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摘要:本文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主要的論述內容,探討了當下的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存在著的若干問題,值得老師們對此重視。尤其應該關注的是,小學生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較為明顯的問題是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運用知識的時候較為僵固不化,缺乏整合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老師們應該關注這個問題,從而能夠促進學生們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教育;數學教學;創(chuàng)新意識;教學方法
對于當代的小學生而言,創(chuàng)新的意義日益重要。一個小學生如果僅僅具備很強的應試能力然而卻缺乏較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那么對于一個小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會有著殊為不利的影響。著名學者丁肇中先生曾說過,中國學生的學習成績優(yōu)秀,學習態(tài)度端正。然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便是,在需要創(chuàng)新的科研項目中卻顯得不知所措。追根溯源,這和學生們在早期經受的教育有著很緊密的聯系。小學老師們需要反思自身的教學模式,重視創(chuàng)新對于小學生們的意義。
一、當下小學數學教學現狀與創(chuàng)新意識
(一)老師們偏重于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
在當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著的突出問題便是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缺乏對于小學生們的引導、輔助和支持。往往是將一個知識點灌輸給小學生,然后再讓小學生們去完成相應的試題。在此過程中,學生們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學以致用能力、知識遷移能力都被忽略了。身為教學者,老師們不僅僅應該重視學生們的學習成績和應試能力,尤為重要的是,要使得學生們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且能夠將自身所學融會貫通,由此使得學生們能夠在掌握知識的前提下真正具備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活力。
(二)小學生缺乏較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
小學生們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夠將問題全部歸結于老師們而忽略了對于學生們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其中學生們自己的惰性心理和學習上的不求甚解也是重要的原因。因為學生們在平日的學習中對于知識敷衍塞責、不求甚解,難以做到融會貫通,因此,很難做到創(chuàng)新。學生們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也絲毫沒有感到學習數學是一件賞心樂事。學生們長期處于被動性的學習狀態(tài)中,很難真正做到舒張性靈,激活主觀能動性,實現自身的創(chuàng)新。
(三)創(chuàng)新意識對于小學生的重要性分析
創(chuàng)新是學生們的翅膀,幫助孩子們逆風飛翔。老師們在教導學生們的過程中,不應該僅僅因為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成績而感到滿足,同時應該注意提升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真正提高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1]。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唯有老師們將創(chuàng)新技能全面灌輸給學生,即便在日后學生們早已將曾經學到的具體知識放諸腦后,然而這種創(chuàng)新技能卻能夠自始至終跟隨著學生們,幫助他們乘風破浪勇往直前,以一顆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心靈去面對形形色色的困難和挑戰(zhàn)。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之所以發(fā)出了“錢學森之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國的學生對于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也未能具備令人滿意的創(chuàng)新能力。長此以往,頭腦中的閃光點都在歲月的蕩滌中被消磨殆盡。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是老師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努力進步的方向。
二、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
(一)鼓勵學生使用多種方法解題
有道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格外能夠驗證這句話。老師們應該將多元化的解題方法灌輸給學生們,從而使得自己的學生對于所學習的知識真正做到融會貫通,在思想上不偏安一隅,也不固步自封,而是能夠自始至終都保持著思想上的靈動和鮮活,能夠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各式各樣的難題,并且通過不同的解題方法來得到相同的答案,從而使得學生們加深對于所學知識點的理解,也能夠加深對于數學這門學科的體會,懂得數學本身所具有的客觀性。例如,當老師出一道關于求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題目的時候,老師們可以傳授給學生們不同的解題方法。解法一是在一個平行四邊形上畫輔助線,并將其“拼湊”成一個長方形來驗證面積公式;解法二是將文具盒內的可移動的平行四邊形“扭曲”成為長方形來驗證面積公式。接下來,老師們請學生們自主開動腦筋,以驗證關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其他求證辦法。
(二)通過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
很多小學生都會將小學數學視作一件苦差,因而小學數學本身的邏輯性、抽象性和嚴謹性,使得小學生們對小學數學感到望而卻步。因此遑論創(chuàng)新,將老師傳授的知識了然于心并能夠靈活地使用都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為了緩解小學生們對于小學數學本身的焦慮、畏懼和拒斥心理,老師們有必要激活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能,從而使得自身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唯有學生們真正感受到學習數學的真正樂趣,才能夠使其真正潛下心來對自身所學進行全面吸納并做到創(chuàng)新。
(三)培養(yǎng)學生們增強逆向思維
很多時候,求解一道數學題需要逆向思維。如果學生們能夠真正具備逆向思維的話,那么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往往能夠找到一條新路,也能夠使得自己有著不同的發(fā)現,更能夠提升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例如,有這樣一道題:
一個數的4倍加上6,再減去10,最后乘以2,最后得到88。求這個數。為解決這道題,老師們可以引導學生們使用逆向思維法。先將88除以2,再加上10,然后減去6,最后除以4,便得到了所要求的數,是12。當然也可以使用常規(guī)的列方程解題,最后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2]。
(四)注意事項
老師們在提升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時候應該切記適度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小學生們的學習能力畢竟是有限的,老師們不應該急于求成,而是應該給予小學生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使其能夠在扎扎實實地穩(wěn)步前進,從而在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中占得先機。如果一味地急于求成,那么對于學生們的未來會產生殊為不利的負面意義。
三、結束語
本文以培養(yǎng)小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主要的論述內容,結合當下小學生們在學習數學中存在著的若干問題,建議老師們應該注意幫助學生們提升其創(chuàng)新能力,鼓勵使用多種方法解題,并且注意適度的原則,從而能夠確保學生們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原則與策略[J].米靖,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
[2] 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J].夏淑果,考試周刊,期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