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蕊
摘 要: 地板時間是一種師幼互動的優(yōu)質時間,強調(diào)作為照料者的教師要密切關注并及時回應幼兒的需要。大班幼兒各種問題行為頻發(fā),地板時間在保證幼兒“特別關注”需要的同時,為教師提供了觀察并利導幼兒問題行為的契機。在利用地板時間改善幼兒問題行為的過程中,教師需注意:地板時間以孩子為主導;著力于建立平衡相向的伙伴關系;克服時刻想要引導和干預的沖動;耐心與孩子分享活動樂趣。
關鍵詞: 地板時間 問題行為 幼兒教育 優(yōu)質時間
一、地板時間的內(nèi)涵及價值
地板時間(floor time)這一概念歸功于美國精神病學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的工作,被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兒童家庭研究中心的學步兒教育項目作為一種非目的性優(yōu)質時間而廣泛使用。地板時間的目的在于:讓孩子建立與別人的情感聯(lián)系,投入社交關系,發(fā)展相向溝通,并減少異?;蚩贪逍袨?;透過互動的經(jīng)驗,使孩子發(fā)展自我意識,以便進一步發(fā)展各種認知社交能力。地板時間強調(diào)照料者與幼兒進行一對一的互動,在此過程中,照料者的唯一目標是及時回應單個孩子[1]。在地板時間中,照料者要坐在地板上與兒童互動,不帶任何計劃和期望,只是單純觀察孩子并及時給予回應,若幼兒表現(xiàn)出哭鬧、破壞等問題行為,照料者不采取隔離(time-out)或忽略,而是反其道行之,給予孩子更多關注,通過滿足幼兒獲得關注的需要利導幼兒的問題行為。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幼兒有被愛與尊重的需要。良好的師幼關系一定建立在良好師幼互動基礎之上,良好師幼互動的前提是教師要滿足和回應幼兒被愛與尊重的需要,只有尊重的(respectful)、回應的(responsive)、互惠雙向的(reciprocal)互動方式才能促進良好師幼關系的建立[2]。地板時間的互動理念和方式切合幼兒發(fā)展的基本需要,幼兒在互動過程中可以獲得至少半小時來自教師的完全關注;地板時間為教師觀察、分析、利導幼兒的問題行為提供了依據(jù)和契機,有助于教師對幼兒個體發(fā)展的研究和引導。師幼之間的相互深度陪伴使得地板時間成為一種優(yōu)質時間(quality time),極大地促進良好師幼關系的形成。
二、地板時間的具體運用
筆者在南充市針對個案西晨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跟蹤研究,期間,筆者一周3次—4次與其展開每次30分鐘-40分鐘的地板時間。三個月后,發(fā)現(xiàn)西晨行為方式有了許多變化,更喜歡與教師親近,自身一些問題行為得到了改善。
西晨,男,5歲零4個月,父母常年在外地務工,平時由年過六旬的爺爺奶奶照顧。爺爺長期務農(nóng),奶奶喜歡打牌,兩老除了正常接送和保障孩子的基本吃穿,幾乎沒有任何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游戲。據(jù)奶奶反映,兩老各有事做也不希望孩子來打擾自己,又怕孩子出去亂玩出安全事故,因此常常把孩子一個人關在家看動畫片。西晨在幼兒園特別喜歡粘著老師,但老師許多時候無暇顧及,西晨總喜歡拍拍同伴的肩膀或屁股,或者扯女孩子的頭發(fā),當其他小朋友生氣得大喊大叫或者告狀時,西晨十分高興地跑開。平日總能出個“事兒”引起別人的關注。當因為玩具或其他原因出現(xiàn)同伴沖突時,西晨常??摁[不止,通過破壞、告狀、攻擊等行為尋求教師的關注與問題解決。
片段一:2018.03.12 10:20-10:55 大(1)班室內(nèi)建構區(qū)
今天是我第一天正式開始與西晨的地板時間。在自由區(qū)角活動時,西晨選擇了建構區(qū),我跟著他進入并坐在一旁,西晨開始了自己的搭建。我默不作聲,仔細地觀察著他。西晨時不時抬頭看我一眼,我總對他微笑。搭建期間,他持續(xù)問我類似問題“老師你看像不像坦克”,本著鼓勵的態(tài)度,我會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比如“這個是坦克的鏈條嗎”?“如果再多一個輪子支撐會更好一些,你覺得呢”?每當這時,西晨總會停下來邊比畫邊自言自語,專心投入思考的樣子,而后繼續(xù)完善他的作品。當搭建基本結束時,西晨抱著他的坦克鉆到我懷里,問我好不好看,我微笑著肯定:“許多細節(jié)做得仔細,非常棒!”西晨高興地舉著坦克跳起來,跑到隔壁娃娃家與小伙伴開坦克去旅行了。
片段二:2018.04.16 15:50-16:20 大(1)班室內(nèi)娃娃家
我與西晨的地板時間已經(jīng)持續(xù)了一個多月,地板時間成為我和他之間一個不言而喻的約定,我們都習慣并喜歡上了這個特殊的時間。西晨最近的破壞行為及與同伴間的沖突明顯減少了,尤其故意惹惱別人的行為頻率大大降低。我總是有意識地向他表明,在地板時間你可以獲得想要的獨特關注和完全回應,這是合理的,也是愉快的,通過惹惱別人或者搞破壞引起關注,是不合理且讓人沮喪的。這一天在娃娃家的地板時間進行得很順利、很愉快,西晨扮演一位手術醫(yī)生,讓我當他的助手,當他遇到問題請教我時,我會與他一起討論,甚至立刻查閱資料尋找答案。西晨對當醫(yī)生很感興趣,與我分享了許多他了解的關于醫(yī)生的信息,我耐心傾聽,感覺自己受益匪淺。
片段三:2018.05.21 09:40-10:15 大(1)班室內(nèi)美工區(qū)
西晨這一個月表現(xiàn)比較穩(wěn)定,集中活動“規(guī)矩”了不少,而在屬于我們的地板時間中,尤其開朗活躍。今早我仍舊如常跟著他進入美工區(qū),在他的對面坐下來,靜靜陪伴他開始今天的“樹屋創(chuàng)設”活動。西晨一邊做著一邊與我分享這個靈感來源于五一節(jié)時他與父母去瓦屋山玩耍的經(jīng)歷,這也是一年之中難得的一次親子相聚時光。西晨一邊說一邊比畫著自己的作品讓我看,問我喜不喜歡,顯得非常興奮。當作品制作完成時,我耐心傾聽他講旅途中的趣事,并肯定了他現(xiàn)在的語言表達更加生動,讓人越來越喜歡聽他講故事。西晨告訴我他現(xiàn)在可以控制自己了,有什么“心事”會在地板時間與我分享,不會再去“惹”別人,他也知道我會認真陪伴并傾聽他的“心聲”,他覺得這樣很好、很快樂。西晨從地板時間獲得了想要的特殊關注,感受到了被愛、被尊重、被回應,他的需要得到了滿足,獲得了安全感,從而逐漸消退了通過“搗亂”獲得關注的不良行為,而我也收獲了這一份特殊的師幼之情。
三、基于地板時間改善幼兒問題行為的教育建議
每一個幼兒都有想要被“特殊關注”的需要,對于語言發(fā)展不完善,尚不能很好表達自己內(nèi)心需求的幼兒而言,攻擊、告狀、搗亂等不良行為極易成為引起他人關注的常用方式,加之成人和同伴往往在其進行這些行為之時有強烈的反應,獲得關注的時效性更加強化了幼兒此類不良行為,讓其體驗到只要我這樣做,就能獲得關注。地板時間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指導行為,更像一種游戲療法,核心為分享、陪伴。兒童在這個大塊時間內(nèi)能夠獲得充足的完全關注,極大地滿足了幼兒想要被“特殊關注”的需要,當這種需要被即時回應和關注后,由該需要引發(fā)的不適當表達方式便會被慢慢消退。簡而言之,我們不希望孩子出現(xiàn)不良問題行為,前提是為孩子的需求找到一個適當合理的宣泄口。
地板時間更像一種教育理念,改變傳統(tǒng)教育指導觀。利用地板時間利導幼兒問題行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期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應注意以下方面:
(一)幼兒主導,教師配合。
地板時間的首要原則是讓孩子在活動中充當主角,教師充當配角?!暗匕鍟r間”不是教導的時間,也不是教師控制孩子的時間,相反,是讓孩子做主的時間[3]。教師應該明確,在地板這片天地里,孩子是主導者,自己是追隨者。在“地板時間”里,教師需要全身心和孩子在一起,深度陪伴,而不是“人在心不在”地裝裝樣子,不管是工作、游戲、談心,教師都應尊重孩子的想法并認真觀察、耐心回應孩子的需求。
(二)師幼共建平衡相向的伙伴關系。
教師在地板時間里同樣要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這一角色,以尊重的方式回應幼兒的需要。作為與孩子平等的游戲伙伴,教師要把話語權還給孩子,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不僅要熱心參與,還要善于溝通、及時引導。地板時間中,教師要通過自身示范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并獲得安全感和自信,通過適當?shù)恼Z言引導孩子不斷拓展活動內(nèi)容和空間,增強活動趣味性。
(三)克“己”復“禮”,學會傾聽、接納與包容。
教師的教育意識和教育職責常常驅使我們努力讓兒童有所收獲,面對兒童的活動時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更多指導行為,在幼兒表現(xiàn)出不良行為,如哭鬧、搗亂等時,發(fā)出權威的令行禁止。這與地板時間提倡的平等互動方式恰好相反,教師過多干預和指導常常成為孩子不良行為的強心針,造成幼兒的心理叛逆和“惡行”愈演愈烈。我們應嘗試反其道而行,學會克制自己,更耐心傾聽孩子、陪伴孩子,接納孩子的不滿,包容孩子的不良情緒,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愛著、被尊重著、被關心著。
(四)學會分享,共尋樂趣。
與西晨三個月的地板時間不僅改變了他,更改變了我自己。忙碌不已的父母往往時刻手機不離手、靈魂不在身。教師在孩子自由選擇活動時,常常因為忙于其他雜事或想趁機休息一刻而忽視與孩子的地板時間。對于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親子互動和師幼互動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幼兒越來越缺乏真實的人際互動與情感陪伴。在這樣的快餐時代,父母和教師更應重視像地板時間這樣的純粹時刻,拋開其他一切,學會感受和分享屬于我們和孩子之間的獨特快樂,建立起我們與孩子之間真實牢固的情感橋梁,在陪伴中互動,在互動中分享,在分享中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2][美]珍妮特·岡薩雷斯-米納,戴安娜·溫德爾·埃爾,著.張和頤,張萌,譯.陳英和,審校.嬰幼兒及其照料者——尊重及回應使得保育和教育課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3]張東賓.良好的親子關系 從“地板時間”開始[N].中國教育報,2016-03-2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