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想象一下,在未來的某一天,老張去超市買東西,看到一款癌癥測試盒正在搞促銷,打完折也就300多塊錢,老張順手把它放進了購物車?;丶液?,老張打開測試盒,取出一根無菌針頭,在消過毒的小指上扎了一下,擠出一小滴血,然后按照說明書上的指示將這滴血進行了簡單的處理,再注入一根裝有粉紅色液體的試管內,搖晃了幾下將其混勻。10分鐘后,老張拿出那根試管,發(fā)現(xiàn)顏色沒有改變,依然是粉紅色的。老張立即拿起電話,預約了一個癌癥早期篩查門診,結果表明他的肝部出現(xiàn)了癌變。所幸發(fā)現(xiàn)得早,腫瘤體積很小,也沒有擴散,醫(yī)生立即安排手術,幾天后老張就痊愈出院了。
這個故事聽起來不像是真的,但大家別忘了,驗孕紙這玩意兒在出現(xiàn)之前也不像是真的,但如今早已成為某些人的常規(guī)操作了。其實癌癥的早期篩查技術早就有了,這就是活組織檢測(活檢)。這個方法準確性高,但必須去醫(yī)院做,相當麻煩,價格也不便宜,所以病人大都是在發(fā)現(xiàn)了異常腫塊后才會想到去做活檢,即使查出來往往也已經遲了。
為了簡化程序,有人開發(fā)出了一套基于DNA測序的血液癌癥篩查法,其背后的邏輯在于血液流遍全身,肯定混有從癌細胞里泄露出來的DNA,只要DNA測序法足夠靈敏,就可以測出其中含有的致癌基因突變。但是,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的致癌基因突變有上千種之多,要把它們全都測出來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普通人是測不起的。
于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化學系的馬特·朝(Matt Trau)教授決定另辟蹊徑,嘗試利用DNA修飾方面的差異來鑒別癌細胞。具體來說,DNA分子上連接著很多修飾物,主要成分為甲基,因此DNA修飾通常被稱為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這些甲基就像是收音機的音量開關,負責調節(jié)每個基因的活性。正常細胞的生長需要精細的調控,所以正常DNA分子上遍布著很多甲基化修飾物,密密麻麻的像根雞毛撣子。相比之下,癌細胞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自我繁殖,所以癌細胞挾持了健康細胞的甲基化機制,導致其DNA分子上只在某些促進細胞分裂的特殊區(qū)域上有甲基修飾物,其余部分光禿禿的,看上去很像是那種通水管的刷子,刷毛是一叢一叢間斷分布的,叢毛之間是一根光桿。
這兩種分子的化學特性是很不相同的,關鍵是如何找出一種方法,簡單有效地加以區(qū)分。經過一番試驗,朝教授發(fā)現(xiàn)金屬金能夠區(qū)分出兩者的差別,他只要把微量的金做成納米顆粒,懸浮在水中,然后把經過簡單處理的DNA分子加進去就行了。癌癥DNA和金納米顆粒的結合不改變顏色,金水仍然呈現(xiàn)出原有的粉紅色。如果是正常DNA,兩者之間的結合會把水的顏色變?yōu)樗{色,這個變化最多只需10分鐘就完成了。
朝教授用這個方法試驗了200個患有不同癌癥的病人,再和健康人作對比,發(fā)現(xiàn)其靈敏度超過了90%,即100個癌癥患者有90個可以通過這個方法被篩查出來。這個靈敏度雖然比不上醫(yī)院的活檢,但對于這樣一個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的檢測方法來說,應該算是相當高了。
朝教授將研究結果寫成論文,發(fā)表在2018年12月4日出版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當然了,這只是初步研究,距離成為癌癥早期篩查的黃金標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個方法很有潛力,如果能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檢驗的話,有望在不遠的將來成為癌癥早期篩查的重要手段。
有評論認為,此法要想獲得成功,最關鍵的還不是提高靈敏度,而是降低假陽性率。想象一下,如果那位老張本來沒有癌癥,卻被查出患癌,白白擔驚受怕好幾個月,那滋味一定很不好受。更重要的是,如果假陽性率太高的話,將會浪費大量寶貴的醫(yī)療資源,這個方法的優(yōu)勢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