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生 廣州華夏職業(yè)學院
隨著互聯(lián)+時代的到來,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已經(jīng)成為高職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基礎之一。高職計算機的基礎應用能力主要包括: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的出來能力,計算機信息檢索與應用能力以及基礎辦公軟件的出來能力等。這些基礎應用通常應用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只有掌握了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才能向更專業(yè)的應用能力發(fā)展?;ヂ?lián)網(wǎng)+時代給計算機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zhàn),面對新形勢的要求,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亟需改革。
計算機和網(wǎng)絡的普及,很多學生對計算機已經(jīng)不再陌生,高職學校也已經(jīng)把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納入了必修課程中,但是,一方面,高職學生本身基礎比較差,學習缺乏主動性,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僅限于課堂之中,課后并沒有進行相關的實踐操作來鞏固基礎;一方面,由于高職學生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一些經(jīng)濟基礎比較薄弱,教育比較落后的地區(qū)的學生,由于沒有重視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水平較差,從而導致高職學生整體計算機應用基礎水平參差不齊。
對于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以學生通過計算機一級考試獲得相關證書為主,因此,很多學生帶著通過一級考試為目的而學習計算應用基礎課程,教師在過級考試的壓力面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經(jīng)歷加強學生的一級考試試題訓練,忽視了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工作問題能力較差,課堂實際效率低下。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課程,以“練”為主,但是由于很多學校教學基礎設備缺乏,學生的計算機課程一般被安排在多媒體教室,學生主要以“聽”為主,一些實際操作只能以教師演示為主,無法滿足教學實際需求。學生在課堂沒有實踐操作,課后也沒有得到鞏固,很多學生在下次上課的時候,新舊知識一起學習,教學效果較差。
現(xiàn)階段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雖然經(jīng)歷幾次改革,其內(nèi)容也基本滿足了一般辦公要求,但是對一些案例型教材分析較少,教學缺乏靈活度,加上教學課程的課時少,一般安排一周兩課時,學生在學?;A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習應用操作,由于各行業(yè)要求的計算機能力培養(yǎng)要求在不斷地在提高,不完善的教學內(nèi)容和不科學的教學課時影響了學生計算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
第一,高職學校針對學生計算機知識與應用能力不同的情況下,在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對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能力和水平。第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可以采取任務驅(qū)動進行教學,“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分配任務,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激發(fā)學生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的興趣;案例教學法,針對不同的案例進行探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等等。第三,教師講授內(nèi)容不僅限于教材內(nèi)容,要適當作一些拓展、延伸,以此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的興趣。
實踐應用能力是高職學校培養(yǎng)人才的初衷,“精理論,重實踐”,適當提高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保障學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在學生實踐操作過程中,努力解決他們遇到的難題,對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語音演示和講解,使他們感受到學習計算機應用的樂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還要深入到學生集體中去,傾聽他們的心聲,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傳統(tǒng)的多媒體理論講解,機房操作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對計算機課程的掌握完全依靠課堂教學,因此,要想得到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必須加強基礎教學設施建設,改為全機房式的“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用電子教室軟件+攝像頭的方式教學。課余時間開放機房,鞏固學生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以滿足實際教學需求。
首先,針對學生學習的進展制定教材,教材內(nèi)容出來基礎的辦公軟件的處理之外,還應該根據(jù)實際,增加一下案例分析、訓練、操作等豐富的內(nèi)容;其次,優(yōu)化課程標準,針對不同的專業(yè)進行計算機應用能力調(diào)查,對不同專業(yè)不同基礎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課程標準,使各個專業(yè)的學生學習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適應本專業(yè)的工作需求;再次,依托網(wǎng)絡教學平臺,建立教學視頻庫,實現(xiàn)將案例庫、習題庫、視頻庫、實驗指導、優(yōu)秀作業(yè)、電子教材等教學資源一體化;最后,改革單一的評價方式,由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主要是以考查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為主,因此,有必要進行以單元綜合測試與期末考試以具體案例任務作為考核內(nèi)容;此外,還可以開展相關的計算機知識競賽,以“賽”促“教”,從而提高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效果。
總之,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優(yōu)化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操作空間,使學生學習的計算機應用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