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摘要:地方文化是語文課程創(chuàng)設的重要環(huán)境,明確地方文化與語文課程資源的內涵,認識開發(fā)地方文化中語文課程資源的意義,是有效開發(fā)地方文化中語文課程資源的先決條件,也是拓展語文課程內容、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和傳承地方文化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泉州地方文化;語文課程;創(chuàng)設
泉州有著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將其滲透融合語文課程,對于課程的變革及文化的傳播將起到雙贏的效果。本文試從課程資源角度,認識泉州地方文化中課程資源獨特的教育價值,并以“惠女風情文化”為例,尋求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進行語文課程創(chuàng)設的方法。
一、將泉州地方文化滲透進語文課程的意義
(一)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
地方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及地方語文課程的設置,可以在課程的基礎性和均衡性的前提下,使語文課程更多樣化和人性化,為學生拓展了廣闊的語文學習的空間。它突破了書本與課堂的局限,在生活世界里,使學生擴大自己的視野見識,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培養(yǎng)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寫作能力、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二)對學生情感的熏陶
地方語文課程資源體系的開發(fā)利用可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而熱愛家鄉(xiāng)也是熱愛祖國的一種集中體現(xiàn),熱愛家鄉(xiāng)文化也就是熱愛祖國璀璨文化的表現(xiàn)。充分利用學生身邊所熟悉的地方語文課程資源,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認識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實現(xiàn)語文課程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方面的價值追求。
(三)對于文化的意義
泉州地方語文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能使泉州地區(qū)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得以承傳,薪火不盡。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情壞,進而升華為熱愛祖國的情懷。讓學生了解地方豐富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形成學生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
二、地方語文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現(xiàn)階段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語文課程資源體系的建設缺乏人文性、整體性與系統(tǒng)性
當前,地方語文課程的地方特色仍突出不夠。特別是高中語文教學,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仍然過分地重視語文教育的顯性目標,甚至誤以為語文能力可以由機械、重復、繁瑣的基礎訓練轉化而來,學生在浩如煙海的試題中被淹沒、被異化。
同樣,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具有一定地方特點的研究性學習等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也大多是流于形式,缺乏系統(tǒng)性與整體性。地方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大多是教師個人有意或無意的行為,學校與地區(qū)層面有意識的整體開發(fā)還很少,不夠深入。如某校曾經(jīng)就高一年的研究性學習開展過泉州地區(qū)姓氏變遷的研究,參與的學生大多屬于這八大姓氏,因此學生們都相當感興趣。但因為應試教育的壓力,最后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也是草草收尾,研究得出的結論也是停留于淺層,并沒有真正深入。
(二)選地域文化資源的視角偏差,缺乏“語文味”
既然是地方語文課程,那么選題目標設置應具有語文意識、有語文味,這是課題選擇與設計應關注的第一要素。我們在調研與實踐中可以看到有一些選題探究定位有些偏移,變成幾種課型的雜揉,而缺少應有的語文味。
比如以一位教師在開展《惠雕文化探究》這一地方語文課程為例,他設置了以下活動,如通過實地采訪、拍照、調查,了解惠安石雕文化的歷史、起源與傳說;通過訪問、調查,了解惠安石雕的種類、特點,甚至石雕工匠的收入狀況;通過調查、拍攝、記錄,分析有關影響石雕生產(chǎn)、石雕質量以及石雕文化積淀的諸多因素。其中有些活動,恐怕與語文味的距離就遠了些。
三、地方語文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策略——以“惠女風情文化”為例
可將主題設計為以下四個子課題:
1、惠女服飾及演變探究
2、惠東婚俗與長住娘家改革
3、惠安女教育與社會角色的關系
4、歌頌惠安女優(yōu)秀品質的詩作(探究惠女精神的教育意義)
走進惠女風情文化之惠女服飾研究活動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分組收集有關惠女服飾的資料及圖片,并進行加工整理,獲取有效信息,對惠女服飾有一個較為全面客觀的了解。
2、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以及撰寫調查報告和采訪稿的能力。
3、通過此次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家鄉(xiāng)風土人情,激發(fā)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并參與到家鄉(xiāng)的旅游發(fā)展建設中去。
(二)整體構思
位于福建東南沿海的惠安,地處臺灣海峽西岸經(jīng)濟繁榮帶,是一個神奇美麗的地方。這塊土地滋養(yǎng)著一個服飾奇特、習俗奇特的女性群體,其獨特的人文風情和服飾習俗在全國獨樹一幟?!痘菖椦芯俊肥钦Z地方課程主題《惠女風情變化探究》系列之一。本次活動將指導學生深入群眾,對惠女服飾進行調查研究,增進對惠女服飾的認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三)方法指導
1、圖書館查閱圖書資料、網(wǎng)上收集資料,搜集以惠女服飾為題材的名人詩作、傳說故事。
2、深入民間采風,了解惠女服飾在民間的穿著情況,并拍攝惠女照片。
3、發(fā)放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統(tǒng)計,撰寫調查報告,并將研究結果呈送有關部門。
(四)方案設計
1、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確定組長,并進行簡單的培訓,要求組長帶領本組成員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資料,進行民間采風。
2、小組內自主研究,制作調查表,利用周末深入走訪,最終形成調查報告,以書面形式呈現(xiàn),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進行修改。
3、進行惠女品牌宣傳,讓它發(fā)揮更大的效益,從而造?;莅踩嗣?。具體建議如下:
利用網(wǎng)絡、電視、報紙等媒體大力宣傳惠女;
穿惠女服飾參加晚會,演唱閩南歌曲;
充分利用旅游資源,培訓惠女導游,宣傳惠女精神。
(五)活動延伸
1、將活動收集的材料以及調查統(tǒng)計表和報告整理成冊,呈送到學校圖書館的惠女服飾展覽館,供編寫解說詞參考。(各小組長負責)
2、把如何打造惠女服飾品牌的建議,以書信的形式推薦給惠安旅游局。
(成果展示略)
泉州地方文化資源是很有價值的語文課程資源,以泉州地方文化為內容的課程開發(fā)研究尚處于一個探索與完善的階段。這條路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從目標、內容、形式、平臺、評價等各方面進行研究,厚積薄發(fā),找到新的靈動點、亮點,走個性化、人性化、特色化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 彭暉,《依托鄉(xiāng)土文化開發(fā)語文校本課程》[J],《江西教育科研》,2005.06
[2] 陳穎,《發(fā)掘語文課程資源的嘗試與思考》[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