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要 為了掌握不同播量情況下的小麥全程生長動態(tài),為農民提供科學種田的示范樣板和有說服力的影像資料,開展了小麥播量對比試驗。結果表明,播種量150 kg/hm2最有利于建立合理群體、強壯個體,最有利于高產,是最適合本地適宜播期的播量。
關鍵詞 小麥;播量;生長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015-02
為明確適宜播期的最佳播量,開展了不同播量對小麥生長性狀及產量的影響試驗。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濱州市濱城區(qū)三河湖鎮(zhèn)叢家村,試驗地塊面積0.33 hm2,是高肥水地塊,壤土,前茬作物為玉米。黃灌區(qū),水澆條件好。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分別為小麥播量75、150、225、300、375 kg/hm2。3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1-3]。每個處理小區(qū)面積200 m2。種植品種選擇在本地種植面積最大的濟麥22。試驗地力均勻,除播量不同以外,其他試驗條件一致,管理方法相同。
1.3 試驗實施
受播種機精確程度所限,小麥播量為75、150、225、300、375 kg/hm2這5個處理的實際播種量分別為86.25、153.00、207.00、322.50、345.00 kg/hm2。試驗田玉米秸稈還田,旋耕2遍,搶墑播種。采用2BX-6-9雙線寬幅精量播種機播種。播后鎮(zhèn)壓?;适┯媚蛩?25 kg/hm2、硫酸鉀150 kg/hm2、磷酸二銨750 kg/hm2。2017年10月12日播種,10月20日出苗。整個生育期共澆水2次。11月22日澆越冬水。2018年3月18日澆返青水,伴隨返青水追施尿素375 kg/hm2。返青期噴施1次除草劑。灌漿初期進行1次“一噴三防”。
1.4 調查內容及方法
實行定點調查,每個小區(qū)隨機選取3個點,木棍標記1 m雙行,從基本苗調查、冬前單株分蘗、次生根及葉片、群體等指標進行固定點調查。理論測產每小區(qū)取3個點測產。實收產量,每個小區(qū)分別實打測產取平均產量[4-6]。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進程
各播量處理間生育時期沒有差異,播期適宜,出苗正常,返青時間同常年相近,抽穗開花期較常年早5 d左右,成熟收獲時間較常年晚2 d。
2.2 基本苗
從表1可以看出,播量為75、150、225、300、375 kg/hm2這5個處理小麥平均基本苗分別為168.15萬、298.35萬、403.65萬、628.80萬、672.75萬株/hm2。整地質量較高,墑情適宜,發(fā)芽出苗率較高。
2.3 農藝性狀
從表2可以看出,冬前主莖葉片數以播量150 kg/hm2處理最多,并且從75 kg/hm2至375 kg/hm2呈逐漸減少趨勢,但變化幅度不大;冬前最長葉片的葉長以播量150 kg/hm2處理最長,從75 kg/hm2至375 kg/hm2無明顯規(guī)律性趨勢;冬前最長葉片葉寬從75 kg/hm2至375 kg/hm2呈逐漸減少趨勢。
拔節(jié)期主莖葉片數以播量150 kg/hm2處理最多,并且從75 kg/hm2至375 kg/hm2呈逐漸減少趨勢;拔節(jié)期最長葉片的長、寬從75 kg/hm2至375 kg/hm2都逐漸減少。
從表3可以看出,冬前單株莖蘗數、單株次生根、3(4)葉以上分蘗數5個播量處理無規(guī)律性變化。春季單株莖蘗數、單株次生根、3(4)葉以上分蘗數5個播量處理隨播量增加而逐漸降低。而株高則無規(guī)律性變化。
2.4 產量構成及產量
從理論測產結果看,播量150 kg/hm2理論產量最高,達9 759.75 kg/hm2;其次是播量225 kg/hm2處理,理論產量為9 140.10 kg/hm2;播量300、375 kg/hm2的理論產量相近,分別為7 548.75、7 769.40 kg/hm2;播量75 kg/hm2的理論產量最低,為6 957.45 kg/hm2(表4)。
從實收產量結果看,播量150 kg/hm2處理小麥產量最高,達7 709.17 kg/hm2;其次是播量225、300、375 kg/hm2處理,小麥產量遞減,分別為7 477.73、7 336.67、7 152.09 kg/hm2;播量75 kg/hm2處理的產量最低,為5 971.32 kg/hm2(表5)。播量75 kg/hm2處理群體明顯不足,導致產量最低。播量300、375 kg/hm2處理播種量大,群體大,但個體不健壯,穗小,穗粒數明顯較播量150 kg/hm2處理少,導致產量不高。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冬前小麥的主莖葉片數、葉片寬和拔節(jié)期主莖葉片數、最長葉片的長和寬隨播量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播量變化對冬前單株莖蘗數、單株次生根、3(4)葉以上分蘗數影響不大。春季單株莖蘗數、單株次生根、3(4)葉以上分蘗數隨播量增加而逐漸降低。株高則無規(guī)律性變化。小麥理論產量播量150 kg/hm2處理最高,播量75 kg/hm2處理最低。播量150 kg/hm2處理小麥實際產量最高,播量75 kg/hm2處理小麥實際產量最低。綜合各種因素發(fā)現,播量150 kg/hm2最有利于建立合理群體、強壯個體,最有利于高產,是最適合當地適宜播期的播量。
試驗地選擇需要擴大到不同生態(tài)區(qū)域。本試驗安排在濱州市中部的濱城區(qū)獲得最佳播量150 kg/hm2。濱州市南部縣區(qū)整地質量較高、播期普遍偏早,播量應適當減少以有利于高產穩(wěn)產。北部縣區(qū)土地鹽堿程度較高,水澆條件較差,播期普遍偏晚,播量應適當增加更有利于高產穩(wěn)產。具體應以當地試驗數據為根據,下一步需擴大試驗區(qū)域,縮小試驗播量梯度,將播量進一步集中在當地已試驗取得的最佳播量附近并縮小梯度,作進一步試驗。
4 參考文獻
[1] 王楠,汪娟梅,姚廣平,等.不同播期與播量對‘九麥2號小麥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21):80-84.
[2] 周曉虎,賀明榮,代興龍,等.播期和播量對不同類型小麥品種產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響[J].山東農業(yè)科學,2013,45(9):65-69.
[3] 何井瑞,陳之政,韓必榮,等.播種方式和播量對小麥發(fā)育進程及產量構成的影響[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3(4):47-49.
[4] 王夏,胡新,孫忠富,等.不同播期和播量對小麥群體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1):170-176.
[5] 姜麗娜,趙艷嶺,邵云,等.播期播量對豫中小麥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影響[J].河南農業(yè)科學,2011,40(5):42-46.
[6] 李蘭真,湯景華,湯新海,等.不同類型小麥品種播期、播量研究[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7(1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