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共同犯罪認識錯誤屬于刑法總論中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因為其涉及共犯理論和錯誤理論兩大刑法理論,其研究成果直接關系犯罪人的定罪量刑問題和社會的穩(wěn)定及發(fā)展,所以具有很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本文以共犯的分類為基礎,詳細論述不同種類的共犯認識錯誤的認定,試圖尋求各種認識錯誤的合理解決方案。由于社會發(fā)展及犯罪手段和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正確認定司法實務中此類問題才能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wěn)定。
關鍵詞 共同犯罪 正犯 認識錯誤
作者簡介:任智慧,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qū)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364
一、共犯認識錯誤的分類
(一)共同正犯的認識錯誤
行為人在與他人共同實行犯罪的過程中對本人實施或共同實施的犯罪行為主觀認識的內(nèi)容與客觀發(fā)生的行為不相符合的情況即共同正犯的認識錯誤。通說認為主要分為以下兩種情況:各犯罪行為主體的意思聯(lián)絡而形成的合意的內(nèi)容不一致所產(chǎn)生的錯誤和各犯罪主體合意的內(nèi)容一致,但部分行為者所實施的行為與合意內(nèi)容不一致。根據(jù)行為共同說,各犯罪主體基于不同的犯罪故意而共同實施同一犯罪行為構成共同犯罪,只是在各自的犯罪構成內(nèi)定罪處罰。筆者贊同這一理論,因為共同犯罪不只是為了追求各共犯人犯罪的各個構成要件一致而規(guī)定的這一犯罪形式,而是為了打擊共謀犯罪這種社會危害性更為嚴重的犯罪形式而規(guī)定的對共犯從重處罰的犯罪形式,所以便不存在各犯罪主體基于“合意”不一致而產(chǎn)生的錯誤。而是指各共犯人在構成共同犯罪的前提下,部分行為者實施的犯罪行為發(fā)生認識錯誤的情況。
(二)教唆犯的認識錯誤
通說認為,教唆犯的錯誤與單獨犯的錯誤在本質(zhì)上相同,因而應該適用相同的錯誤理論。也有部分學者認為二者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教唆犯屬于共犯的一種,應采用共犯的觀點進行解決。關于教唆犯的認識錯誤,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第一,教唆犯的認識錯誤指教唆人對其本人的教唆行為或者被教唆人對其本人的實行行為的現(xiàn)實實施情況在認識上所發(fā)生的錯誤;第二,將幫助犯的認識錯誤和教唆犯的認識錯誤一起界定,即幫助犯和教唆犯認識的犯罪行為構成的犯罪事實與正犯實施的犯罪行為不一致。在筆者看來,教唆犯的認識錯誤即教唆共犯中的行為人認識的犯罪情況與其實施的犯罪行為的真實情況不一致的情況,但教唆犯的認識錯誤又有自己的獨特性,即屬于共犯的范圍內(nèi)需考慮共犯的特殊性,所以在界定教唆犯的認識錯誤的過程中要考慮到教唆犯本身的特殊性。
(三)幫助犯的認識錯誤
狹義的共犯包括教唆犯和幫助犯,教唆犯的認識錯誤和幫助犯的認識錯誤可以放在一起進行討論,即狹義的共犯的認識錯誤。有的學者認為,狹義的共犯的認識錯誤既包括教唆犯、幫助犯自身認識錯誤也包括其正犯的認識錯誤,筆者對此種觀點不甚贊同。本文認為雖然教唆犯、幫助犯屬于共犯理論,但是其認識錯誤是在單獨犯罪認識錯誤的基礎之上展開論述的,不能脫離單獨的認識錯誤,所以狹義共犯的認識錯誤僅指教唆犯、幫助犯本身的認識錯誤,被教唆被幫助者,即正犯的認識錯誤采用單獨的認識錯誤理論。幫助犯的認識錯誤可以界定為,幫助犯所認識的犯罪事實與正犯所實行的犯罪計劃不一致。
(四)教唆犯幫助犯中正犯的認識錯誤
狹義的共同犯罪中包括教唆犯、幫助犯與被教唆者、被幫助者即正犯,而教唆犯和幫助犯中的正犯認識錯誤指正犯的實行行為與被教唆犯罪的意圖不一致的情況。具體可分為兩類:一是正犯對教唆幫助者的犯罪意圖的認識錯誤;二是正犯對本身犯罪行為的認識錯誤。教唆犯幫助犯中正犯認識錯誤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而刑法中只規(guī)定“被教唆者沒有犯被教唆的罪的,對于教唆犯可以從輕處罰”,在下文將根據(jù)其是否超出同一構成要件進行論述。
二、共犯認識錯誤的認定
(一)同一構成要件內(nèi)的錯誤
1.正犯的認識錯誤
同一構成要件內(nèi)的正犯認識錯誤指在正犯的實行行為與其犯罪意圖不一致,但此處的不一致仍屬于同一構成要件內(nèi)。分為兩種情況:多個共同正犯時的正犯認識錯誤和僅有一個正犯時共同犯罪的正犯認識錯誤。具有認識錯誤的正犯來看是一個單純的錯誤問題,直接采用處理構成要件內(nèi)的錯誤規(guī)。在這種情形下的其他行為人行為的界定,需根據(jù)情況具體分析。
(1)對象錯誤。對象錯誤是指正犯對其行為侵犯的對象產(chǎn)生的錯誤認識。根據(jù)法定符合說“只要是同一構成要件內(nèi)的事實錯誤,無論是客體錯誤、方法錯誤還是因果關系錯誤,都不阻卻故意的成立”。具體符合說認為,“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現(xiàn)實發(fā)生的事實必須具體地相一致(或符合),才能認定故意成立”。抽象的法定符合說或者具體的法定符合說,對正犯的故意犯罪既遂都無異議。但是對于其教唆犯、幫助犯等的認定是存在差異的。本文贊同具體的法定符合說,認為法益主體的具體性、個別性是不容忽視的,應具體分析其教唆犯、幫助犯的定性。
(2)方法錯誤。正犯的方法錯誤是指行為人所指向的客體以外的客體發(fā)生了預期結果的情況。具體而言,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一是甲欲殺死乙,由于槍法不準或武藝不精而擊中丙,乙未死亡丙死亡;二是甲欲殺死乙,在擊中乙的同時也擊中丙,乙未死亡丙死亡;三是甲欲殺死乙,在擊中乙的同時也擊中丙,二者都死亡。對于方法的錯誤,抽象的法定符合說和具體的法定符合說存在觀點的分歧,抽象的法定符合說認為,方法錯誤時,由于正犯的故意是殺人(抽象的人),犯罪結果是正犯的行為導致人死亡,故肯定正犯的殺人既遂,此處的方法錯誤系操作規(guī)范問題。根據(jù)以上觀點情況一的正犯構成對丙的殺人既遂;情況二的正犯構成對乙的過失傷害和對丙的殺人既遂;情況三的正犯構成對乙的殺人既遂和對丙的過失致人死亡。上述第一、二種情況中正犯對乙的生命權造成緊迫的危險,卻對此卻舍棄刑法上的評價很明顯該觀點不合理。
本文認為根據(jù)具體的法定符合說,正犯故意的指向并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體的人即乙,刑法規(guī)范保護的法益應為具體的法益,不應當將構成要件的客體或法益主體概括為抽象的人。那么以上三種情況中正犯甲的行為應當作如下評價:前兩種情況下甲構成故意殺人未遂(對于乙)和過失致人死亡(對于丙),第三種情況下甲構成故意殺人既遂(對于乙)和過失致人死亡(對于丙)。正犯甲對丙不存在故意,所以其他共犯構不成故意。
(3)因果關系錯誤。正犯的因果關系錯誤,是指正犯實行行為的對象和打擊方法均符合犯罪意圖的構成要件,而在實行犯罪行為過程中對因果進程發(fā)展存在認識上與實際不相符的情況。因果關系的錯誤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形:一是結果過早的發(fā)生;二是結果過晚的發(fā)生;三是因果關系出現(xiàn)形式上的改變。因果關系理論就是論證行為人的犯罪行為和結果的出現(xiàn)是否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因果關系錯誤論證的是該錯誤是否起到阻卻正犯的犯罪故意的作用。因果關系錯誤的認定在抽象的法定符合說和具體的法定符合說之下評價沒有差別,因果關系錯誤阻卻不了正犯的犯罪故意,只要正犯的因果關系錯誤不能否定其犯罪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系,也就不能否定其他共犯參與人的犯罪故意。
2.教唆犯和幫助犯的錯誤
(1)對象錯誤。教唆犯和幫助犯中的對象錯誤是指教唆犯和幫助犯行為打擊對象與事實上意圖侵害的對象不同的情況。例如甲教唆乙去綁架自己的仇人丙,由于對丙的認識錯誤,描述的特征符合丁的特征,致使乙綁架了丁。又例如甲認為乙計劃綁架丙謀財而為乙提供犯罪工具,而實際上乙計劃綁架自己的仇人丁,最終使用甲提供的犯罪工具將丁綁架。在教唆犯和幫助犯的對象錯誤的情形,因為教唆行為和幫助行為對犯罪對象在侵犯的進程中上并無瑕疵影響,所以不論根據(jù)的是抽象的法定符合說還是具體的法定符合說,教唆犯、幫助犯都成立故意犯罪。
(2)方法錯誤。教唆犯和幫助犯的方法錯誤指教唆犯和幫助犯由于對犯罪的方法存在認識錯誤,因而對正犯提供的教唆或幫助屬于方法不能;或者教唆、幫助正犯實施犯罪的犯罪方法與正犯實際犯罪的方法不同的情況。教唆犯和幫助犯的方法錯誤是否構成犯罪存有爭議,筆者認為在教唆、幫助方法錯誤的場合,由于方法不可能到達犯罪既遂,所以法益不會發(fā)生被侵害的風險。第二種情形下如果教唆和幫助的行為對犯罪結果的出現(xiàn)和法益最終被侵犯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那么該方法錯誤不影響教唆犯和幫助犯構成犯罪故意,例如甲教唆乙拿刀去把丙扎傷泄憤,而乙用鎬把將丙打傷;甲為幫助乙盜竊而準備了開鎖工具幫助其開鎖,而乙使用了開鎖工具將被害人的車窗砸壞進行盜竊。
(3)因果關系的錯誤。山口厚認為因果關系是實行行為的客觀危險性向構成要件結果現(xiàn)實化的過程。因果關系認識錯誤便是結果的提前實現(xiàn)或者延后出現(xiàn),或者因果關系形式上的變化。教唆犯和幫助犯的因果關系錯誤即對實行犯的犯罪行為的發(fā)展過程與結果出現(xiàn)時間點的認識錯誤,對實行犯的犯罪行為本身并沒有發(fā)生錯誤,其教唆、幫助的行為的定性不會因此而受到影響。
(二)不同構成要件的錯誤
不同構成要件的錯誤指共犯中的行為人所預見的犯罪行所造成犯罪事實該當性與實際的犯罪結果構成要件該當性不同。處理原則應在行為人所追求的犯罪結果的構成要件和犯罪行為造成的犯罪事實構成要件重合的范圍內(nèi)肯定該故意。
1.構成要件不相符
構成要件不相符指共犯中的正犯的犯罪事實即現(xiàn)實的構成要件與其他共犯所預見的犯罪事實的構成要件不相符,屬于不同的犯罪構成的范疇,并且上述構成要件之間保護的具體法益不相重合。此時,不能認定其他共犯對實行犯的犯罪行為具有犯罪故意,與之不成立共犯。此時否認認識錯誤問題即是界于單純的錯誤論中進行探討。例如甲出于故意傷害的故意翻墻入戶,乙以為甲入戶盜竊而出于盜竊的故意為其望風,二者的犯罪行為屬于兩個犯罪的范疇,乙對于甲傷害的行為不具有故意,因而在故意傷害罪中不成立共犯。
2.構成要件相符合
構成要件相符合是指共同犯罪中行為人所實施的犯罪事實之構成要件與其他共犯所預見犯罪事實之構成要件不相符,但不同的構成要件之間有具體保護法益的重合。此時應當比較兩犯罪事實構成要件的輕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第一種情形是在正犯客觀實施的行為比其他共犯主觀所預見到的犯罪構成要件更重的情況下,取兩構成要件在具體保護法益上的重合的部分,所有共犯在較輕的犯罪構成內(nèi)成立的共犯;第二種情形為上述的相反情況,處理原則也與上述相同,在較輕的犯罪構成內(nèi)成立共犯;第三種情形是在行為犯客觀實施的行為與其他共犯主觀所預見到的犯罪構成要件具有同等輕重的情況下,取兩構成要件在具體保護法益上的重合部分,在此基礎上確定正犯成立之罪名構成共犯;確定了構成要件相符合的情況下如何認定共犯的方法,再根據(jù)上文所論述內(nèi)容在錯誤論范疇中具體討論其對象錯誤、方法錯誤與因果關系錯誤。
三、結語
共犯認識錯誤是刑法中復雜的理論,涉及共犯論、錯誤論中的諸多理論,包括具體事實認識錯誤與抽象事實認識錯誤的分類、是否屬于同一構成要件的劃分以及法定符合說與具體符合說的理論分歧等,但是只要選取一個角度,以點入面、深入分析,會得到逐漸清晰的認識。研究共犯的認識錯誤問題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將理論應用到實務中,使刑法的適用更加體現(xiàn)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參考文獻:
[1]陳興良.共同犯罪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樸宗根.正犯論.法律出版社.2009.
[3]山口厚.刑法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趙秉志.刑法總論研究述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