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屾 李金學
(北京市昌平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骨傷診療中心,北京 102208)
頸性眩暈 (cervical vertigo,CV)是指由于椎動脈顱外段受到頸部病變的影響導致血流障礙繼而引起的眩暈綜合征[1]。屬中醫(yī)“眩暈”范疇。頸性眩暈以往被定義為中老年常見疾病[2]。而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但發(fā)病年齡卻在逐年下降。臨床上越來越多的保守療法逐漸應用于該病。恩師望京醫(yī)院李金學教授對于該病的治療從肝立論,以柔肝息風法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經對2016年12月—2018年3月在我院門診應用柔肝息風湯治療的風陽上擾型頸椎病28例患者與口服西比靈治療的27例患者進行對照觀察,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于我院骨傷診療中心門診,選擇符合研究入選標準風陽上擾型頸性眩暈患者58例,應用Fisher RA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試驗組(30例)和對照組(28例)。治療中脫失3例。試驗組2例,對照組1例。試驗組共計完成28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齡25~49歲,平均42歲;病程最短2 d,最長4年,平均19個月。對照組共計完成27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8例;年齡27~51歲,平均45歲;病程最短4 d,最長5年,平均17個月。2組經一般資料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頸椎部的診斷與非手術治療》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3-4]。并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①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②眩暈,伴見惡心、耳鳴、視物不清等癥狀;③反復發(fā)作或頸部活動誘發(fā);④中醫(yī)辨證為風陽上擾型:眩暈,突然跌撲,視物模糊,頭痛,急躁多怒,口干,舌質紅少苔,脈弦細。⑤體征:旋頸試驗陽性或叩頂試驗陽性。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年齡25~55歲;③病程小于或等于5年;④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作為受試對象接受治療者;⑤如果已經接受過其他治療,經過1周以上的洗脫期者。
1.4 排除標準 ①年齡在25歲以下,55歲以上者,及妊娠、哺乳期婦女;②高血壓、眼源性、耳源性眩暈者;③體位性低血壓者;④疑似或確診頸椎、顱腦或椎管內腫瘤者;⑤合并有嚴重的心血管、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疾病者;⑥精神疾病患者;⑦不愿意接受研究者。1.5中止與退出標準 ①入選后未完成治療者;②治療后出現(xiàn)嚴重反應或病情顯著加重者;③治療期間因不可測事件影響試驗進行者。試驗過程中患者滿足上述條件中任何一條即可中止。
1.6 治療方法
1.6.1 試驗組 給予中藥“柔肝息風湯”(李金學經驗方)。基本藥物組成:天麻12 g,鉤藤12 g,葛根12 g,黃芩8 g,白芷10 g,延胡索10 g,菊花8 g,防風6 g,當歸12 g,川芎10 g,白芍10 g,炒棗仁25 g。由我院藥劑科煎制。每日1劑,分2份服用,早晚分服,連服2周。
1.6.2 對照組 口服西比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 (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71215842)5 mg/次,睡前1次,服用2周。
1.7 觀察指標 ①頸部疼痛測定: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簡稱VAS)進行評定,檢測患者治療前后頸部疼痛癥狀改善情況。②眩暈評估積分量表:參考《椎動脈型頸椎病功能評定量表初步建立》[6],分值越高,病情越重。③癥狀、體征積分量表:參考《頸椎病功能評定量表》[7],總分24分,積分越高,病情越重。④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新藥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指導原則(試行)》[8]。分為療效控制、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無效五部分。
1.8 統(tǒng)計學方法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百分數(shù)、中位數(shù)描述。計數(shù)資料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患者年齡、性別、病程、治療前癥狀體積積分,治療前眩暈程度積分、治療前VAS經統(tǒng)計分析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2 總體療效比較 療程結束后,試驗組有效率為92.86%,對照組有效率為81.48%。2組均無不良反應發(fā)生。經 χ2檢驗, χ2=2.784,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試驗組顯效患者明顯多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總體療效比較 [例(%)]
2.3 治療前后眩暈積分比較 試驗組治療前后眩暈積分比較,t檢驗結果提示,t=12.371,P〈0.01,對照組t=5.935,P〈0.01,整個療程結束后,試驗組、對照組治療前后眩暈積分差值進行比較,t檢驗結果提示t=2.391,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試驗組(口服柔肝息風湯)治療風陽上擾型頸椎病所致眩暈的療效要優(yōu)于對照組(口服西比靈)。具體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眩暈程度總積分改善情況 (x±s,分)
2.4 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 試驗組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t檢驗結果提示,t=11.947,P〈0.01。對照組t=8.185,P〈0.01。在整個療程結束后,試驗組、對照組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差值比較,t=2.714,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試驗組(口服柔肝息風湯)治療風陽上擾型頸椎病頸肩疼痛的療效要優(yōu)于對照組(口服西比靈)。具體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VAS)改善情況 (x±s,分)
2.5 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 試驗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t檢驗結果提示,t=13.554,P〈0.01。對照組t=9.053,P〈0.01。在整個療程結束后,試驗組、對照組癥狀、體征積分差值比較,t檢驗結果提示,t=3.113,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試驗組(口服柔肝息風湯)治療風陽上擾型頸椎病癥狀、體征積分要優(yōu)于對照組(口服西比靈)。具體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改善情況 (x±s,分)
頸性眩暈一直是臨床治療的一個難點。難在病因繁雜,治療難效。多年來,臨床及基礎研究者實踐探索提出機械壓迫學說、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學說、血液流變學變化學說、體液因子學說等觀點。由于能夠引起頸性眩暈的疾病較多,又涉及神內、眼科、骨科等多學科,加之專業(yè)限制,縱向深入研究有限,且頸性眩暈主觀癥狀多,陽性體征少,難以復制模型,因而深入研究很難取得大幅度進展[9]。
研究發(fā)現(xiàn),頸性眩暈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長期伏案工作患者居多[10]。本研究結果亦支持這一結論。另一方面,在對所有參與試驗的患者行頸椎平片檢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45.2%的患者存在頸椎失穩(wěn),于澤生等[11]研究認為,頸椎失穩(wěn)是導致頸性眩暈最主要的病機。近年來頸性眩暈患者呈現(xiàn)逐漸年輕化趨勢,與當下人們的生活、工作習慣關系密切。長期伏案工作、睡眠姿勢不正確、過勞、體位改變等誘因可直接擠壓椎動脈,人為地加劇椎基底動脈狹窄程度而發(fā)生眩暈。Frankel[12]研究亦支持這一論斷。
眩暈首見《內經》,稱為“眩冒”,提出本病的病因病機與外邪、肝風及體質虛弱有關。其屬肝所主,與腎虛、血虛、邪中等多因素有關?!端貑枴ぶ琳嬉笳撈吩疲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中醫(yī)各家歷來治療眩暈多不離肝?!端貑枴の暹\行大論篇》則曰:“東方生風,風生木,……肝生筋,肝主目,其在天為風,在地為木”,肝木旺盛,風氣鼓揚,上襲清竅,頭暈目眩,而肝為剛臟,體陰用陽,極易傷陰化火,陰虛則易生風。加之今時之人,夜半不眠,耗液傷津,壓力纏身,動則易急,凡此總總,疊加累積,而成眩暈之疾。李金學教授在臨證中充分考慮到頸性眩暈的年齡特點、時代特點、病機特點,辨證論治,以柔肝息風之法調理風陽上擾之病患。柔肝息風湯以天麻、鉤藤平肝息風降逆,黃芩、菊花清熱瀉火,以使肝經之熱、陰虛之熱不上擾,葛根為治療頸項痛要藥,通絡解痙,舒緩經脈,且有生津升清之效。當歸補血活血且行血,川芎能“去一切風,調一切氣”,當歸、川芎同用“治氣神驗”。當歸、白芍、菊花又皆能養(yǎng)陰柔肝,延胡索既能行血中之氣,又能行氣中之血,祛風亦可調頸痛。白芷即都梁丸,用之治諸風眩暈,頭痛眶痛。防風一味,輕清去實,祛風解表且止痛止痙。炒棗仁寧心安神、養(yǎng)心補肝,調氣必調神,神寧氣自平。諸藥合用,而共達柔肝息風止眩之效。
從本文結果來看,李金學教授柔肝息風法可有效改善風陽上擾型頸性眩暈患者眩暈、疼痛及其它各項癥狀,療效肯定,且無毒副作用,臨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