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林
老師們在探討學生寫作水平提高太慢的問題時,總是歸因于課外閱讀太少,但實事求是地說,同學們的課外閱讀量并不少。書讀了不少寫作水平卻不見得好,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問題的癥結(jié)恐怕在于,我們過分地強調(diào)閱讀的寬廣度,卻嚴重忽略了閱讀的扎實度和深刻度。在提倡泛讀博覽的同時,更應(yīng)強調(diào)精讀細讀。名篇佳作是一個個字、一個個詞語構(gòu)成的,所以讀書時,不能抱著獵奇心理只求情節(jié)觀感的滿足,而要學會“咬文嚼字”。字詞積累得多了,才可以經(jīng)營好句子;句子經(jīng)營得好了,才可以組建出優(yōu)秀段篇。
我經(jīng)常和同學們說,要摘抄好詞好句,但不只是抄。對于好詞,抄下來后要翻查詞典,非弄清并記住詞語的音形義不罷手。對于好句妙段佳篇,也要用心研讀積累。有人開玩笑說,語文學習就是一個“死去活來”的過程。所謂“死去”,就是死死記住重要的字詞句段篇;所謂“活來”,就是記得勤記得多了,有一天就會豁然貫通,讀寫能力大增。
除了好詞好句,還可以摘抄優(yōu)美段篇。抄完之后要反復(fù)賞讀,邊讀邊用不同顏色的筆做閱讀記號,前一次用紅筆做過記號了,下一回就用藍筆作標記。眼到,手到,口到,耳到,心到,多管齊下,牢牢把握住閱讀對象,深深記住所讀材料。積累得多了,離古人所說的“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的理想讀寫境界也就不遠了。
一味地死記硬背可能會影響閱讀興趣,多讀些名家的方法指津、賞析文章有助于理解地記憶、內(nèi)行地鑒賞。有同學來問,名著聽起來美,讀起來苦,讀不進去怎么辦?我總是建議他們,將原作與賞析文字結(jié)合起來讀。有道是“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看出“門道”來了,閱讀的滋味就出來了。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推出了很多專家學者系列:易中天品“三國”、鮑鵬山新說《水滸》、劉心武說《紅樓夢》……除了講課水平出色,這些學者還都是很優(yōu)秀的讀者,他們對名著讀得細、想得深、悟得多,同學們完全可以以他們?yōu)閹?,學習他們的讀書精神與方法,從而有效提升自己的語文讀寫水平。
飯菜,要認真地一口一口吃下去,才能化為血肉。同樣,讀書要一篇一篇、一本一本下真功夫,才能成高性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