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銘
脊柱創(chuàng)傷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創(chuàng)傷性疾病,通常指的是脊柱部位受到強烈外力直接或間接撞擊而導致相關韌帶、脊柱以及關節(jié)的嚴重損傷,并且患者往往合并脊髓和脊神經損傷,如果處理不及時,容易出現諸多并發(fā)癥,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導致高位截癱,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1-3]。當前在治療脊柱創(chuàng)傷時,手術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是傳統開放手術具有并發(fā)癥多、創(chuàng)傷大等缺點,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4]。因此,本文對微創(chuàng)手術運用在脊柱創(chuàng)傷治療中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脊柱創(chuàng)傷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1)納入標準:①符合脊柱創(chuàng)傷診斷標準,且經CT或MRI檢查確診;②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③患者自愿參與,且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善者;②嚴重意識障礙或精神異常者;③不愿意參與研究者;④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病變者。按照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開放性手術。取俯臥位,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后,常規(guī)消毒術區(qū),鋪無菌方巾,在C臂X線機下明確創(chuàng)傷部位,選擇創(chuàng)傷脊柱正中作為手術入路,做一個縱向切口,逐層切開皮下組織后,順著骨膜對椎旁肌進行剝離,直到小關節(jié)外側緣,再運用拉鉤撐開患者肌肉,使受損部位充分暴露,并且在垂直的視野下,植入釘棒,對骨折部位進行撐開復位。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應該行全椎板開窗術,準確復位骨折,并且結束手術后,運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
1.2.2 觀察組 采用微創(chuàng)手術。協助患者保持俯臥位,行全身麻醉后,運用C臂X線機對患者進行檢查,明確創(chuàng)傷脊椎位置,選擇椎弓根外側作為手術入路,做一個小切口,長度約為3 cm,對多裂肌和最長肌進行分離,對肌肉軟組織進行擴張,完成操作后,安放操作通道,使脊柱頭部乳突狀、尾部以及峽部充分暴露,將手術操作視野擴大,并且運用椎弓根探子進行開道。同時,在需要固定的部位擰入椎弓根螺釘,植入塑形棒,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對切口進行逐層縫合,并且給予患者抗感染、鎮(zhèn)痛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術后24 h疼痛情況、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手術前和手術后3 d的Cobb’s角和椎體壓縮百分比,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其中運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術后疼痛情況進行評價,總分10分,其中無痛為0分,劇痛為10分,得分與疼痛程度呈正比關系[5];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運動功能障礙以及切口腫脹等。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5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對照組女18例,男28例;年齡24~67歲,平均(45.8±12.3)歲;受傷原因:車禍傷36例、高處墜落傷6例、打擊傷4例;受傷部位:骶尾段3例、腰段20例、胸段9例、頸段14例。觀察組女17例,男29例;年齡26~69歲,平均(45.9±12.5)歲;受傷原因:車禍傷35例、高處墜落傷8例、打擊傷3例;受傷部位:骶尾段2例、腰段21例、胸段10例、頸段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52%,低于對照組的21.7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4.389,P<0.05)。見表 1。
2.3 兩組手術前后Cobb’s角和椎體壓縮百分比比較 術前,兩組Cobb’s角和椎體壓縮百分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Cobb’s角和椎體壓縮百分比均小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VAS評分、術中出血量及住院、下床活動、手術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表2 兩組手術前后Cobb’s角和椎體壓縮百分比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Cobb’s角和椎體壓縮百分比比較(±s)
組別 Cobb’s角 ° 椎體壓縮百分比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對照組(n=46) 28.33±9.24 11.28±2.96 53.39±11.82 13.28±3.16觀察組(n=46) 27.98±10.02 7.55±1.21 52.98±11.84 7.51±1.32 t值 0.264 8.112 1.108 10.634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3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組別 術后VAS評分(分) 住院時間(d) 下床活動時間(h)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對照組(n=46) 4.55±0.67 16.11±2.18 59.45±9.33 285.39±28.45 168.45±11.54觀察組(n=46) 1.92±0.18 7.92±1.05 36.23±8.11 120.34±25.46 115.24±9.81 t值 9.823 10.773 8.712 12.863 13.645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人體脊柱損傷最好發(fā)的部位是頸椎,其次是腰椎、胸椎,多是因為交通事故而引起的損傷。脊柱損傷對患者的危害很大,甚至會造成癱瘓,給患者及家屬帶來非常大的壓力。人為暴力、高處墜落、交通車禍等是其最主要原因。
通常情況下,脊柱創(chuàng)傷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軟組織損傷、骨創(chuàng)傷以及神經結構損傷,因為脊柱作為人體比較重要的一個解剖結構,不僅可以維持人體多重形態(tài),還含有重要的神經中樞-脊髓,一旦發(fā)生創(chuàng)傷,容易影響內臟功能,阻礙神經運輸,使患者出現大小便失禁,甚至無法行走,具有較大的危害性,所以選擇一種合適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6-9]。雖然傳統開放手術具有操作直接、術野清晰等優(yōu)點,但是術中需要大面積剝離,使患者的痛苦增加,增加了感染的風險,使全身抵抗力降低,甚至容易導致創(chuàng)傷性截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臨床運用[10-11]。隨著微創(chuàng)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微創(chuàng)手術因為具有恢復快、創(chuàng)傷小等諸多優(yōu)點,被廣泛運用在臨床上,尤其是脊柱創(chuàng)傷的治療中[12-16]。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以下優(yōu)點:(1)手術切口小,不需要剝離肌肉,能夠減輕肌肉損傷,使術中出血量減少,使患者痛苦減輕[17-20];(2)不需要長時間、大面積暴露內臟組織,能夠使內環(huán)境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避免破壞周圍組織,降低了術后感染的風險[21-25];(3)在C臂X線機的直視下,可以準確定位創(chuàng)傷部位,使手術視野充分暴露,簡化操作流程,縮短手術時間[26-27];(4)符合生物力學和生物學要求,可以使傷椎Cobb’s角和原有高度恢復,有助于恢復解剖結構[1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52%,低于對照組的21.74%(P<0.05);術后,觀察組Cobb’s角和椎體壓縮百分比均小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VAS評分、術中出血量及住院、下床活動、手術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文獻[18-20]報道一致,提示微創(chuàng)手術能夠減輕患者痛苦,有助于患者盡早恢復活動。
綜上所述,在脊柱創(chuàng)傷的臨床治療中,運用微創(chuàng)手術,不僅具有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等優(yōu)點,還能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恢復椎體功能,改善患者預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