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龍
摘要:歷史教育不僅僅是歷史知識的傳遞,也是教師通過歷史史實來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養(yǎng)、健全人格的重要教育過程。因此,教師應該通過歷史知識的教育來滲透道德教育,并幫助學生在提升歷史知識、應用能力的同時,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具備完善道德修養(yǎng)的優(yōu)秀青少年。同時,德育滲透需要借助歷史教學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開展,進而促使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完善道德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歷史;德育滲透;教學實踐
文學家歌德曾說:歷史和哲學負有多種永恒的責任,同時也是簡單的責任。這種永恒又簡單的責任就是知識與教育作用——歷史作為人類世界中真實發(fā)生的過往,不僅可以滿足人類追本溯源的精神文化追求,也能夠促使人類借助以往發(fā)生的事件來進行現(xiàn)實生活的指導,并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道德修養(yǎng)的建立和人格的健全。因此,教師應該積極開展初中歷史課堂中的德育滲透,并通過在歷史課堂中進行德育教育來實現(xiàn)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全面建立。同時,在進行歷史課堂的德育滲透時,教師可以通過愛國主義、自強不息的道德修養(yǎng)、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德育教育來完善學生的性情和人格。接下來,筆者將從上述三個方面簡述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
1、愛國主義德育滲透
愛國主義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具備的道德素養(yǎng),也是中國得以屹立不倒、蓬勃發(fā)展的重要民族精神。同時,歷史課堂是學生距離歷史知識最近的學習時間,也是學生了解中國先人為國家進行奮斗與拼搏的重要教育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抓住歷史課堂來進行愛國主義的德育滲透,并促使學生在愛國主義德育教育中建立愛國情操。
例如,在學習《血肉筑長城》這一課時,筆者首先為學生詳細講述了平型關大捷和臺兒莊戰(zhàn)役的始末,并針對我國軍民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取得勝利的原因進行歸納和總結。同時,經過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筆者借助多媒體資料的播放為學生進行資料補充教學:學生在看到戰(zhàn)爭的慘烈景象后變得不發(fā)一言,于是筆者借此機會為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德育滲透,表示正是因為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促使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國民黨軍隊中的愛國軍人在國家危難之際英勇奮戰(zhàn),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國家的和平和人民的安寧。經過愛國主義滲透教育,身處和平年代的學生也感受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無情,并深刻體會到為了國家奉獻生命的英勇和無畏,并表示要向這些革命先烈學習,在和平年代通過知識來報效自己的祖國。
2、自強不息德育滲透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通過道德修養(yǎng)教育與歷史課堂相結合的方式來為學生建立積極進取、永不放棄、自強不息的道德修養(yǎng)。因為在歷史知識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歷史上具備上述優(yōu)秀品格的的人物來為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并借此來提升學生關于奮斗、拼搏、積極奮進的道德素養(yǎng)。
例如,在學習《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這一課時,筆者首先為學生針對唐朝對外交往的史實和鑒真東渡、玄奘西游取經等知識進行了詳細的講述,并針對鑒真六次東渡、玄奘歷時十八年的西游和歷時十九年的譯經生涯進行點評,進而借此為學生建立吃苦耐勞、為了夢想自強不息的精神與道德素養(yǎng)。同時,通過明確表述對于鑒真和玄奘的堅持、自強不息精神的贊賞來為學生滲透道德理念,并通過鑒真和玄奘取得的傳承后世的成就來表明“有志者,事竟成”。經過這一歷史知識的講述,學生不僅完成了相關知識的學習,也在知識的聽取過程中實現(xiàn)了自強不息、永不放棄的道德素養(yǎng)提升。
德育培養(yǎng)需要潤物無聲,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將德育培養(yǎng)目標與課堂教育相結合,在歷史課堂上為學生進行知識的傳遞和良好道德素養(yǎng)的建立。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選取與課堂教學相關的道德素養(yǎng)進行歷史德育滲透,并促使學生在課堂上實現(xiàn)知識與道德素養(yǎng)的同步提升。
3、民族自豪德育滲透
因為我國的文化體系龐大,其中包含的民族知識與文化博大精深,因此,教師應該通過歷史課堂的教育而來實現(xiàn)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培養(yǎng)。因為民族自豪感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民族精神,也是當代初中生必須具備的道德素養(yǎng)。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知識的講述來幫助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并借此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學習《兩漢的科技和文化》這一部分知識時,筆者與學生共同學習了兩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醫(yī)學成就,并了解了佛教與道教的傳入和興起史實,還掌握了司馬遷及其著作的相關知識。同時,筆者就兩漢時期的文明建設為學生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一個國家的進步離不開人民的辛勤,更離不開在人民手中誕生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同時,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國家取得的文化成就而感到自豪,而民族自豪感就是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并為之繼續(xù)奮斗的重要精神源泉。因此,教師應該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歷史上民族成就的展示來為學生建立民族自豪感。
如果僅僅將道德教育作為單獨的教學培養(yǎng)內容來加以實施則容易因為沒有歷史的厚度而無法產生良好的教育培養(yǎng)效果,則教師在歷史課堂上進行德育滲透就能夠促使學生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接受德育的培養(yǎng),并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健全的人格。因此,開展歷史德育滲透就成為每一位歷史教師都應該加以實施的教學培養(yǎng)目標與方向,并借此來養(yǎng)成學生高尚的道德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平.例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0).
[2]李文鮮.初中歷史教學如何滲透德育素質的培養(yǎng)[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