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偉 靳海芬
(國核電力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能夠充分利用空間資源、便于設計出創(chuàng)造性建筑外觀的懸挑結構越來越受到青睞,例如CCTV總部大樓、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qū)C1場館、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國家圖書館等都采用了懸挑結構來實現(xiàn)立面和平面的凹凸造型,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這些懸挑結構的懸挑跨度越來越大,應用方式越來越多,可以說,懸挑結構在建筑選型和結構設計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懸挑結構是指一端支撐在豎向支撐構件上,另一端向外延伸挑出支撐構件的結構。懸挑結構由于懸挑構件的存在,結構上部體型大于下部體型,災害發(fā)生時往往由于懸挑構件根部的失效,導致結構整體破壞。因此,懸挑結構在設計過程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需要通過不同方案的對比分析,選擇出使懸挑構件傳力最佳、結構整體受力合理的優(yōu)化方案。
本文針對某電廠集控樓懸挑結構的設計選型,對不同跨度懸挑結構的設計方案進行對比分析,確定不同跨度懸挑結構的優(yōu)化設計方案。
某電廠二期工程擴建2×1 000 MW級二次再熱超超臨界機組,集控樓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總高度24.5 m,剖面圖如圖1所示。為充分利用建筑空間、優(yōu)化建筑立面設計,建筑東立面12.45 m以上、西立面23.3 m層采用懸挑結構,懸挑跨度分別為4.8 m,2.625 m,其中23.3 m層結構布置圖如圖2所示。結構設計基本參數(shù)如下:場地類別Ⅰ1,抗震設防烈度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基本雪壓0.4 kN/m2,基本風壓0.6 kN/m2。
該集控樓西立面屋面處采用跨度為2.625 m的懸挑結構,以形成一個倒立三角形的外觀造型。根據(jù)構件的不同布局、跨距、傳力路徑,考慮以下兩種方案:
方案一:設置多根懸挑梁,形成一種密梁單向板設計方案,傳力路徑如圖3所示。通過計算,這種情況下懸挑梁截面需要做到300 mm×500 mm,樓板做到100 mm厚可滿足承載力設計要求,由于布置了較多懸挑梁,施工不便的同時,不符合節(jié)材的綠色設計理念。
方案二:只在框架柱的位置處布置懸挑梁,形成一種懸挑梁較少的疏梁單向板設計方案,傳力路徑如圖4所示。這種方案樓板的跨度小于3 m,屬于常見的樓板跨度,通過計算,這種情況下懸挑梁截面需要做到300 mm×700 mm,樓板做到120 mm厚可滿足承載力設計要求,各項參數(shù)都屬于常規(guī)設計。
綜上所述,對于跨度較小的鋼筋混凝土懸挑梁,為了保證不設置過多的懸挑梁,宜采用方案二,即疏梁單向板方案的設計,這種方案實現(xiàn)結構自身功能的前提下,能夠保證懸挑構件截面尺寸適中。
該集控樓建筑東立面12.45 m以上采用跨度為4.8 m的懸挑結構。根據(jù)構件的不同布局、跨距、傳力路徑,考慮以下三種方案:
方案一:只在框架柱的位置處布置懸挑梁,形成一種跨度較大的單向板設計方案,傳力路徑與圖4相似。這種方案由于樓板跨度大,導致樓板厚度需要做到200 mm以上,懸挑梁截面需要做到400 mm×1 500 mm以上,嚴重影響該樓層的凈空高度。
方案二:增設懸挑梁,形成一種跨度較小的單向板設計方案,傳力路徑與圖3相似。這種方案由于增加了懸挑梁的個數(shù),可以取消封邊梁的設置,同時樓板厚度做到120 mm、懸挑梁截面做到
300 mm×800 mm即可滿足承載力要求,只是在滿足單向板設計原則的前提下需要設置較多的懸挑梁,不符合節(jié)材的綠色設計理念。
方案三:增設懸挑梁,形成一種雙向板設計方案,傳力路徑如圖5所示。該種方案中,有30%左右的樓面荷載直接傳給了根部大梁,減小了懸挑部分承受的荷載:與方案一相比,這種方案由于增加了懸挑梁的個數(shù),可以減小懸挑梁截面尺寸及樓面板厚度;與方案二相比,可以減少懸挑梁個數(shù)。
綜上所述,對于跨度較大的鋼筋混凝土懸挑梁,為了保證梁的尺寸不至于過大,同時為了懸挑梁的個數(shù)不宜太多,宜采用方案三,即雙向板方案的設計,這種方案可以有效減小梁的截面尺寸、配筋數(shù)量及樓板厚度,同時避免設置過多的懸挑梁。
本節(jié)選取4.8 m跨懸挑結構,將方案一和方案三對結構整體性能的影響進行分析,不同方案下的結構模型如圖6,圖7所示,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4.8 m跨不同方案對比分析
周期/sX向周期Y向周期Z向周期扭平比方案一1.538 9711.385 9421.211 1670.79方案三1.392 1471.167 7841.072 8310.77
從表1可以看出,方案三的周期小,剛度大,扭平比小,抗扭能力強,對結構整體受力性能更為有利。
本文針對某電廠集控樓懸挑結構方案進行優(yōu)化,通過不同方案間的對比,得出如下結論:
1)對于跨度較小的懸挑結構,宜采用設置較少懸挑梁的單向板方案;
2)對于跨度較大的懸挑結構,宜采用雙向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