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言 安超
影視語言是由畫面語言和聲音語言兩大系統(tǒng)構成的,我們把這兩大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稱之為聲畫關系。聲畫關系包括聲畫同步、聲畫分立和聲畫對位。其中聲畫分立也稱聲畫分離,是指畫面中的聲音與發(fā)聲體不在同一畫面內的表達方式。黨教片中應用聲畫分立的典型案例很少,但這種手法如果運用得好其實對黨教片創(chuàng)作是有一定助益的,我們平時還要加強研究。本文結合制片實際,依據構成特點給聲畫分立細分出四種關系,希望能幫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這種表達方式。
虛實關系
俗話說得好:“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痹谟耙曌髌分校嬅娓鼮橹庇^,具有很強的寫實功能,所以是“實”的;而聲音是輔助畫面而存在的,是用相對間接的方式來傳遞信息,所以是“虛”的。比如,我們聽到窗外吵鬧的車流聲,知道外面是街道,但這只是對環(huán)境的一種印象;環(huán)境中具體發(fā)生了什么,只能借助視覺畫面來呈現。畫面和聲音在表達對象方面所展現的特點是不同的,這就是聲畫分立中的虛實關系,也是聲畫之間最基本的關系。
筆者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對其中一個盜賊盜竊的片段印象深刻。從盜賊開始行竊到這段情節(jié)結束,觀眾看不到任何直接展現周圍環(huán)境的畫面,但卻可以通過電視中播放的比賽聲音感知到很多環(huán)境信息。為什么編導不直接用畫面來表現環(huán)境呢?這就涉及到了聲畫的虛實關系。首先,盜賊就是想通過比賽聲音的掩護來行竊,如果用聲畫同步的方法處理,兩種環(huán)境交叉剪輯,就破壞了整體的表達氛圍。盜賊不會關心這是什么比賽、比分多少,觀眾也不關心,要是不斷穿插比賽現場畫面就會影響表達重點。而用聲畫分立的辦法,用虛化的、印象化的聲音去交代環(huán)境,才能讓畫面與聲音相得益彰。其次,用聲音已經能夠交代環(huán)境,如果再用畫面重復交代,就有些畫蛇添足了,在表達上也顯得刻意。在新華社推出的微電影《紅色氣質》中,也有很多明顯具有虛實關系的鏡頭應用。比如描寫某次戰(zhàn)斗,創(chuàng)作人員就用活了該次戰(zhàn)斗的圖片資料,通過C4D對圖片進行分層和三維處理,使原本平面的圖片變得立體,仿佛動態(tài)的戰(zhàn)場實景影像,使聲音與畫面形成的虛實關系得到完美的呈現,用新技術實現了新的視聽效果。
通過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畫面往往是實寫的,聲音往往是虛寫的;畫面是直接表現的,聲音是間接表現的;畫面是直觀的,聲音是印象的;畫面讓觀眾產生觀感,聲音讓觀眾產生聯想。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之所以有些作品畫面語言過于直白、拖沓,就是因為沒有做好聲畫分工,過于強調畫面的面面俱到,沒能善加利用聲和畫各自的表達特點。只有恰當地運用畫面與聲音的虛實關系,發(fā)揮它們各自的長處,才能使影視語言的表達更加到位,從而取得更好的視聽效果。
事理關系
在一些特定情況下,聲音也可以在某個視聽空間中起主導作用。比如《新聞聯播》中播報的會議新聞,一場幾個小時的會議,如果只依靠同步聲畫剪輯的方法把會議縮編成兩分鐘的報道,那做出來的片子效果一定不會好。要在兩分鐘里把超大信息量的會議報道得更具完整性、層次性和條理性,就只能采用聲畫分立的辦法。聲音就是解說文稿,起到講“理”的作用;畫面說的是“事”,起到的是輔助作用,此時聲畫之間形成的關系就是事理關系。
由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制作的《習近平用典》政論微視頻,就是體現聲畫分立事理關系的典型案例。每一集微視頻都有一個主題,即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引用過的典故,整體架構則是圍繞這個主題涉及的典故,對其源頭出處和現實意義做出全新詮釋。動畫畫面起到的是輔助作用,便于觀眾更好地理解。如果不用解說說理,單純依靠動畫來表達,那么所釋義內容的說理性和嚴肅性就會大大降低。
聲畫分立的事理關系在政論片、工作片和實用技術片等片種中應用較多,這是因為這些片種所反映的內容很難單純依賴畫面進行直接陳述,通常都需要借助解說詞來進一步說明。在這些類型的片子中,文字語言所講述的道理是一種表意性符號、一種概念性思維,可以直接將觀眾帶入理性思考。只有弄清楚聲畫之間的事理關系,我們才能讓聲音和畫面更好地配合,才能把相對枯燥的內容做得更有吸引力,讓觀眾對某一事件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形色關系
每個物體都有其固有形體和色彩,形體是骨架,色彩是表象,而不同的色彩會傳遞出不同的氛圍。影視作品也一樣,表現災難的情節(jié),畫面就要偏冷、偏暗一些,烘托陰郁、悲傷的氣氛;如果是喜慶的情節(jié),那畫面色彩就要明快、鮮艷一些,與歡樂的氣氛相協調。除了畫面色彩之外,影視語言中還有比畫面色彩更能烘托情緒氣氛的元素,那就是音樂和音效。畫面與音樂、音效之間的關系,就是形色關系。
比如在戰(zhàn)爭片中,反映我方部隊參加戰(zhàn)斗的情節(jié)時,只要沖鋒號響起,觀眾的情緒就會變得興奮起來,因為他們知道大反攻要開始了,這是全片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如果這時沒有沖鋒號的聲音,觀眾通過畫面也會感知到決戰(zhàn)將至的信息,但這個興奮點就難以達到了。再比如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延禧攻略》,劇中有大約六段音樂被反復使用,表達抒情情緒的,表達哀傷情緒的,還有一段有詼諧感的音樂。但凡女主角遇到兇險時,就會響起一段情緒極其緊張的音樂;而當主人公與皇帝斗嘴時,則會響起一段詼諧的音樂。隨著劇情的推進,只要音樂一出來,觀眾就會知道情節(jié)要往什么方向發(fā)展,情緒也會隨之起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音樂與音效也是具有色彩的,它們可以引導觀眾的情緒。
不同類型的影片要選擇或創(chuàng)作出不同色彩的音樂或音效,來配合或渲染畫面,烘托營造畫面氣氛。當然,只注重音樂釋放的色彩基調而沒有形象,也是不行的,那樣觀眾就無法理解這種基調是為誰服務的,是渲染什么內容的。因此,只有善于利用影視語言中聲畫之間的形色關系,才能為我們的視聽表達增色。
點線關系
影視作品由若干個鏡頭組接而成,鏡頭畫面就好比一個個點,共同串聯成一部完整的影片。相比畫面語言來說,聲音語言中的音樂和人聲(對白或旁白等)則是一種時間藝術,呈現的是一種線性結構。它會作為一個無形的線性背景將若干個鏡頭串聯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就是畫面與聲音之間的點線關系。
一部15分鐘的人物典型事跡片,反映的可能是主人公幾天之內甚至是一生的經歷。這就勢必要通過發(fā)生在主人公身上的幾件典型事例來表現。而要想使這幾件典型事例在時間和空間上沒有斷裂感,我們就要為其找到某種聯系,使其形成一條線。這種聯系可以是動作,也可以是聲音。利用聲音的線性感,能夠使畫面得以自由表現。比如在默片時代,基本上誰說話就得給誰鏡頭,如果畫面關系亂了,我們就不清楚是誰在說話。但有聲片出現后,畫面得以解放,鏡頭中一個人在說話,我們卻可以看著另一個人的面部反應。如果更多人在場,我們還可以看到更多人的反應。因為,對白作為畫面的背景,將不同人物的畫面連接了起來。在影視語言中,對白、音樂和環(huán)境音響都是時間藝術,它們往往會將看似無關或關聯性不強的畫面統(tǒng)一起來,使這些畫面成為一個整體,使畫面表現更加自由。
聲畫分立的目的就是要給聲音和畫面做明確的分工,這種分工的依據就是利用了聲音與畫面各自的特點和優(yōu)勢,做到各取所長、各取所需,實現聲畫互補。如果聲音與畫面不進行分工,那么就勢必造成信息的重復和表現的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