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中豪
摘要:在微日記的訓練中,學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寫作內(nèi)容過粗、過碎的問題。在作文教學中,建構(gòu)支點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把微日記寫生動,讓文字豐滿起來。在訓練中,筆者摸索出寫作教學“精準訓練”的訓練策略:看點細節(jié)化、動作精準化、成語場景化、中心發(fā)散化、瞬間過程化、過程波折化,在此基礎(chǔ)上利用支點問題使訓練效果最大化。
關(guān)鍵詞:微日記;支點問題;精準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9B-0026-04
微日記以篇幅短小、內(nèi)容豐富、形式開放等特點吸引了學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經(jīng)過一年多的訓練,筆者發(fā)現(xiàn),班級里大部分學生進步明顯,可也有一部分孩子找不到門道,他們的問題也是相似的。
一是寫作內(nèi)容過“粗”,沒有對生活細節(jié)的刻畫,有的只是粗略記錄。例如學生寫道:昨天上午,我們進行教學考試,當老師把試卷發(fā)下來時,我翻看了一遍試卷,感覺試卷很簡單,心想肯定能得100分。不一會兒我就做完了。早早地把試卷交給了老師。今天,分數(shù)報出來了,我竟然得了96分,錯了一道應用題。一看,哎呀!是審題不清,中了老師的圈套。片段中,學生籠統(tǒng)地敘述了自己參加數(shù)學考試的經(jīng)過,粗線條描述。答題過程中碰到難題、克服難題的心情,早早交卷的得意等,讀者都沒能感受到。
二是瑣碎地記錄生活,寫成了“流水賬”。例如學生這樣寫:崔老師的英語課很好玩,一節(jié)課基本上都是在做游戲,比如今天上課,崔老師先告訴我們游戲的規(guī)則:學生不能看書,在老師的提示下,用最快的速度說出單詞,最先說出的人加一分。接下來,游戲開始了,老師說:“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一個白胖子。”我想了想,最后在同學們的搶答中說出了花生,但還是慢了一步,這一分就沒了……學生記敘了英語課的游戲,寫到了規(guī)則,老師的提示,自己的回答等等,但是沒有對這節(jié)課場面的細致描寫,如聽到提示后內(nèi)心的活動,同學們搶答的場景等,缺乏現(xiàn)場感。
有沒有辦法幫助這些學生,進一步提高寫作能力呢?近年來,筆者開展微日記教學研究,并根據(jù)學生需求,建構(gòu)支點問題,為作文教學“引水疏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支點問題的內(nèi)涵及特質(zhì)
何為支點?“支點”在詞典中的解釋是:杠桿轉(zhuǎn)動時起支撐作用的點。比喻事物的中心或關(guān)鍵。本模式中取比喻義,指在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gòu)有效的結(jié)構(gòu)、方法和基礎(chǔ)。在教學理論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在課前、課中、課后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支點,學生走向課程學習的中心。這種學習模式真正還原了學習者的主體性,重新解讀了教學過程的實質(zhì):即學習者在教師的幫助下,在原有知識經(jīng)驗、動機及感情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下主動建構(gòu)知識,其過程中心在于學習者自身的“學”,并注意學習者之間的協(xié)作,讓教學回歸到它的本真狀態(tài)。支點理論,把在學習過程中根據(jù)需要為學生提供幫助的問題稱為“支點問題”。而作文教學中的支點問題,就是在指導學生習作過程中,一步一步地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適當?shù)木€索或提示,讓學生通過這些支點,完成寫作任務。
作文中的支點問題有以下特質(zhì):
一是對“為誰寫”的指引。習作的本質(zhì)功能是交流與表達。從交流的角度來考慮,學生往往并不能真切地知道寫作的目的是什么,作文的讀者是誰,讀者關(guān)心什么,希望從他們的文章中讀到什么。這些內(nèi)容,老師提供的問題會一一呈現(xiàn)?;卮饐栴}時,學生自然會有明確的目的意識和交流對象意識,知道自己是為誰答,為誰寫。其實這就是讀者意識。
二是對“寫什么”的指引。問題的設(shè)計都指向體驗,指向?qū)W生最有感觸的部分。換句話說,就是指向?qū)W生親身經(jīng)歷的過程,細致地指向?qū)W生參與時的所思、所見、所感,學生親身體驗了,自然有話可寫。
三是對“怎么寫”的指引。這些“支點問題”旨在每一階段提醒學生注意相關(guān)事項,詳細地再現(xiàn)當時的場景,對學生有效地完成寫作任務起到了輔助作用??梢赃@么說,這些“支點問題”中潛含了寫作策略的指導。
二、支點問題在“微日記”寫作中的建構(gòu)策略
1.抓住“看點”設(shè)計支點問題,引導學生鋪陳細節(jié)
在微日記訓練中,發(fā)現(xiàn)不少原本有“看點”的地方被孩子用“好不容易”“使出了吃奶的力氣”“費盡周折”等簡明扼要的字眼代替了,可以鋪陳的精彩細節(jié)就被遮蔽和忽略。教師可以通過抓住這些看點,設(shè)計支點問題,引導學生把精彩的部分呈現(xiàn)出來。如微日記《捉老鼠》片段:過了一會兒,這只老鼠小心翼翼地探出腦袋,賊頭賊腦地溜出洞了。大家一擁而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把這只作惡多端的老鼠給抓住了。片段中大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抓住老鼠才是這篇微日記的看點,最有趣味、最具濃墨重彩的空間。于是,老師給學生列出了以下問題:1、老鼠出洞后,媽媽是用什么工具去打老鼠的?怎么打的?2、老鼠有沒有反抗?3、大家是怎么幫忙的?4、老鼠拼命掙扎了嗎?在這些支點問題的引領(lǐng)下,學生進行了修改,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過程化:過了一會兒,這只老鼠小心翼翼地探出腦袋,賊頭賊腦地溜出洞了。大家一擁而上,媽媽舉起手里的拖把把老鼠往墻角趕,老鼠一看形勢不對,掉頭就跑。媽媽把拖把一打滾,布條把老鼠團團困住,只聽到老鼠“嘰嘰嘰”地叫喚,拼命掙扎。爸爸趕忙過來幫忙,用笤帚死死地摁住。就這樣,這只作惡多端的老鼠終于落網(wǎng)啦!如果老師積極主動地對兒童進行細節(jié)的長期訓練,學生就會主動關(guān)注細節(jié),將細節(jié)清晰化。
2.抓住“動作”設(shè)計支點問題,引導學生精準描寫
對于敘事類的習作,動作描寫是關(guān)鍵。學生往往寫不清楚,說不具體。用精準的語言把人物的動作寫出來,對“寫困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但是,如果利用支點問題,就像慢鏡頭一樣,把—個一個動作分解,就降低了難度。寫作前,列出支點:1.回想一下,這件事是怎么做的?2.每一步的動作是怎樣的?3.如果這件事是你做的,心情怎么樣呢?如果不是你做的,可以觀察一下人物的神態(tài)進行聯(lián)想。4.寫完后連起來讀一讀,看看動作是否連貫。學生在支點問題的幫助下,很快就能把動作寫具體生動了。
如《端午粽飄香》一文中包粽子片段:只見媽媽拿出兩片浸泡好的粽葉,一上一下疊在一起。左手握住粽葉頭,右手把粽葉往里一卷,一個小漏斗就出現(xiàn)了。她往漏斗里抓進一把米,塞上一塊肉,再蓋上米,右手大拇指還使勁摁幾下。我在一旁看著很奇怪:“媽媽,為什么要把米摁一摁呢?”媽媽說:“把米摁結(jié)實,就會更有嚼勁,不會像米飯那么松散啦?!边呎f邊用一片粽葉把漏斗口蓋上。最后,再用線把粽子牢牢捆住,一個三角粽就新鮮出爐啦!片段將包粽子的整個制作過程詳細地寫了出來,尤其是媽媽的動作,描寫連貫準確。這樣精準的常態(tài)訓練,可以讓學生逐步形成一定的觀察力和描述力,也讓文章顯得更加具體生動。
3.利用“成語”設(shè)計支點問題,引導學生細微刻畫
蘇教版教材中,每個練習都會安排讀讀背背,讓學生積累成語。但是,習作是不是多用成語就顯得有文采呢?其實不然,當學生只會按照套路使用成語時,文章細節(jié)就沒了,就不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生動具體地描寫出來了。如:“飽經(jīng)風霜”一詞,可以為學生構(gòu)建支點問題:思考“飽經(jīng)風霜”是什么意思?描寫的人物臉色怎么樣?手有什么特點?衣著有什么與常人不一樣的地方嗎?學生以自己的爺爺為例:爺爺常年在田間勞動,風吹日曬,臉黑黑的。他臉龐瘦削,可以清晰地看見臉頰上的每一塊骨頭,手指就像干枯的老樹枝,青筋暴出,指甲里總是黑乎乎的,似乎永遠也洗不干凈。腳上那雙爸爸淘汰下來的運動鞋上沾滿泥巴,一看就知道他剛從地里回來。
又如“風和日麗”一詞,構(gòu)建支點:風吹過給人什么感覺?陽光照在身上有什么感受?周圍的景物又呈現(xiàn)出怎樣的景象呢?學生寫道:柔和清新的風兒拂過我的臉頰,暖暖的,癢癢的,全身的毛孔都舒服得松了一口氣。原本平靜的湖面漾起了層層漣漪,湖邊的柳樹輕搖著身姿。在春日暖陽下,桃花、梨花、杏花悄悄綻放,枝頭春意鬧。將精煉的成語場景化,不僅可以充分發(fā)掘兒童言語的潛力,讓他們學會鋪陳言語,具體展開,還可以訓練兒童細微刻畫語言的能力,惟妙惟肖地進行表達。
4.將“慢鏡”設(shè)計為支點問題,引導學生用心觀察
大部分學生習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是寫不具體,原因在于兒童觀察的反應力和捕捉力不強,思維跳躍。要克服這個弱點,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用心觀察,幫助學生將最精彩、最有趣、最迅速的瞬間用夸張的慢動作細細呈現(xiàn)出來。習作教學中,幫助學生構(gòu)建支點問題,把畫面停留,多一些慢鏡頭,竭力追求兒童感官和言語之“慢”,學生的語言就會漸漸豐富起來。
如《老媽減肥記》一文:一吃完晚飯,我就催著要減肥的老媽出去運動。到了廣場,開始第一個運動項目——跑步。我大聲喊著口令,老媽奮力地跑。十五分鐘過后,老媽漸漸沒力氣了。我在一旁喊著:“媽媽,加油!”后來,老媽越跑越慢,都快停下來了。我指著終點,叫媽媽堅持下去。媽媽堅決不肯再跑,回到家,連鞋都不換,直接往沙發(fā)上一倒,趴下了。
這篇微日記寫了督促媽媽跑步減肥的經(jīng)過,學生能簡單地進行敘述,但語言不具體。原因在于沒有畫面感,沒有停留,沒有慢鏡頭。于是,老師構(gòu)建了如下支點問題:1.剛開始跑步時,媽媽是怎么跑的?2.十五分鐘以后,媽媽的跑步姿勢還和剛開始時一樣嗎?如果不一樣了,把動作、神態(tài)寫出來。3.跑步時,你鼓勵媽媽了嗎?如果鼓勵了,是怎么說的?4.最后,媽媽是怎么跑步的?堅持到底了嗎?5.面對你的鼓勵,媽媽是怎么做的呢?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學生根據(jù)問題進行了修改:一吃完晚飯,我就催著要減肥的老媽出去運動。到了廣場,開始第一個運動項目——跑步。“一二一,一二一……”我大聲喊著口令,老媽奮力地跑。她兩臂擺動,抬腿有力,還真有運動員的架勢。十五分鐘過后,老媽的臉漲得通紅,嘴巴張開一邊跑一邊喘氣。我在一旁喊著:“媽媽,加油!”老媽一聽我的鼓勁,腳步明顯加快。五分鐘過后,情況大變樣了。老媽“呼哧呼哧”直喘氣,手已經(jīng)擺得沒有節(jié)奏了,腿像灌了鉛似的沉重,路線開始“S“型了。終于,她停了下來,彎著腰,手撐在大腿上,上氣不接下氣。我指著終點對媽媽說:“快看,終點就在前面!”媽媽又是擺手又是搖頭:“不跑了,不跑了,實在不行了!”看著媽媽左搖右晃的身影,我無奈地搖了搖頭,心想:看來,媽媽的減肥之路還很艱難啊!回到家,老媽連鞋都不換,直接往沙發(fā)上一倒,趴下了。修改后的文字,有三次慢鏡頭,小作者抓住人物動作、神態(tài)、語言進行了細致的描寫,讓瞬間的鏡頭過程化,習作自然變得生動鮮活,妙趣橫生。
5.將“劇情”設(shè)計為支點問題,教會學生謀篇布局
敘述一件事,如果平鋪直敘,就容易把文章寫成流水賬。如果敘述時,加點小波瀾,來個“一波三折”,意外不斷,讓主人公不斷遭遇到挫折和困難,一個困難克服了,又產(chǎn)生新的困難,作文就在這樣的曲折和波瀾中,變得豐實精彩。
如《快樂的六一》一文,學生記敘六一節(jié)的游藝活動。習作前,可以構(gòu)建這樣的支點問題:1.你參加的項目活動規(guī)則是怎樣的?2.你是怎么玩的?你的心情怎樣呢?3.第一次成功了嗎?4.是什么讓你改變了策略?你后來又是怎么玩的?5.最終,你贏了嗎?心情如何?在這樣的問題指引下,學生的習作精彩紛呈。
如“海底撈月”片段:走進“海底撈月”游藝室,課桌上擺著幾個盆子,里面有半盆水,“月亮”——彈珠就在里面洗澡呢。一分鐘能撿滿20粒彈珠就算過關(guān)了。哨聲一響,我慌亂地開工了!我夾起了一顆彈珠,沒想到“撲通”一聲,在運輸過程中滾落下來。這下子,我更緊張了,手都開始發(fā)抖了,瞄準一顆彈珠,小心翼翼地,終于撈起來了!二顆、三顆……運氣真好!可是,幸運女神沒有一直眷顧我,夾到第五顆的時候,彈珠開始調(diào)皮了。一夾一滑,彈珠還沒離開水面又掉進去泡澡了。我開始手忙腳亂起來。“別急,不要用力太多,輕輕夾中間,加油!”好朋友拍拍我的肩膀,給我打氣。不行,我得改變策略。我的手看似放松,筷尖卻用力了,果然月亮撈起來了!哈哈,一分鐘21顆,過關(guān)啦!
此外,釣魚、搶凳子、套圈圈……學生寫起來信手拈來,這樣的曲折,還原了“游藝活動”的重重困難,而快樂就恰恰蘊含在這困難之中,讀起來趣味十足。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有自由表達的需要。巧妙構(gòu)建支點問題,給學生插上了自由表達的翅膀,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