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杰,姚銳
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是生育期女性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其發(fā)病率達到5%~10%[1]。PCOS患者不僅具有月經稀發(fā)、不孕等生殖內分泌紊亂的癥狀,還伴有血脂代謝失衡,增加了患者遠期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fā)生率,其發(fā)病機制涉及下丘腦、垂體、卵巢及腎上腺等多個臟器,是包括性激素、血脂代謝及血糖胰島素等多種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異常協同作用的結果[2]。本研究將短效避孕藥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應用于PCOS患者,觀察其對性激素及血脂水平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 2016年 1月至2018年1月于溫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婦科就診的PCO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參照2011年中國衛(wèi)生部頒布的“多囊卵巢綜合征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3個月內服用過有可能影響性激素及其他內分泌激素水平的藥物,有生育要求或3個月內未嚴格避孕,患有可能影響性激素及其他內分泌激素水平的疾病或高危因素,存在短效避孕藥或GnRH-a使用禁忌證,在研究期間體質量變化≥2.5 kg,患有嚴重心、肝、腎、肺等慢性疾病。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該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分組標準及用藥方法 按照患者自愿選擇的原則,將研究對象分為短效避孕藥組及短效避孕藥+GnRH-a組。短效避孕藥組:在月經來潮或撤退性出血第5天,口服短效避孕藥,藥物名稱為炔雌醇環(huán)丙孕酮片(德國先靈公司生產,每片含醋酸環(huán)丙孕酮2mg及炔雌醇0.35mg),每天1片,睡前口服,連用21d后停藥,待月經來潮第5天重復上述用藥,共3個周期。
短效避孕藥+GnRH-a組:短效避孕藥的用藥方法同短效避孕藥組,在每個用藥周期,隔天給予GnRH-a治療1次,GnRH-a選擇注射用曲普瑞林(德國輝凌制藥公司生產),根據患者的體質量指數(BM I)選擇藥量,BM I<25的患者給予注射用曲普瑞林0.1 mg,BM I≥25的患者給予注射用曲普瑞林0.2 mg,均為單次皮下注射,共3個周期。
1.3 觀察指標 比較分析治療前后患者基礎狀態(tài)下部分性激素水平及血脂相關指標的差異,包括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總睪酮(T)、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脂質蓄積指數(LAP)。LAP=[腰圍(cm)- 58]×TG(mmol/L)。并分析兩組中 BM I≥25的患者治療前后TC、TG、LDL-C、HDL-C及LAP的變化。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納入研究的 PCOS患者共230例,其中短效避孕藥組106例,平均年齡(27.2±5.9)歲,平均病程(5.3±1.9)年,平均BM I(24.6±3.2);短效避孕藥+GnRH-a組124例,平均年齡(26.6±5.4)歲,平均病程(5.9±1.2)年,平均BM I(24.7±3.1)。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前基礎水平FSH、LH及T值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LH及T值與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274,均 P < 0.05),FSH值與治療前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332、0.435,均 P>0.05);兩組LH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基礎水平 TC、TG、LDL-C、HDL-C及LAP值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TG、HDLC及 LAP值與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278,均 P < 0.05),TC、LDLC值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12,均P>0.05),兩組TG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275,P<0.05),HDL-C及 LAP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711、1.699,均 P < 0.05),見表 2。
2.4 兩組BM I≥25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BM I≥25患者基礎水平TC、TG、LDL-C、HDL-C及LAP值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0.05)。治療后,兩組BM I≥25患者的TG、HDL-C及LAP值與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897,均 P < 0.05),TC、LDL-C值與治療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23,均 P > 0.05);兩組BM I≥25患者的TG、HDL-C及LAP值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256、2.469、3.123,均 P < 0.05)。見表 3。
PCOS是育齡期女性最常見的內分泌及代謝紊亂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生理特征包括生殖內分泌紊亂及代謝綜合征兩個方面,其中生殖內分泌紊亂主要表現為血清 LH及雄激素異常增高,代謝綜合征最常見的為脂代謝異常,主要表現為TC、LDL-C及TG的水平升高,HDL-C的水平降低[4]。PCOS患者內分泌及代謝異常的發(fā)生機制尚不明確,根據雄激素生成的過程,膽固醇在LH作用下產生雄激素,過高的LH導致雄激素產生過多,雄激素加快了脂肪細胞分裂,控制了TG的貯藏及LDL-C的分解,導致了血中 TG及 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下降,脂代謝異常進一步加速了卵泡內膜細胞內LH在產生雄激素過程中的作用[5-6]。因此,PCOS患者血清LH水平升高、高雄激素血癥及脂代謝紊亂之間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目前,短效避孕藥是糾正PCOS患者高雄激素血癥的首選藥物,其中應用最多的藥物為炔雌醇環(huán)丙孕酮片,其成份醋酸環(huán)丙孕酮具有高效的孕激素作用,可以通過負反饋減少下丘腦GnRH的分泌,從而降低血清LH值,還可疑競爭性地結合雄激素受體而發(fā)揮抗雄激素作用,療效確切[7]。此外,有研究表明,炔雌醇環(huán)丙孕酮片還可以降低 PCOS患者的 TC、LDL-C及TG水平,糾正脂代謝紊亂,若與二甲雙胍聯合應用,可以改善肥胖型PCOS患者性激素和脂代謝異常[8]。對于炔雌醇環(huán)丙孕酮片治療PCOS患者脂代謝紊亂的作用機制,多數學者認為與其抑制LH分泌及降雄激素水平有密切的關系[9]。
GnRH-a是人工合成的高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藥物作用初期可以刺激促性腺激素的釋放,作用后期可以競爭性地與垂體GnRH受體結合,使垂體脫敏,抑制了促性腺激素的釋放[10]。短效制劑GnRH-a的藥物作用強,相對長效制劑其半衰期較短,垂體功能恢復快,GnRHa的垂體脫敏作用主要用于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卵巢超促排卵環(huán)節(jié)。有學者應用GnRH-a對PCOS患者超促排卵方案進行改良,發(fā)現改良后優(yōu)質胚胎比率明顯提高,其作用機制可能為 GnRH-a明顯降低了患者體內LH值,阻止了卵母細胞的過早分化[11]。關于GnRH-a與短效避孕藥糾正PCOS患者性激素紊亂的效果比較尚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GnRH-a通過對垂體的脫敏效應來降低LH的能力要優(yōu)于短效避孕藥的負反饋機制[12]。目前,關于GnRH-a對血脂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有研究表明,GnRH-a可以明顯改善該類患者的糖脂代謝紊亂,但由于研究較少,尚無明確定論[13]。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表3 兩組BM I≥25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本研究將短效避孕藥聯合GnRH-a應用于PCOS患者,與單純短效避孕藥比較,觀察兩種給藥方法對PCOS患者性激素及血脂水平的影響,結果表明:聯合用藥在降低PCOS患者LH及雄激素水平方面優(yōu)于單純短效避孕藥;對于患者FSH的影響,雖然治療后聯合用藥組患者的 FSH值要低于單純短效避孕藥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也與GnRH促進LH釋放效率大于FSH的理論相符合。本文結果還表明聯合用藥在降低PCOS患者TG水平方面優(yōu)于單純短效避孕藥,而對于HDL-C及LAP值兩種給藥方法對其影響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筆者還分析了不同給藥方法對BM I≥25的PCOS患者血脂水平的影響,結果表明治療后聯合用藥組的患者TG、HDLC及LAP值均低于單純短效避孕藥組,說明在糾正肥胖的PCOS患者血脂代謝紊亂方面,聯合用藥效果更佳;原因可能與聯合用藥能更顯著地降低PCOS患者血清LH及雄激素水平、糾正性激素與血脂之間的惡性循環(huán)有關。
總之,短效避孕藥聯合GnRH-a能結合負反饋及垂體脫敏效應雙重作用機制,對改善PCOS患者的性激素及脂代謝紊亂可能有更好的療效,尤其在糾正肥胖患者的血脂異常方面,聯合用藥效果更佳。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過少,且隨訪時間不長(根據臨床經驗將療程定為3個周期),故用藥時間與療效的關系尚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這也是筆者將來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