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定
(揚州市江都區(qū)中醫(yī)院針灸康復科,江蘇江都 225200)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多發(fā)性神經系統(tǒng),主要是由于血管阻塞導致支配區(qū)腦組織血供不足出現(xiàn)腦損傷造成的,主要致病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1]。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會伴有認知功能、語言功能障礙,并伴有偏癱癥狀,多見于老年人群體,具有較高的致殘率[2]。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非常有必要加強患者的康復治療,近年來該院對早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針灸聯(lián)合康復治療的效果良好,為進一步分析早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針灸聯(lián)合康復治療對恢復患者功能的效果,該文對比分析了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間在該院就診的69例早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分別采用針灸治療以及聯(lián)合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就診的69例早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可主動配合治療,排除伴有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患者,患者均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F(xiàn)將69例患者按照隨機抽簽法分為實驗組(36例)和對照組(33例),實驗組男23例,女13例;患者年齡42~85歲,平均年齡(15.1±5.2)歲;病程 7~31 d,平均病程(15.2±5.2)d。對照組男 22例,女 11例;患者年齡 43~85 歲,平均年齡(15.3±5.3)歲;病程 7~29 d,平均病程(15.1±5.4)d。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等資料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針灸治療,頭針:取從通天穴向后的頂旁線,前頂穴到百會穴的頂中線,百會穴到曲鬢的患側顳后斜線,前神聰穴到懸厘的患側頂顳前斜線。取穴完畢后,常規(guī)局部消毒患者穴位皮膚,操作者嚴格手消毒,以15°~30°左右傾斜角,順著頭皮將針灸針刺入至帽狀腱膜下方,并快速捻轉,200次/min,1~2 min后留針,保持10 min再重新一次,共重復3次,按壓出針,避免皮下出血。體針:選取陰陽兩經穴相對部位,主穴選擇尺澤穴、百會穴、三陰交穴、神庭穴、委中穴、極泉穴,配穴選取手三里、足三里、曲骨、風池、地倉、內關、陽陵泉、八邪、頰車、肩髃、風市、臂臑、曲池、合谷、髀關、太溪、梁丘、豐隆、中極、血海、八風、關元等穴位。根據患者實際病情辨證取穴,選擇穴位13~15個/次。常規(guī)針刺,采用提插捻轉的針刺方式,遵循“患側補、健側瀉,隔日交替健患側行針”的原則,留針1次/d,30 min/次,間隔2 d進行下1個療程,1個療程7 d,共治療7個療程。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康復治療:(1)坐位訓練。指導患者翻身坐起練習,坐位平衡練習,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在輪椅和床之間熟練轉移。(2)站立練習。立于患者患側,指導患者重心稍微前移,臀部稍微抬高,伸展髖膝站立。站穩(wěn)后,可指導患者進行移動訓練,患肢適當負重,控制軀干,移動重心,站立平衡達到3級后,患腿負重可達到體重50%,輔助進行步行練習。(3)作業(yè)療法:推手練習肘關節(jié)屈伸,通過抑制促通的方式減少肌肉張力偏高的肌群,使其產生分離運動。指導患者進行前臂旋轉練習,借助手指小棒等動作對患者手功能、上肢功能進行訓練。(4)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患者自主進食、穿衣、洗漱等練習。1次/d,40~60 min/次,一個療程 30 d,共 2 個療程。
通過 Bar-thel(BI)指數(shù)評定量表(MBI)、肢體運動功能Fugl-Meyer功能評分分別評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下肢肢體功能。評分越高,說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強,肢體運動功能越佳。
該次選擇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BI評分、Fugl-Meyer評分等數(shù)據通過(±s)表示,通過t對組間計量數(shù)據進行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通過[n(%)]表示,采用χ2對組間數(shù)據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BI評分、Fugl-Meyer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實驗組患者治療后BI評分、Fugl-Meyer評分更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I評分、Fugl-Meyer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I評分、Fugl-Meyer評分對比[(±s),分]
組別時間B I評分 F u g l-M e y e r評分實驗組(n=3 6)對照組(n=3 3)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4 6.6 2±5.0 9 6 8.8 1±5.5 3 4 6.4 1±5.2 9 6 5.3 9±5.1 1 1 5.3±3.1 2 5.2±3.8 1 5.5±3.0 2 1.6±3.7
中醫(yī)學者認為[3],缺血性腦卒中屬于中醫(yī)學中“中風”的范疇,由于痰、火、風、瘀等多種因素影響,機體內氣血逆亂,腦脈痹阻,進而出現(xiàn)偏身麻木、口歪、言語及認知障礙、偏癱等癥狀。針灸是傳統(tǒng)中醫(yī)學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方法,最早《黃帝內經》中提及,伴有大風、智亂、偏枯、不能言等中風病患者“宜用針”。傳統(tǒng)針灸醫(yī)學治療過程中,基于辨證治療理論及整體觀念,結合經絡理論分析患者的病位、病因、病性及病機,起到調和陰陽、疏通經絡的效果[4]?,F(xiàn)代醫(yī)學研究提出[5],針灸有利于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幫助患者功能恢復及重建。近代中醫(yī)學者在中醫(yī)精髓的基礎上研究出頭針、體針治療方法,其中頭針主要是對皮質功能區(qū)進行刺激,促進肢體功能恢復[6]。起到調理臟腑,醒腦開竅的效果,可增加缺血半暗帶區(qū)血液供應。頭針和體針有機結合可達到遠近配穴位的目的,提高臨床治療效果[7]。早期康復治療主要是為了對患者大腦皮層活動功能進行訓練,刺激患者神經系統(tǒng),增強患者興奮反應及能力,促進大腦皮層功能重建,進而促進肢體功能恢復[8]。針灸治療無法對患者異常病理模式進行針對性的改善,平衡能力恢復以及異常步態(tài)恢復效果也不及康復治療,針灸聯(lián)合康復治療不僅可將中醫(yī)“調整陰陽、固本培元”的效果充分發(fā)揮出來,也可將康復治療的獨特效果發(fā)揮出來[9]。該次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治療后BI評分、Fugl-Meyer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實驗組患者治療后BI評分、Fugl-Meyer評分更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和李海泉等[10]研究報道結果基本相符。針灸和康復治療可優(yōu)勢互補,更好地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重建,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綜上所述,早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針灸聯(lián)合康復治療的效果良好,有利于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可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