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康寧 陶文成
淮安市洪澤區(qū)人民醫(yī)院胸外科,江蘇淮安 223100
慢性膿胸多由急性膿胸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徹底所致,患者往往已出現(xiàn)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礙癥狀,且伴有膿腔壁增厚、膿液變稠等病理生理改變,故在全面消除膿腔、有效清除膿液膿苔的基礎上,剝離增厚纖維膜以恢復肺膨脹及肺功能是慢性膿胸的重要治療原則[1]。胸膜剝脫術能夠有效清除積液、積膿、消滅殘腔,但也有學者認為,該術式切口大、胸部肌肉切斷多,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較慢,其安全性不夠理想[2]。此次研究就電視胸腔鏡輔助下胸膜剝脫術治療74例慢性膿胸的效果與安全性進行了分析,觀察患者肺功能的動態(tài)變化。
74例慢性膿胸患者接受電視胸腔鏡輔助下胸膜剝脫術時間2014年8月至2017年1月,患者均經(jīng)術前影像學檢查及術后胸膜病理檢查明確診[3];排除合并肺膿腫、食道瘺、肺內廣泛病變、肺纖維化變者,以及合并結核性空洞、活動性肺結核灶、支氣管擴張或狹窄者。74例患者中,男47例,女27例,年齡18~67歲,平均(41.59±12.73)歲,病程2個月~3年,平均(10.25±2.14)個月;膿胸部位:左側31例,右側43例;病因分布:細菌性膿胸51例,結核性膿胸19例,外傷性膿胸4例。
使用OTV-S7PRO胸腔鏡主機及光源系統(tǒng),予雙腔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健側90°折刀臥位。于第6肋間隙、腋后線前后作一操作孔,于腋前線第7肋間隙作一觀察孔,操作孔長約4 cm,將皮膚及皮下組織切開,沿肌纖維走行方向切開前鋸肌,而后緊貼第7肋骨上緣將肋間肌切開,到達壁層胸膜外,鈍性分離胸膜、胸壁,建立胸膜外腔隙[4]。自切口置入塑料保護套一枚(規(guī)格70/70-35/25),將切口撐開。觀察孔長約1.5 cm,進入胸膜外腔隙后,以食指鈍性分離胸膜,擴大觀察口周圍胸膜外間隙,置入Trocar以及腹腔鏡。使用卵圓鉗夾持折疊紗布,配合彎頭吸引器剝離壁層胸膜及纖維板,而后將其切開,顯露膿腔并將膿液、壞死組織吸盡,沖洗膿腔,使用電鉤將壁層胸膜及纖維板切除,并剝脫剩余肺表面臟層纖維板,盡量保留臟層胸膜[5]。剝離完畢后,行創(chuàng)面止血并以3-0可吸收線8字縫合漏氣及出血處肺組織。反復沖洗胸腔,將胸腔閉式引流管留置于觀察孔處,結束手術。鼓勵患者術后多咳嗽、做深呼吸運動,保持呼吸道通暢、促進肺復張;待術后引流管每日引流量低于50 mL且無漏氣即可拔除引流管;結核性膿胸者,術后繼續(xù)此前抗結核治療,持續(xù)9個月以上[6]。
記錄患者手術情況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分別于術前、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術后9個月檢測其肺功能變化,檢測指標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及最大通氣量(MVV),并計算 FEV1/FVC。(4)血氣分析指標變化:分別于術前、術后9個月檢測其血氣分析指標變化,包括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飽和度(SpO2)及pH。
分析軟件采用SPSS 18.0,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其中60例(81.08%)術中完全剝脫纖維板,14例(18.92%)纖維板未能完全剝脫;手術時間61~148 min,平均(105.27±17.69)min,術中出血量51~433 mL,平均(217.23±40.48)mL,術后拔管時間6~71 d,平均(12.15±2.37)d。患者術后全部治愈,肺復張良好66例(89.19%),肺復張不佳8例(10.81%)。
1例患者術后發(fā)生胸腔感染,經(jīng)反復胸腔沖洗后治愈,其他患者均未見大出血、支氣管胸膜瘺、呼吸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隨訪期間均未見慢性膿胸復發(fā)。
患者術后3~9個月FVC、FEV1、FEV1/FVC及MVV均較術前上升,其術后6~9個月各項肺功能指標均較術后3個月上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術后肺功能指標變化
表1 患者術后肺功能指標變化
注:與術前比較,*P<0.05;與術后3個月比較,#P<0.05
?
患者術后9個月PaO2較術前上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術后血氣分析指標變化
表2 患者術后血氣分析指標變化
注:與術前比較,*P<0.05
?
慢性膿胸尤其是結核性膿胸具有病程較長的特點,包裹性膿腔的形成是造成臟壁胸膜廣泛增厚、肉芽組織增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此時纖維板與肺組織粘連緊密,甚至與肺組織形成纖維化融合,進而引發(fā)纖維瘢痕形成[7-8]。隨著病情進展,患者肺功能及呼吸運動受阻愈發(fā)明顯,可出現(xiàn)長期慢性缺氧及慢性消耗,嚴重者可發(fā)生脊柱、胸廓變形及杵狀指等病變[9]。
胸膜剝脫術可通過剝除胸膜壁層及臟層增厚的纖維板,達到清除膿腔、促使肺復張的目的,從而有效改善胸廓呼吸運動,經(jīng)多年臨床實踐,該術式已被證實可在保持胸廓正常形態(tài)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恢復肺功能[10]。然而,傳統(tǒng)胸膜剝脫術式創(chuàng)傷大、患者恢復慢等弊端,也使其適應范圍受到明顯限制[11]。
既往觀點認為胸膜剝脫術為胸腔鏡手術禁忌證,但近年來胸腔鏡技術也應用于慢性膿胸的治療[12]。與傳統(tǒng)開胸術式相比,電視胸腔鏡輔助下胸膜剝脫術組織分離少、切口小,對于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也有著重要意義[13-14]。在本次研究中,僅有1例患者因病程較長,術后發(fā)生胸腔再次感染,但經(jīng)對癥治療后可治愈拔管,也反映出該術式良好的安全性。
多數(shù)研究認為,壁層胸膜增厚牽拉所致肋間隙狹窄、胸廓塌陷,以及氣管、縱膈、心臟偏移及脊柱側彎,均是影響胸腔容積、胸部呼吸運動功能的主要原因,加之膈肌呼吸運動明顯受限所致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患者肺功能受損進展速度較快[15-16]。本研究患者治療前FEV1、FVC、MVV均處于較低水平,印證了上述結論。經(jīng)微創(chuàng)胸膜剝脫術治療后,其肺功能指標明顯恢復,且術后6個月已恢復至良好水平,說明胸膜剝脫術能夠促進患者肺功能在短期內改善,治療效果確切。此外,膿液內纖維素大量沉積于壁層和臟層胸膜并形成厚層纖維板,被認為是壓迫肺臟、減小肺活動容積的主要原因[17],經(jīng)胸膜剝脫術后,患者術后9個月PaO2明顯恢復,也顯現(xiàn)出該術式在改善換氣功能障礙、恢復通氣血流比方面的確切優(yōu)勢。
需要注意的是,電視胸腔鏡輔助下胸膜剝脫術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對較厚纖維板的剝脫較為困難、觀察孔操作不當易造成肺組織及膈肌損傷等[18],因此,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進一步優(yōu)化手術操作、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是保證該術式效果與安全性的關鍵所在,應予以重視。
綜上所述,慢性膿胸患者行電視胸腔鏡輔助下胸膜剝脫術后肺功能可在6個月內獲得明顯改善,對于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而言,盡早行外科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均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