激起學習興趣,在討論過程中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從“學會”變成“會學”,并能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另一方面,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討論,讓學生對課程的知識點掌握牢固,并能夠直接將知識點進行應用,鍛煉學生專業(yè)知識的應用能力;第三方面,能夠讓學生經歷查找資料、研討、提交論文的系列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將來進行更深入的科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基于研討式的案例教學法的實施
1.典型案例精選。合適的案例是研討式案例教學取得預期效果的前提。所選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啟發(fā)性,并且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精選案例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課程內容,要能從案例中提煉出課程的知識點;二是難易程度適宜,過難或過易都不利于研討的深入;三是抓住難點和疑點問題,激發(fā)學生開展多維度探索的興趣;四是要能體現(xiàn)本行業(yè)的技術發(fā)展動態(tài)。
在講授“煤炭自燃防治技術”一章時,筆者就精選了一個典型案例,即徐州礦務集團的張雙樓煤礦一個工作面煤自燃的治理過程。給學生展示該工作面的通風與巷道布置平面圖,提供了煤層賦存資料,詳細介紹了工作面情況。帶領學生分析了采空區(qū)漏風情況、采空區(qū)殘留遺煤情況以及煤自燃事故發(fā)生的過程。
2.研討實施的過程。針對本案例,教學實施過程的研討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通過案例將整個課程中有關的知識點貫穿起來,其步驟是:針對案例→提出與課程知識點相關的問題→學生查閱資料→課堂研討,形成文獻綜述;第二個層次是針對案例中突出的技術難題,設置一些供學生深入研究的課題,并最終形成研究成果。
其中第一個層次,提出了“礦井火災發(fā)生的條件”、“礦井火災的分類”、“礦井火災常發(fā)生的地點”、“如何預防礦井火災”等問題,學生針對上述問題進行討論,并對問題進行延伸,形成“煤自燃的影響因素是什么”、“如何評判煤自燃的危害程度”、“煤的低溫氧化特性如何”等問題,再進行二次討論。如此,便將整個課程中關于煤炭自燃火災的知識點有效串聯(lián)。課后讓學生提交“國內外煤自燃治理現(xiàn)狀分析”的綜述性文章。
第二個層次,在第一層次研討的基礎上,選擇了若干有研究興趣的同學,分成五個小組,每組3-5人,老師給每個小組設置一個研究性課題。例如:“傾斜巷道火風壓對風流的影響及預防措施”、“采空區(qū)多孔介質中如何實現(xiàn)高效打鉆注漿”、“如何利用標志性氣體對煤自燃過程進行分級預警”、“如何提高救護隊員在礦井火災時期的救援能力”等。五個小組分別針對各自的課題,通過一系列的查找資料,并借助老師所在的科研平臺,在老師的幫助下開展研究,最后進行系統(tǒng)地歸納總結,形成論文、專利或者其它研究成果。通過幾年的實施,學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例如發(fā)表SCI論文1篇,獲得全國高等學校安全科學與工程類專業(yè)大學生實踐與創(chuàng)新作品大賽二等獎1項。
3.研討總結。研討案例是教學相長的過程,通過上述方法,不僅增強了學生對《礦井火災學》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專題的研究,也鍛煉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另外,在老師帶領學生研討的過程中,注重課堂知識的延伸和拓展,給學生講解了與課程相關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做到知識的更新與拓寬。
三、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基于研討式的案例教學法的教與學是雙向的,目前《礦井火災學》的教學當中實施這種教學法,還有以下問題需要克服。
1.學生還未適應新模式,互動性差。案例所呈現(xiàn)的知識是破碎的和零散的,需要通過系統(tǒng)地總結才能提高學生的認識。因此,部分學生存在一定困難,尚未習慣該教學模式,不愿意深入討論,學習過程中學生未認真地搜集資料,不能形成自己獨到的看法,最后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2.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的角色。基于研討式的案例教學法學生是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注意規(guī)范研討內容,掌握好討論的方法和進度,并在研討過程中進行必要的提示和點撥,為學生營造自由的探討空間。
四、總結
研討式的案例教學法通過具體案例,讓學生主動把自己融入案例的情境,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在《礦井火災學》教學的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還存在不足,需要在后續(xù)教學中完善,提高該教學法實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柳海民.試論教學模式[J].中國教育學刊,1988(5):34-37.
[2]吳也顯.課堂教學模式淺談[J].教育研究與實驗,1988(1):12-15.
[3]關麗.分層教學模式研究及實施[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