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濤
《守望教育》是劉鐵芳老師的一本教育隨筆,這本書是通過對理想與現(xiàn)實邊緣的對比,對“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一種思考。本書不像其他書籍那樣,充滿對歷史沉重的憂思,以及對生活現(xiàn)狀的迷茫無奈,只是對現(xiàn)世教育事業(yè)所處狀態(tài)的一種點到為止,但又意味深長的反思與感悟,如臨清泉,如沐春風。當今社會,是一個任何事物都在向往短平快的年代,躁動喧鬧,教育事業(yè)也不免會受到當今社會風潮的侵襲。
讀一本書,就如同與智者飲茶相談,既拓展了自身思維,又獲得了寶貴經(jīng)驗,以此在與作者的共鳴中逐漸提升自己。筆者不久前閱讀了劉鐵芳老師的《守望教育》,頗有感悟,漸漸開解了心中對教育事業(yè)郁結(jié)已久的謎團,以下,且看筆者娓娓道來。
一、學生在學校究竟是接受“教育”還是接受“訓練”
在本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guān)于“升學”的一元教育論述。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價值取向的一元化”指的是以“升學”為唯一和終極目標的教育價值取向,這也是當今社會鄉(xiāng)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城市教育中也有所涉及。以“升學”為目的的教學似乎已成為廣大家長朋友及老師們的共識,當然也成為我國教育之痛。
我曾經(jīng)任職過幾年的語文老師,深切體會到過學生對分數(shù),對成績的渴望,她們似乎只是為了升學而學習,只是機械的學習,而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熱愛學習,初中學生如此,高中學生亦如此,“升學”的一元教育價值取向一直將學生置于“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僅是為了提高成績的“機械訓練”。那么,在這種教育價值取向的影響下,作為老師或者作為家長,他們只會關(guān)心孩子跑的快不快,從不會擔心孩子跑的累不累!
因此,我覺得在我們的課堂上,應(yīng)注重教育,而不是讓學生一味的接受“訓練”,文本只是一個載體,上面承載的是知識的傳授能力,對此,我們應(yīng)立足于文本,走出文本,對學生的素質(zhì)、思維和能力進行綜合培養(yǎng)。就語文學科而言,知識訓練是必要的,但是萬萬不能把知識的訓練當成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二、給孩子以尊重,還孩子以童真
劉鐵芳老師在《守望教育》中“我們心中的歷史”一文中寫道“心中‘無歷史的我們自然也難以懂得怎樣去尊重歷史!”是啊,換而言之,心中“無”“學生”,我們自然也難以懂得怎樣去尊重學生。我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到“即使無效,也要尊重”的言論,尤其是對學生的尊重。我在班級工作中,也時常會反思自己,有沒有違背自己的原則?有沒有對學生有過不尊重現(xiàn)象?但就新時期新教育理念指導下,如何尊重我們的學生成為當前教學中的突出問題。尊重有很多方面,或發(fā)自內(nèi)心,或顯于外表,但真實的尊重并不是表象工作,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敞開通向他人生命世界的那一扇窗戶”的為人處世的狀態(tài)。所以,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應(yīng)做到給予學生以尊重,“目中有學生”。
此書中還有那么幾段話:“那時候讀書生活比較單純。簡簡單單基本教材,沒有任何讀物、輔導材料,早上來上課,午后輕輕松松回家,作業(yè)盡管有一些,也還有課文的背誦任務(wù),但感覺好像都比較輕松地應(yīng)付的過來。不僅如此,愉快的經(jīng)歷還有兩個重要由來,一時經(jīng)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與自然隨意接觸?!边@不禁讓我聯(lián)想到自己的童年,幾個瓦塊、幾根粉筆,在泥砌的地上畫出一個個小方格子,這邊成就了跳房子游戲;一片花田、幾處墻角、一塊長巾,幾個人兒,便為我們玩捉迷藏游戲提供了前提。但回首今天,又有多少老師在教育上給孩子釋放天性的空間,高強度的知識訓練占去了孩子們大部分的業(yè)余時間,嚴重影響孩子們的生存狀態(tài)。因此,作為老師應(yīng)充分貫徹落實“陽光”體育理念,讓學生們在體育課堂上做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動,使其放松身心,高效率學習。
三、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道德情感
《守望教育》一書中刻畫的哲理,值得每位老師深敲,如書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可在現(xiàn)實教育中為老師們提供良好借鑒。有些人或許對以講道理為主的規(guī)范教育產(chǎn)生反感,但卻無法忽視美德故事教育對人心靈的照護。在課堂上,很多時候,說教效果遠不如故事教育效果,故事在人的成長中的作用不容小覷,一個故事或許可以改變孩子們一生的命運。例如,在對小學語文課堂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教學中,教室們應(yīng)當有感情的、有帶入的將該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并讓學生們進行分角色扮演,讓其在具體實踐中深受啟發(fā),利用“司馬光精神”喚醒孩子們樂于助人的道德情感。
四、培養(yǎng)學生“悅讀”習慣,促使其會讀書、讀好書
閱讀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作用非常突出,怎樣讓學生變“閱讀”為“悅讀”呢?《守望教育》中有所提及。首先,“放任自由”不失為培養(yǎng)學生“悅讀”的有效方法,身為教育工作者,應(yīng)當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神話傳說也好,卡通笑話也罷,全屏學生喜歡,當學生完全將讀書作為習慣和生命需要時,教師們再適當推薦一些適合孩子們閱讀的書刊,例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城南舊事》等,并對學生提出幾點要求,比如,如果給你們?nèi)旃饷?,你們想去做什么呢?之后孩子們便展開想象,議論紛紛,以此得意有效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應(yīng)通過尊重孩子閱讀興趣的方法,引導學生健康閱讀,培養(yǎng)其良好的“悅讀”習慣,促使其會讀書,讀好書。
結(jié)語
總之,讀完《守望教育》一書,讓我收益頗深,以前的我并不是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一直是把教好某些優(yōu)秀學生當成自己的教學目標,但劉鐵芳老師卻對此做出了隱晦的批判,當然,書中并沒有明確要求教育工作者都應(yīng)該成為教育的“守望者”,但閱閉全書卻充分激起了我對教育事業(yè)產(chǎn)生“守望”的沖動。教師作為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引領(lǐng)者,對學生的培養(yǎng),應(yīng)從“人”的概念出發(fā),為每個孩子的終身發(fā)展做出統(tǒng)籌考慮。接下來,我會帶著這一教育教學目標開啟自己下一個教育教學生涯。
參考文獻
[1]韓輝.尊重常識,守望教育[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2):54.
[2]盧強.審視與守望:教育技術(shù)學科亟需面對的問題[J].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2014,24(07):42-49.
[3]呂梅.播撒閱讀種子守望少兒心靈成長——少兒閱讀推廣活動策劃思路及啟示[J].公共圖書館,2014(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