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釵
肛漏指肛管、直腸與肛門周圍皮膚相通的一種病理性管道,肛旁腫痛、流膿、瘙癢反復發(fā)作。由原發(fā)性內口、漏管和繼發(fā)性外口三部分組成[1]。低位肛漏,內口在肛隱窩,肛漏漏管通過在外括約肌皮下部或淺部[1]。筆者從事肛腸科十余年,低位單純性肛漏手術先是遵循傳統術式“肛漏切開術”,發(fā)現傳統術式切開內口至外口之間的組織,齒線附近因黏膜下血管豐富致創(chuàng)面容易出血,為了有效止血,手術時間久,且術后愈合慢。掛線法,多適用于高位復雜性肛漏,目前多采用橡皮筋掛線法[1]。將前輩的經驗與多年的臨床實踐相結合,將“掛線法”常用的橡皮筋改用10號絲線,巧妙地運用絲線掛線法,使患者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縮短,縮短傷口愈合時間。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所收的60例低位單純性肛漏患者,在患者知情同意和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2~55歲,平均年齡(38.00±9.79)歲,病程0.5~3.0年,平均病程(1.50±0.83)年;對照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在21~60歲,平均年齡(37.00±14.80)歲,病程0.5~3.0年,平均病程(1.50±0.88)年。所有患者術前生理生化指標及心電圖常規(guī)檢查均未顯示明顯異常,均未發(fā)現其他肛門直腸疾患。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史等方面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高位肛瘺、復雜性肛瘺不在此列。
術前準備:所有患者手術的當天清淡飲食,予肛周備皮,常規(guī)予兩支開塞露40 ml納肛,若患者術晨有自行排便,可只予開塞露20 ml納肛,以清潔腸道。
手術步驟:患者取截石位,以碘伏常規(guī)消毒肛周皮膚,鋪無菌巾,取2%利多卡因10 ml、0.9%生理鹽水15 ml的混合液25 ml行肛周局部浸潤麻醉。在局部麻醉時,穿刺點最好選后正中尾骨前區(qū),即肛尾區(qū)溝的中點進行,先在該部位皮下浸潤少許,然后向深層邊注藥邊進針。一般進針10 ml,浸潤深度可達括約肌深部及肛尾韌帶,這樣可阻滯第四骶神經會陰支、肛尾神經和陰部神經分支,對使肛門松弛有重要作用。然后由后正中向肛門左右兩側注藥。兩側注藥后,再由肛緣向前正中注藥[2]。然后在瘺管走形方向重點給藥。局部浸潤麻醉起效后,使用球頭探針從瘺管外口輕緩地探入,從肛管齒線附近找到內口,另一手食指插入肛管,引導探針從內口探出。注意在探尋內口時,切忌使用暴力,以免形成假道。若因病程長,瘺管壁組織硬,且瘺管狹小,探針不易通過,內口不確定,可借助1%亞甲藍(美藍)來探尋內口。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術式肛漏切開法,是在探針引導下,切開探針表面的組織,即皮膚、皮下組織和瘺管外壁、直至內口,使瘺管完全敞開。剔除管壁壞死組織及部分肉芽組織,盡可能保留有生機的結締組織,以防創(chuàng)口過大,延長治愈的時間,修剪切口兩側皮膚及皮下組織,使切口呈底小口寬的V形[3-4],使引流通暢。仔細止血,創(chuàng)面填塞凡士林紗布,外墊棉花,寬膠布壓迫固定。
治療組患者巧妙地運用絲線掛線法,是在探針引導下,即皮膚、皮下組織和瘺管外壁、直至接近內口約0.5 cm,使瘺管部分敞開。然后將一根10號絲線取中間位置綁在探針上,接著將探針完全拉出,此時10號絲線形成雙股經過內口,將雙股絲線合并打結收緊,打外科結。修剪創(chuàng)面,使引流通暢。仔細止血,創(chuàng)面填塞凡士林紗布,外墊棉花,寬膠布壓迫固定。內口掛線的10號絲線約在術后7~10天會自行掉落。
兩組患者術后每日便后1:5 000高錳酸鉀液坐浴,以免糞渣殘留并刺激傷口而加重疼痛,然后創(chuàng)面常規(guī)換藥。
研究表明,生活緊張不規(guī)律,長期食用辛辣厚味之品,大量吸煙,大量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是導致肛腸疾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5]。故治療期間囑咐患者禁食辛辣食物,多食果蔬,保持大便通暢。
對3項指標(術中出血、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指標)進行觀察。
為更準確判斷臨床療效,將術中、術后出血癥狀根據輕重進行量化,以評定分值,然后根據前后分值進行統計,判斷療效。結合1975年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肛腸外科會議制定的標準及臨床實際情況,將各項指標量化如下:術中出血,0分:出血量<10 ml。2分:10 ml≤出血量<20 ml。4分:20 ml≤出血量<50 ml。6分:出血量≥50 ml。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肛腸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再結合臨床而制定。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創(chuàng)面愈合。好轉:癥狀及體征改善,創(chuàng)面未愈。無效:癥狀與體征均無變化[7]。
用SPSS 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的術中出血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的手術時間為(16.00±1.66)min,對照組的手術時間為(26.00±2.69)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為(18.00±1.89)d,對照組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為(23.00±2.2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最后均治愈。見表1,2,3。
對于低位單純性肛漏的手術治療,對照組在齒線處內口直接切開,增大了出血的風險,因要處理創(chuàng)面出血而減緩了手術的速度,增加了手術時間,但治療組用10號絲線在齒線處掛線,打外科結,就大大地降低了創(chuàng)面出血的風險。因此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再者,對照組齒線處內口直接切開,因為切開后肌纖維的彈性回縮,無形中使創(chuàng)面面積增大,增加了創(chuàng)面恢復的時間,而治療組用10號絲線掛線,起著慢性切割的作用,因此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的時間大大縮短。
長期以來,肛漏的治愈需要手術治療,低位單純性肛漏手術對于肛腸專科醫(yī)生而言,并非難點。但是如何在醫(yī)療技術上精益求精,使患者在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更快,需要不斷地鉆研學習。掛線法是采用普通絲線或藥制絲線,或紙裹藥線,或橡皮筋等來掛斷瘺管或竇道的治療方法。適于瘺管或竇道瘡口過深,或生于血絡叢處,而不宜采用切開手術者[1]。掛線法有以線帶刀的說法,為我國傳統中醫(yī)的特有療效[8]。所以掛線法做為傳統的中醫(yī)療法,備受臨床醫(yī)師的推崇。
表1 兩組病例手術中出血積分分布
表2 兩組病例手術時間比較(min)
表3 兩組病例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比較(d)
肛門直腸部位的手術常為開放傷口[8],切口超過齒線以上,從黏膜層到黏膜下層和肌層之間,此處血管極為豐富,如處理不當容易導致出血[8]。
治療肛漏的方法主要是手術為主,手術治療的原則是:祛除病灶、通暢引流,保護肛門功能[4]。術后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為治療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9],術后傷口引流通暢顯得尤為重要。低位單純性肛漏的患者多是選擇在門診局部麻醉下手術,少部分患者依從性差,傷口無出血、無疼痛就自認為傷口無大礙,就不繼續(xù)換藥觀察,致使內口處引流不暢,很可能造成手術失敗,引發(fā)復發(fā)的風險,增加醫(yī)患矛盾的風險。而10號絲線掛線法,能保證引流通暢,避免了上述的風險,有效地促進患者內口處的引流,增加手術成功率。直腸肛門異常感覺對心理因素影響明確存在[10],鑒于此點,掛線法也符合現代醫(y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在醫(yī)學創(chuàng)新上也突出對患者的人文關懷。
所以,從臨床實踐結合理論分析來看,都能發(fā)現絲線掛線法在低位單純性肛漏的應用能有效地減少術中出血,且能有效地起到引流的作用,加快傷口恢復的速度。掛線法是一種充滿智慧和發(fā)展?jié)摿€很大的一種術式。如果全部了解掛線法的各種功能,就會發(fā)現掛線法還有許多不同用途[11]。
綜上所述,絲線掛線法在低位單純性肛漏術中止血效果好,使手術時間縮短,術后恢復時間短,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