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梅
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對于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欲望,培養(yǎng)探究能力。
一、科學材料的重要作用
(一)學習核心是探究
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大家發(fā)現了什么?對,連續(xù)三個“探究”,那么,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科學學習核心方法是探究。探究什么意思:百度釋義:探索研究,對事物多方尋求答案的過程。
(二)探究重點是實踐
翻看指南科學領域部分:從42頁到56頁長達14頁的概述里,體驗、感知、操作、發(fā)現、觀察、記錄的詞匯提及120余次,操作體驗70余次,單從詞匯量上就可以看出科學活動的重點就是實踐。幼兒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綱要指出,幼兒的學習以直接經驗為主,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
美國教育學家戴爾的經驗之塔也表明了這一點,直接經驗的獲得是經驗之塔最低層的最基礎的做的經驗:幼兒的通過對真實事物的看、聽、嘗、摸、嗅來獲得直接經驗,從而慢慢上升到錄音、照片的觀察經驗,最后到語言符號、視覺符號的塔尖抽象經驗。當今教育教學最大的失敗,在于使學生記住法則、概念、公式、概念時,沒有具體實踐經驗作為他們的支柱。
(三)探究載體是材料
我們需要用能夠驗證或有助于了解科學現象發(fā)生的所有物品,引導幼兒操作、探究,材料提供的對錯,直接關系到幼兒興趣的激發(fā)、探究的質量,而材料提供的準確豐富,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體驗。幼兒利用原有經驗對材料進行操作、實驗,按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有益的新經驗。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知的發(fā)展不是內部成熟和外部教學支配的,它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
二、材料投放的常見誤區(qū)(漫畫形式呈現)
根據材料投放的常見問題,我提煉了以下五個投放誤區(qū),我們把這五個誤區(qū),比喻成n年前的五節(jié)物理課(電路)。
(一)無材料、干講。第一節(jié):物理老師手舞足蹈的一言堂。
(二)材料少、說教。第二節(jié):一個電路板教師操作學生看。
(三)材料有、不宜。第三節(jié):蓄電池電量不夠,點燈不能點亮,達不到實驗預期效果,投放前未實驗,出現的問題預料不到。
(四)材料夠、包辦。第四節(jié):一人一個電路板,用一周時間準備一人一個,所有分發(fā)、拆裝都有老師一個人來做,滿場飛,勞民傷財、身心疲憊,孩子的感知應該在籌備到操作到展示整個過程當中。
(五)材料多、負累。第五節(jié):除電路連接板外有準備了摩擦、磁場、動能方面的材料,魚目混雜,主次不分。
三、科學材料的投放建議
科學活動資源創(chuàng)設的要求:(一)能達到教育教學目標。(二)能體現自然科學的特點。(三)符合學前兒童身心特點。(四)保證兒童的安全健康。(五)適合本園的設備條件。
根據活動實際,我歸納了以下科學材料投放的六法:
1.材料選擇要“精準”
準確提供夠用、實用、反復用的原材料、低結構、多變化的可操作的材料,準備一些必要的精密的儀器(天平、放大鏡、顯微鏡等),更多應該身邊易得的材料,本園特有的資源{秸稈、足球、農作物等}和安全的廢舊物品,一物多玩、一物多用、讓幼兒學會節(jié)儉、學會創(chuàng)造,激發(fā)幼兒探究的興趣,為每位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
2.材料準備要“充足”
足:豐富充足,形式多樣、還要考慮到相同材料創(chuàng)造操作的可能,避免因數量不夠出現的等待、爭搶的現象。讓每個孩子都有操作,甚至反復操作、創(chuàng)新操作的機會。同時要高效利用現有材料,實現一物多用,材料整合,使材料準備簡單、實用、夠用,而不浪費。
3.材料出示要“適機”
材料出示時機,需要周密的考慮,放早了分散幼兒的注意力,放晚了又影響活動的節(jié)奏,一起出示會讓活動混亂,應打破場地的限制,保持神秘感,巧妙安排呈現。
舉例:小班神秘的口袋:
教育目標是:(1)樂于參與科學活動,體驗動手摸一摸的樂趣。(2)感知物體軟硬的特征。(3)學習用語言表達對物體認識和感覺。老師準備了大量了軟硬材料:鵝卵石、棉花、清潔球、積木、娃娃、海洋球、刷子、彩蛋、水彩筆、軟糖、塑料盒、毛巾等等,活動開始全部放在書桌上,孩子樂于玩耍,在教師的引導下,也只能是隨波逐流的說出,軟軟的,硬硬的,只停留在重疊詞的反復表述,沒有獲得特征下的對比經驗和詞匯上的提升,忙于玩耍材料的交互,幾個材料成了孩子們新的關注點,而未進行軟硬的探究。
建議:(1)初次嘗試:四種特征明顯的鵝卵石、棉花、清潔球、積木,縮短操作的時間便于總結特征。(2)二次操作:出示另外四種物品娃娃、軟糖、彩蛋、毛巾,請幼兒感知并有豐富的詞匯表達感受。其他材料可以省略。(3)建議到美工室或體能室去上課。因為那里幼兒大量的操作材料,可以在延伸時拓展。還可以在班級內尋找軟硬的物品。
4.材料選擇要“真實”
指南:科學學習是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嘗試發(fā)現事物間存在異同和聯系過程。綱要:科學領域要密切聯系幼兒生活實際,身邊的觸手可及的食物作為探索的對象,育兒科學實驗的基礎大部分來源于生活。
顏料、天平、放大鏡、萬花筒、地球儀、磁鐵外,碗、勺子、餅干、沙包、地磚、窗簾、花盆、書包、水杯等等,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總結一下四比:活的要比死的強,身邊要比遠的強,變化要比固定強,動手要比看著強。
5.材料投放要“安全”
有時教師考慮不周,會出現安全隱患,應選軟潤、光滑的安全材料。
6.材料準備要“有趣”
趣味性的操作材料會激發(fā)幼兒參與的興趣,主動探索。
7.材料投放要“分層”
操作中,如何讓科學的核心概念轉化為本體經驗的過程,幼兒不但存在著速度、精準度的差異,還存在著直觀行動思維、具體行動性思維,抽象邏輯性思維逐漸成熟的特點的限制。材料投放的層次性,是指教師在選擇、投放操作材料時,能夠預先作思考,將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與孩子通過操作該材料可能達到的目標之間,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分解出若干個能夠與幼兒的認知發(fā)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層次,使材料“細化”。
四、材料的日常積累
(一)材料積累日常;(二)活動帶動家長;(三)特色服務科學;(四)資源共享轉換。
五、科學活動室構建
科學室是目前管理先進的幼兒園的一種成熟的做法,與中小學的實驗室相似,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先進的儀器,引進了系統實驗材料供幼兒操作,教師不再用四處收集,直接組織活動,便利減負的同時,孩子的學習成效得到了最基本的保證。
讓材料煥發(fā)無窮的魅力,碰撞出精彩的火花,是教師值得思考和努力實踐的重要課題,恰如其分的材料配合教師的精心設計,才能讓幼兒科學探索之路走的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