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洋
溫文爾雅的趙文滔教授
趙文滔,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咨商學系教授,亞洲家庭研究院(AAFT)終身院士,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xié)會前理事長,香港大學婚姻家庭治療博士,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婚姻家庭兒童咨商碩士,擁有臺灣咨商心理師證照,從事伴侶咨商、家庭治療超過20年。
在家庭中,有一種驅(qū)動家人互動的集體性力量叫作文化動力,其中有3種文化動力對家庭影響很大:孝順文化、體貼文化、間接溝通文化。
從家庭治療師的角度來看,家人之間的相處如同跳舞,有一個固定的舞步和模式,如果一個人往前,另一個人一定要往后,否則就會踩到對方的腳了。因為朝夕相處多年,家庭成員彼此之間有心照不宣的互動模式。而在互動模式背后,會有一些推動他們這么做的力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動力”。
有的動力源自發(fā)展的需要。比如,當孩子還是個嬰兒時,生命很脆弱,大人很自然地想要保護他,就會有一種保護的動力,尤其是承擔主要養(yǎng)育責任的媽媽。爸爸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家才有時間和心情逗一下孩子,有時還可能把孩子逗哭。這時,媽媽就會感覺很煩躁,保護的動力會驅(qū)使她阻止爸爸,甚至會責備他,夫妻倆往往會因此鬧得不愉快。雖然,爸爸和媽媽的舉動都是出自愛。
還有一種動力不屬于個人,而是屬于集體的文化動力。比如,一個孩子考到一所重點中學,他的爸爸媽媽就把家搬到了這所中學附近,媽媽辭職照顧他,爸爸一個人負責賺錢養(yǎng)家很辛苦。因為上學的事全家總動員,孩子的心理壓力過大,住進了醫(yī)院 。從表面看,搬家是爸爸和媽媽做的決定,似乎是媽媽和兒子分化得不好,但我認為其實是陪讀這種社會文化的氛圍,讓他們覺得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實際是文化的動力在推著他們這么選擇和互動。
關(guān)于文化的定義,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都有自己的觀點。作為家庭治療師,我認為文化像是在一個特定的時空脈絡(luò)之下,特定的氣候、特定的土壤,慢慢發(fā)展出的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來解決人們所碰到的問題,人們做事情的方式逐漸變成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這就是文化。文化就好像是我們生活當中的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就像魚兒生活在水中,所以不知道水是什么,因為已經(jīng)習以為常,我們常常意識不到文化對自己婚姻和家庭的影響。
舉個例子,北方的男人往往拒絕下廚,因為他覺得自己是一個老爺們兒,做飯是女人干的事情。而上海的姑娘從小就看見自己爸爸、鄰居叔叔做飯,認為男人做飯是一件天經(jīng)地義的事,這是兩種不同的地域文化。如果北方漢子娶了上海姑娘,小夫妻進入新家庭里,他們就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磨合。
家庭文化,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動力。在一次婚姻咨詢中,太太控訴先生,每當她需要他的情感支持時,他總是不愿意聽她說話,“我都已經(jīng)哭得嗓子啞了,他非但沒有安慰我,還一個人跑到陽臺去洗衣服!他把我自己留在那里哭!他一點兒都不在乎我!”這位太太的父母都是比較情緒化的,所以她覺得只有激烈的感情才是愛情。
先生生長在農(nóng)村,家里孩子很多。小時候,父母去勞作時,他負責看著幾個弟弟妹妹。當?shù)艿苊妹每摁[時,他就給他們嘴里塞點兒吃的,等他們不再哭鬧,他趕緊去幫父母干活兒。所以,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沒辦法阻止太太的眼淚時,他就趕緊跑去替太太干活兒—洗衣服。
因為迥異的生活背景,導致兩個人的互動方式出現(xiàn)了很大差異,這是源自文化的動力。
對家庭治療師來講,我會特別關(guān)注在約定俗成的文化脈絡(luò)里,家人之間是怎么相處的。給一個家庭建議的時候,我也會很小心地去貼著這個家庭當中的文化,否則很難解決問題。我觀察到有3種文化在教科書中沒有講,實際卻在家庭中有很重要的影響:孝順文化、體貼文化和間接溝通文化。
在華人家庭中,有一種心照不宣的文化就是孝順。在想象中,很多人會覺得如果自己不怎樣做,會被別人說不孝,根本不需要等到別人真的跑來跟他講。心理學上會鼓勵親子之間溝通,要自信地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和感受,這一點我不反對。但是,帶著孝順的印記,不管是父母還是子女在說話時都會有顧慮。家庭里的角色階級,會影響個體在家庭之中的自我發(fā)展。
所以,在做家庭治療時,我常??匆姷囊荒皇牵焊改敢婚_口就是說教、講道理;孩子往往不說話,因為他認為不管他說什么,父母也聽不進去。彼此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怎么溝通呢?面對權(quán)威的父母,子女更容易選擇陽奉陰違的互動方式。比如,有些年輕人雖然厭煩父母催婚,但不敢明面去抗爭,擔心別人說自己不孝,于是會選擇租男友或者租女友回家過年。
為了幫助親子之間對話,我往往會讓父母停止說教,讓子女多一些信心,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其實在婚姻中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高高在上、過于強勢和權(quán)威,有了角色的階級,伴侶就會把嘴巴閉起來,或者選擇陽奉陰違。
華人家庭中的婆媳關(guān)系之所以很難處理,也和孝順文化有關(guān)。按照西方心理學角度,太太當然有權(quán)利保護自己的小家庭,小家庭當然是要跟原生家庭分化的。只要分化不了,就說明這個男人沒出息,是媽寶男!
但是,先生是非常委屈的。因為在孝順文化里,他不可以娶了媳婦就不要媽,這是不孝順,他根本做不到。即使真的做到了,他的媽媽也會很生氣、埋怨,讓他感受不到幸福。最后的結(jié)果是,太太和媽媽都生氣,夾在中間的先生就會退縮,凡事不愿出頭,或者出去躲避婆媳矛盾。
其實,分化并不是要跟父母一刀兩斷,分化是讓這個關(guān)系變得更自由,讓兩個個體都可以順利地成長,既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也需要彼此的支持。所以,真正的分化精神是有一個彈性的空間。除了我們通常強調(diào)的“距離”“邊界”之外,分化允許小家庭與原生家庭有一定的相連性。
太太可以要求自己的小家庭擁有一定的獨立空間,阻止婆婆過度入侵,同時她也要想辦法成為這個家庭的一分子,融入丈夫的家庭文化。在華人家庭中,太太也要稱呼公婆為“爸爸媽媽”。而在英文中,兒媳對婆婆往往是直呼其名或者“Mom+姓氏”的。另外,夫妻關(guān)系是核心,如果夫妻關(guān)系好,他們自然而然就可以一起去面對,想出很多辦法來靈活地解決問題 。
至于具體如何解決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同,擁有的心理資源也不同。但是,我相信,每個人的心里都會有一把尺,會努力地從兩個極端中去尋找平衡點。在《寧靜的祈禱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主啊,求你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求你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一切;求你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分別?!?/b>用在婚姻家庭中,哪些文化是要順應的,哪些文化是要挑戰(zhàn)的,這些都需要我們運用智慧來辨別。有些東西需要被挑戰(zhàn)、發(fā)展,有些東西則需要隨著時間去走。
還有一種是體貼文化,總是替別人著想,寧可自己委屈。尤其是女性,大部分是犧牲自己,反而失去了可以讓對方了解自己內(nèi)心需要的機會。體貼的問題是,不能等你說出口我才做,那就不是“體貼”了;一定要在你還沒有說出口之前,我就知道,我就做了。如果我做了,你卻一直看不到,我就會很委屈,而且這份委屈我還說不出口,因為一旦抱怨就顯得我不體貼了;如果我做了,你說“我沒有讓你做啊”,那么我會更崩潰。
比如在婚姻中,我有很多女案主受過高等教育,明白溝通的重要性,但是因為太體貼先生,不想讓他為難,就從不表達自己的合理需要,哪怕先生做了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也一直忍忍忍。一直忍了幾十年,忍不下去也說不出口,就在一些小事情上找麻煩,比如把衣服亂丟、不做飯、不管孩子,讓先生莫名其妙,一頭霧水。
也有一些男性會過分體貼。有一位先生是高階主管,高階主管的麻煩就是合適的工作位置很少,所以很難換工作,工作強度和壓力非常大,只能硬撐,因此患了抑郁癥,也不去看醫(yī)生,繼續(xù)硬撐著上班。在咨詢中,先生說:“我必須要撐下去,因為我的太太已經(jīng)習慣了現(xiàn)在的生活水平,如果我失去這份工作,就維持不了她的生活水平了,我希望讓她幸福!”太太氣得要死,喊道:“我寧可要一個活的先生,也不要一個死掉的先生、一個人住那么好的房子!”這位先生沉默了很久。他很體貼太太,自己有多委屈多辛苦從來不講。但是講出來之后卻發(fā)現(xiàn),原來太太并不需要他這么做,她需要的是他的健康和快樂。
西方心理學一直鼓勵夫妻要表達情感,尤其是學會正確地表達。現(xiàn)代市面上也有很多書籍和課程是教授如何表達情感和溝通的。太太讀完書、上完課,回家后就會很自然地要求先生對自己多說一些肯定贊美的話語,這對大多數(shù)先生來說,都是一種考驗。有些先生就會反彈:“你怎么不看我為你做了那么多的事?為什么一定要逼我說那些話,我不習慣!太肉麻!”很多夫妻因此發(fā)生沖突。
有些女性習慣了小說和電視劇中用語言表達愛的方式,比如瓊瑤小說中的激烈表達,就會不知不覺用這套標準來檢視家人對她們的表達,當對方?jīng)]有按照她們想象、期待的那樣做時,就會失望、生氣,時間長了,就會絕望、放棄,愛意漸漸萎縮、消亡。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華人文化中,其實并不鼓勵“多言”,《道德經(jīng)》說“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意思是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里。在某種程度上也不相信甜言蜜語,《論語·公冶長》中有一句話:“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币馑际牵犃怂脑?,還要看他的行動,認為語言不可靠。往往用這些成語來形容擅長語言表達的人:“油嘴滑舌”“巧舌如簧”“巧言令色”“花言巧語”“搖唇鼓舌”,多少都帶有一點兒貶義。甚至在傳統(tǒng)的華人家庭中,如果先生突然說甜言蜜語,太太的第一反應不是溫暖感動,而是會追問:“你是不是做了什么虧心事?”
所以,華人家庭中有間接溝通文化,喜歡含蓄、委婉地間接表達,比起運用語言表達,他們更傾向于用行動來傳遞情感。我有一個朋友是家庭治療師,和很多剛開始學習心理學的人一樣,當年她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傷害,就跑回家和媽媽大吵了一架。媽媽也很生氣很委屈,母女倆陷入冷戰(zhàn)。冷戰(zhàn)一個星期后,朋友突然發(fā)現(xiàn)桌子上放了一盤媽媽親手包的餃子,她一瞬間淚流滿面。雖然媽媽什么都沒說,但是她知道這盤餃子就是媽媽在向她表達歉意,媽媽所有想說的話都在餃子里了。朱自清先生曾經(jīng)寫過一篇散文《背影》,描述了一位典型的不擅長語言表達的父親,但是他努力地爬過月臺,把橘子塞到兒子手中的一幕,感動了幾代讀者。
我在臺灣做過一個研究,訪談很多男性的婚姻經(jīng)驗,他們講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先生說他很愛太太,每次兩人出門前,他就會想到太太不喜歡車子顛簸,于是總會費心規(guī)劃,選擇一條最平坦的路來開車。我問:“你這么照顧她,那你太太知不知道?”他回答:“當然不知道?!蔽矣謫査骸叭绻懒?,她會有什么反應?”他想了想,回答說:“應該沒什么反應吧?!?/p>
這位先生內(nèi)心是愛著太太的,但是讓他把心里的這份情意說出來,簡直能要了他的命,他覺得太肉麻了!從某種程度上看,太太其實一直被先生照顧著,但是,第一,她根本沒感覺自己被先生照顧;第二,她就算知道被照顧了,也不認。于是先生也就學會不說了,說了像在邀功似的,很可能被太太澆一盆冷水。
基于間接溝通文化,我建議太太不要急。因為文化是一種習慣,迅速地要求先生改變他的文化,他會感覺很不舒服。一是太太先做示范,對先生多說一些肯定贊美的話,時間長了,他就會自然地說一兩句。先生偶爾說一次,太太就表現(xiàn)得很開心,先生得到鼓勵,自然越來越勇敢,越有自信表達。如果先生不說,太太也不要生氣,別強迫他,越強迫越反感,造成反效果,更不愿表達。二是讀懂先生行動中隱藏的愛。同時,建議先生把文化視為一種操作系統(tǒng)軟件,就像手機內(nèi)部軟件要定期更新一樣,當你原本熟悉的文化已經(jīng)影響到婚姻的正常運行時,就要把它更新。如果總是不更新,你的婚姻系統(tǒng)會故障宕機的。
如果從文化動力的角度看待我們的婚姻與家庭,那么,我們心中的怨氣就會減少,理解和包容就會增多,彼此的溝通也會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