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婉 阮素芳
摘 要: 漢代是中國夢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夢文學成就突出。漢代夢文化以豐富多樣的文學樣式出現(xiàn),漢代詩歌、漢賦、漢代散文中無一不涉及夢文化,其中史傳文學中記夢成就最突出、最具代表性。本文在追溯先秦夢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漢代史傳散文的代表作品《史記》《漢書》中的夢文化現(xiàn)象透視漢代夢文化的風貌。
關(guān)鍵詞: 漢代 夢 《史記》 《漢書》
從心理學角度說,夢是一種心理體驗,起初它只是沉睡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后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覺醒,夢逐漸引發(fā)人們的關(guān)注和思考,并成為一種具有社會性的文化現(xiàn)象,即夢文化。中國夢文化從一開始零散的夢魂觀念、夢兆迷信、占夢之術(shù)發(fā)展到成型的夢說、夢書,再到成熟完備的夢文化體系經(jīng)歷漫長的演變過程。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漢代史傳散文的代表作品《史記》《漢書》中的夢文化現(xiàn)象,深入探究漢代夢文化的內(nèi)在意蘊。
一、夢文化溯源
中國古代先民的“夢”觀念大致經(jīng)歷原始初民的夢魂觀念、殷代甲骨卜辭中的夢兆迷信和周代的占夢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相互承接,彼此延續(xù),使得中國夢文化不斷向前推演。同時,先秦典籍中也有著豐富的記夢素材。
(一)古代先民“夢”觀念的演變歷程
首先,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現(xiàn)象,夢文化有悠久的歷史根源。據(jù)資料記載,原始初民的夢魂觀念應是夢文化的雛形。學者劉文英先生認為,人在白天活動時,靈魂寓居在人的肉體當中;夜晚睡眠時,靈魂則會離身外游①。在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宗教思想中,人們對夢魂觀念更是深信不疑。如我國東北地區(qū)的赫哲族人都相信人有三個靈魂:生命靈魂、轉(zhuǎn)生靈魂,思想或觀念靈魂②。由此可見,夢在原始先民的思想中被認為是神靈與人進行交流的橋梁。
其次,隨著夢魂觀念的深入,原始先民把夢視為神靈對做夢者吉兇禍福的暗示,便出現(xiàn)了夢兆迷信。據(jù)現(xiàn)有文獻記載,最早的占夢活動即載于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中的“黃帝夢大風”。殷代的甲骨文字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比較規(guī)范的“夢”字。甲骨文中的“夢”字,如圖示 ●。由圖而見,夢字的原始含義表示躺在床上閉目入眠后看到的某種景象。在殷商時代,占夢是一種官方信仰。殷代甲骨卜辭中有許多關(guān)于殷王占夢的記載。據(jù)著名甲骨學家胡厚宣研究,殷王所占夢象,有人物、鬼怪、天象、走獸、田獵、祭祀等,其中以鬼夢居多。
最后,周代占夢機構(gòu)的設立驗證了夢文化的存在。據(jù)《周禮·春官》曰:“占夢中士二人,吏二人,徒四人?!雹鬯鼈兊娜蝿帐恰罢級粽破錃q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以日月星辰占六夢之吉兇”。在周代,占夢官還要主持“祈吉夢”和“禳惡夢”這兩項儀式④。帝王之夢關(guān)乎國家命運,故古人對君王之夢愈發(fā)重視。漢代以后,占夢思想從官方信仰逐漸轉(zhuǎn)化為民間習俗。
(二)先秦典籍中的“夢”
傅正谷先生在《中國夢文學史》中把《詩經(jīng)》《楚辭》、先秦諸子散文和先秦歷史散文作為中國夢文學的四大源頭。《詩經(jīng)》中的《小雅·斯干》《小雅·無羊》就是占夢詩中的代表。《楚辭》中《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諸多篇章涉及夢。傅正谷先生稱屈原的《離騷》是“一首白日夢式的長詩”、“一部夢幻主義的不朽之作”⑤。
歷史散文記夢,文學性稍弱,紀實性增強。《論語》中有孔子夢周公,《尚書》中有殷高宗夢得傅說,《國語》中有晉成公夢生等。在先秦諸子散文中,記夢最多、影響最大的當屬《莊子》。《莊子》33篇,有10篇涉夢,莊子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夢文學的奠基人。他不僅提出了“真人無夢論”“人生如夢”等夢文學理論,還編織了許多夢寓言故事,如《列御寇》中的鄭人緩托夢于父等。歷史散文記夢中成就最突出的當屬《左傳》。據(jù)統(tǒng)計,《左傳》共記夢27例,舉凡政治、軍事、鬼神、祭祀、疾病、生死等均有所涉及,其記夢數(shù)量之多、范圍之廣,實屬罕見。
二、漢代夢文化的內(nèi)在意蘊
漢代社會政治穩(wěn)定,使得漢代的思想朝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在各種思想的綜合作用下,漢代夢文化發(fā)展呈繁榮狀態(tài),誕生了許多夢文學作品,其中史傳文學的記夢成就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一)漢代史傳散文記夢的文化觀念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天”的敬畏突出表現(xiàn)在對上天的崇拜上??鬃釉唬骸吧烙忻?,富貴在天”⑥;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為人者天》曰:“天為萬物之祖”,“天亦人之曾祖父”⑦。這種信仰派生出古人的“天命觀”及“善惡有報”的樸素思想,恰與漢代史傳散文“天人感應”的記夢文化觀念相吻合,而“善惡有報”逐漸內(nèi)化成中國人的一種道德觀念。
1.彰顯天人感應的天命觀
漢代經(jīng)學大師董仲舒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思想體系,即“天人感應”思想。他在《舉賢良對策》中還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⑧,自然、人事都受命于天。所謂天命觀即相信上天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權(quán)能,相信是上天在干預著整個自然進程和社會人事。
漢代史傳散文記夢內(nèi)容傳達了這種天人感應的天命觀?!妒酚洝泛汀稘h書》中撰述的感生夢應是漢代天命觀的最好詮釋。感生夢是感生神話的一種,又稱感生受孕神話,是一種帶有政治色彩的神話,是為證明皇室政權(quán)合法性的重要依據(jù)。如劉媼夢與神遇產(chǎn)漢高祖、薄姬夢蒼龍據(jù)腹而生孝文帝、王美人夢日入懷產(chǎn)漢武帝,這三則感生夢在《史記》和《漢書》中均有記載?!妒酚洝じ咦姹炯o》高祖夢生例反映出高祖生來就不同凡俗,乃真龍?zhí)熳?。不管是“神”的旨意,還是“龍”的化身,皆滲透著漢代天人感應的天命觀。
此外,《漢書·王莽傳》中王莽篡位時的假夢也可反映漢代的天命觀。這個假夢是王莽為了堵住悠悠眾口,給自己謀朝篡位找尋的合理借口。雖然王莽的這一做法為后人所不恥,但確實能反映出漢人對“天意”的尊崇。學者崔立軍在《感生夢與西漢政治發(fā)微》一文中曾曰:“漢人信仰鬼神致夢說和尊崇天命觀,是感生夢在漢代興起的觀念基礎?!雹嵊纱说靡?,天命觀是感生夢產(chǎn)生的思想基礎,感生夢中滲透著天命觀。
2.映襯善惡有報的道德觀
俗語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薄吨芤住だぁの难浴吩唬骸胺e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雹膺@些話語都是扎根于中國民眾心中的天道報應觀的普遍反映。把“夢”與人的道德聯(lián)系起來,成為一種嶄新、神秘的道德理念,進而積淀為一種道德文化心理。
學者們賦予“天”以賞善罰惡的道德化人格,并使之具有善惡有報功能,至此使人的善惡行為同天可以互相感應。不管是儒家還是佛家哲學都以天人感應為模式,都有善惡行為終有報的理念。因而吉夢是天賜祥福,噩夢是天降譴告。佛家則把天人感應具體化為善惡征祥,因果報應。如《善見律》中所言的“天人夢”便是如此。“天人夢”認為善人修善則天現(xiàn)善夢,令人得善;惡人做惡則天現(xiàn)噩夢,以使恐懼。此外,佛教《法苑珠林·眠夢篇·述意部》中還有“夢通三性”之說,即如果前世前身有善業(yè)、福德,今世今身則現(xiàn)善夢;如果前世前身有惡業(yè)、罪障,今世今身則現(xiàn)噩夢。
漢代史傳散文記夢也滲入了這種善惡有報的道德觀。深受漢儒正統(tǒng)思想影響的史學家司馬遷和班固,書寫了多則生動傳神的夢例?!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中的秦二世寵信趙高,昏庸殘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秦王朝風雨飄搖之際,“二世夢白虎齧其左驂馬,殺之,不樂”。夢象顯示他帝位不保、行將傾滅。此夢明顯由內(nèi)心恐懼而生,成為“惡人做惡天現(xiàn)噩夢”的典型?!稘h書》中因做惡事而生恐懼心理,繼而做噩夢的例子也有許多,如《王莽傳》中王莽篡奪皇位夢見高祖譴責;《韋玄成傳》中漢元帝聽從韋玄成之言毀了高祖之廟夢見高祖譴責等。其中《霍光傳》中霍光之妻、子的三個夢最能體現(xiàn)善惡有報的道德觀?;艄鉃槲鳚h四朝重臣,專權(quán)二十年,大權(quán)在握使得霍氏一門為非作歹,以下犯上,后來事情暴露,宣帝便要治霍氏及其黨羽之罪。此時光子禹甚恐,夢“車騎聲正歡來捕禹”顯夢“第中井水溢流庭下,灶居樹上”。又夢:“大將軍謂顯曰:‘知捕兒不?亟下捕之?!贝巳N夢象皆顯示霍氏一門即將有滅門之災。后來果真如此,霍氏一門除霍后成君被廢處昭臺宮外,其余皆被誅滅,這是“天人夢”的驗證之例。
(二)漢代史傳散文記夢的文化審美
史傳散文借助超現(xiàn)實的夢象增添了其文學性、趣味性,并用浪漫主義的筆法調(diào)和了史書因紀實性帶來的枯燥乏味之感。這種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是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的一大創(chuàng)舉。通過對漢代史傳散文《史記》《漢書》中的夢現(xiàn)象剖解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夢既是政治理想的心理內(nèi)化,又是個人心愿的虛擬實現(xiàn),這兩者構(gòu)成漢代史傳散文的文化審美。
1.凸顯統(tǒng)治者的政治理想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夢是在某一階段的意識狀態(tài)下所產(chǎn)生的一種自發(fā)性的心理活動。在此心理活動中個體身心變化的整個歷程即為夢,它是一種強烈心理意識的升華”。這是弗洛伊德在《釋夢》一書給“夢”的定義。在他看來,夢是潛意識的反映,夢中的片段或場景很可能是某種情感或心理的表征。漢代史傳散文中夢現(xiàn)象是以其心理表征來彰顯統(tǒng)治者的政治理想。即《史記》和《漢書》中記載的政治夢就是帝王們政治理想的心理表征的反映。
“曹人夢社”一夢始于《左傳》,《史記》和《漢書》均有記載:伯陽三年,曹人夢眾公子立于社宮共同商議滅掉曹國卻遭到曹叔振鐸的制止,曹叔為了拖延時間,讓他們等待公孫強,后公孫強獵獲白雁而得伯陽寵愛,并向曹伯陳說稱霸諸侯的主張。此處借公孫強之口間接反映了曹叔欲稱霸諸侯的政治理想?!妒酚洝す懿淌兰摇分刑饭唬骸凹罢耔I之夢,豈不欲引曹之祀者哉?”意為雖借曹人來表述此夢,實則是傳達曹叔想延長曹國命運的政治理想。
《史記·龜策列傳》的一例政治夢和《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一例戰(zhàn)爭夢同樣反映了統(tǒng)治者借人的心理表征反映為政者的政治理想?!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中的秦始皇夢與海神戰(zhàn)則傳達了秦始皇欲永掌政權(quán)的政治理想。此夢是《史記》中唯一一例戰(zhàn)爭夢,講述了秦始皇為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受方士欺騙而射死大鯊魚,于是他在夢中與海神激烈交戰(zhàn),繼而請占夢的博士給圓夢一事。始皇對權(quán)力的欲望致使他想要追求長生不老,進一步反映了他希望秦帝國能夠在他的執(zhí)掌下永不滅亡的政治理想。
2.表現(xiàn)虛擬的個人心愿
弗洛伊德提出“夢是愿望的滿足”這一觀點,他認為愿望的滿足是夢的重要特征和唯一目的,夢的動機即尋求滿足的某種愿望。車文博在他主編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中指出:“夢不是一種軀體現(xiàn)象,而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夢之所以是愿望的滿足,是因為它使由愿望沖動造成緊張的心理能量得以宣泄的緣故。”換言之,夢作為一種心理現(xiàn)象,夢者內(nèi)心希冀美好的事情,通過做夢讓它成為現(xiàn)實的虛擬,這是以虛擬的方式在夢中實現(xiàn)了個人愿望。
《史記》和《漢書》中反映“個人心愿的虛擬實現(xiàn)”這一文化審美的夢有感生夢、賜名夢、得臣夢、愛情婚姻夢四種。“夢”在這里成了主觀愿望的實現(xiàn)途徑,且是由虛擬實現(xiàn)到真實實現(xiàn)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如《史記·鄭世家》中燕結(jié)夢天與之蘭,《衛(wèi)康叔世家》中衛(wèi)襄公之妾夢康叔賜名,《殷本紀》中武丁夢得傅說,《趙世家》中武靈王夢而得惠后等都是這一文化審美的典型范例。尤其是武靈王得惠后一夢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洞房花燭夜”,屬于美夢范疇。武靈王先是夢見一處女鼓琴,“美人熒熒兮,顏若苕指榮”,且美人向其訴說:“命乎命乎,曾無我嬴。”次日,王在飲酒時多次談及此夢,言“想見其狀”,吳廣聽言便將女兒娃嬴(即孟瑤)送進趙宮,深得靈王寵愛,后生了惠文王而成為“惠后”。
《漢書》中也有四例夢可以傳達這一主題:《元后傳》中元后之母夢月入懷生元后,《佞幸傳》中孝文帝夢黃頭郎推之上天而得鄭通,《外戚傳》中武帝思夢李夫人而作《李夫人賦》。上述這些夢幾乎都是做夢主人公個人心愿的順利實現(xiàn),都是先在夢境中得以滿足,繼而成為現(xiàn)實。但也有例外,如武帝思夢李夫人就有些許不同。情深似海的武帝只能在夢中得見已逝的李夫人,來慰藉自己飽受相思之苦的心靈。由此看來,夢是個人內(nèi)心情感的外在顯現(xiàn),是個人愿望的一次次預演,一次次虛擬實現(xiàn)。
綜上,通過對漢代史傳散文《史記》《漢書》中的夢例進行分析,可以得知漢代記夢史傳散文中蘊含著天人感應的天命觀、善惡有報的道德觀;也包含著個人心愿的虛擬實現(xiàn)和政治理想的心理表征反映的審美思想。漢代夢文化上承先秦夢文化的發(fā)展,下啟諸朝夢文化的繁榮,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自漢代起,中國夢文化的發(fā)展便沿著前人的智慧前行,在小說、詩歌、戲曲等各個領(lǐng)域大放異彩。誠然,僅依賴史傳散文記夢內(nèi)容并不能完全窺探出漢代夢文化的全部內(nèi)涵,還需要結(jié)合漢賦和漢代詩歌進行綜合分析,才能盡可能準確全面地概括漢代夢文化的整體面貌。
注釋:
①劉文英,曹田玉.夢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
②覃光廣.中國少數(shù)民族宗教概覽·上冊[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科研處,1982:17.
③呂友仁,譯注.周禮譯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318.
④[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影印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0:741.
⑤傅正谷.中國夢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103.
⑥[春秋]孔子,撰.程昌明,譯注.論語[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131.
⑦[西漢]董仲舒,撰.曾振宇,注說.春秋繁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76.
⑧[西漢]董仲舒,著.陳蒲清,校注.春秋繁露·天人三策[M].長沙:岳麓書社,1997:320.
⑨崔立軍.感生夢與西漢政治發(fā)微[J].寧夏大學學報,2016,38(6):14-18.
⑩朱安群,徐奔,編著.周易[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1:14.
劉文英,曹田玉.夢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04.
[西漢]司馬遷,注.韓兆琦,評注.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2004:152,534,682,682.
[奧]弗洛伊德,著.車文博,主編.釋夢[M].北京:長春出版社,2004:34.
[奧]弗洛伊德,著.若初,譯.夢的解析[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100.
弗洛伊德,著.車文博,主編.精神分析引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7.
參考文獻:
[1][西漢]司馬遷,注.韓兆琦,評注.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2004.
[2][東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傅正谷.中國夢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
[4]傅正谷.中國夢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5]劉文英,曹田玉.夢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奧]弗洛伊德,著.若初,譯.夢的解析[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
[8]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研究[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
[9]劉艷.先秦兩漢占夢現(xiàn)象的文化考察[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10]王寧.《左傳》記夢與《史記》記夢對比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
[11]王章睿.左傳夢例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
[12]姚偉鈞.夢象、占夢與中國文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3(2):69-81.
[13]崔立軍.感生夢與西漢政治發(fā)微[J].寧夏大學學報,2016,38(6):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