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熹 俞寧 唐宇濤 呂立文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急診科 廣西 南寧 530021)
重癥肺炎是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也是ICU患者的死亡主要原因。它是指除有肺炎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的癥狀和體征外,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統(tǒng)明顯受累的情況。由于其致病因素復雜,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并發(fā)癥重,病死率高。同時,抗生素的不規(guī)范使用和濫用,誘導多種耐藥菌的產(chǎn)生和流行,導致起始治療不恰當,從而給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潛在性威脅[1]。本次研究了42例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析了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采用支氣管肺泡灌洗治療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對本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42例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其中,對照組21例患者中,男患者12例,女患者9例,患者的年齡在61~72歲,平均年齡(65.46±4.27)歲;研究組21例患者中,男患者14例,女患者7例,患者的年齡在62~73歲,平均年齡(66.39±5.18)歲。所有患者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APACHEⅡ平均評分為(21.64±8.14)。其中20例患者在入院前使用過抗生素,22例患者未使用過抗生素,且所有患者在各項一般資料中均無差異,可以進行對比(P>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措施與營養(yǎng)支持:入院后給予患者抗感染、祛痰、營養(yǎng)支持、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等治療措施;對于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則采用氣管切開機械通氣或氣管插管通氣治療。
研究中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支氣管肺泡灌注治療:在術前給予患者2%利多卡因進行氣道表面麻醉。將呼吸機的參數(shù)設置為SIMV+PSV模式,潮氣量為8~10ml/kg,頻率為15~20次/min,氧氣的濃度為100%。纖支鏡經(jīng)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三通管接口瓣密閉端進入主氣道,依次由左、右兩側(cè)各葉與段支氣管進行灌洗。在進行灌洗時,機械通氣不能間斷,由活檢孔注入37℃的生理鹽水,沖洗之后,5~15ml/次,負壓吸引回收,總量在100~150ml。痰液或灌洗液采用細菌學檢測,最后注入5ml生理鹽水,保留在炎癥較為嚴重的肺段中,術后退出纖支鏡,1次/d,持續(xù)治療3d。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與動脈血氣指標[2]。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17.0。其中計數(shù)資料使用“±s”來進行表示,使用t作為檢驗方式,計量資料則采用%進行表示,使用χ2進行檢驗工作,若P<0.05,則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均沒有顯著差異;而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在APACHEⅡ評分與動脈血氣指標中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如附表所示。
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是臨床中的一種常見疾病,該病的病情較重,氣道分泌物多且粘稠。傳統(tǒng)的常規(guī)治療措施無法將患者呼吸道痰液排除,而肺泡中包含了大量黏液,不利于血氣交換,肺部感染的情況難以得到控制[3]。因此纖維支氣管肺泡灌注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臨床治療中。其中,支氣管肺泡灌洗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項:(1)纖支鏡能夠直接進入病變部位吸取分泌物,且生理鹽水沖洗能夠刺激病灶部位,進而提高患者的咳嗽反應,促進患者痰液的咳出;(2)纖支鏡能夠在直視下收集患者病灶部位的痰液標本,進而改善患者通氣功能,為抗生素的使用提供有效的細菌學依據(jù);(3)支氣管灌洗能夠立刻稀釋排除膿性分泌物,減少患者毒素的吸收,促使局部藥物濃度提高,進而提高殺菌與控制感染的效果[4]。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聯(lián)合支氣管肺泡灌洗術治療后,患者在APACHEⅡ評分、SaO2、PaO2以及PaCO2指標中均優(yōu)于采用常規(guī)治療措施的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相比于常規(guī)治療措施,支氣管肺泡灌洗術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指標,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在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與動脈血氣指標對比(±s)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與動脈血氣指標對比(±s)
組別(n=21) APACHEⅡ評分 SaO2(%) PaO2(mmHg) PaCO2(mmH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22.34±5.24 11.48±3.65 72.16±6.63 87.81±8.05 50.04±7.07 89.15±9.32 91.28±8.31 48.03±6.01對照組 20.38±6.45 15.24±3.62 70.82±5.72 82.41±7.82 51.17±7.22 83.38±8.26 86.72±10.58 54.05±7.32 t 1.0808 3.3518 0.7013 2.2049 0.5124 2.1232 1.5533 2.9128 P 0.2863 0.0018 0.4872 0.0333 0.6112 0.0400 0.1282 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