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及張耒有“蘇門四學士”之稱,學界對其個案研究已較全面,某些領域也已十分深入,然作為一個集體,相關研究卻略顯不足。本文旨在略微總結關于“蘇門四學士”的研究現(xiàn)狀,并探索可尋的研究新態(tài)勢,以此期待新的發(fā)展。
關鍵詞:蘇門四學士;個案研究;綜合研究;現(xiàn)狀;新態(tài)勢
學界對“蘇門四學士”的研究,從集體層面來看,主要集中在21世紀,并以極好的態(tài)勢發(fā)展。從個體層面來看,學界對秦觀、黃庭堅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80年代以來逐漸被關注,論文數(shù)量迅猛增加,質量也大有提升;對晁補之的研究也起于上個世紀50年代,但對張耒的研究略晚,源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對兩者的關注度仍不夠,真正引起熱潮還是在21世紀,研究廣度有所拓展,深度也有所掘進。總體而言,對集體的研究度不夠,對個案的研究較完備,但二者仍有可供擴寬與挖掘的空間。本文從“蘇門四學士”個案研究、綜合研究著手進行總結并最終探討其發(fā)展面向。
一、秦觀研究
有關秦觀的研究無論是對其生平、思想性格與命運遭際還是對其詩詞文甚至書法亦或是與其他文人的比較研究、自身的地域性研究、接受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進展。徐培均先生的《淮海集箋注》《淮海居士長短句箋注》《秦少游年譜長編》三部巨著更是將對秦觀的研究提升到了一個階段性的高度。
關于秦觀生平的研究,徐志華《秦觀詞的女性形象與秦觀人生角色的流變》(《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從秦觀詩詞中女性角色變化的角度來探討秦觀自身的角色流變,不失為一種創(chuàng)新。再有王昊《秦觀晚年和臨終心態(tài)窺測——從元祐七年后與大蘇的關系說起》(《詞學》第27輯)對秦觀南遷及其心態(tài)的轉變,精神狀態(tài)的“振拔超脫”進行了相關研究。王偉康《秦觀遷葬地考辨》(《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則對秦觀靈柩遷葬地有所考證。
對秦觀思想性格與命運遭際的研究也是碩果累累。劉勇剛《論秦觀的思想路徑與濟世情懷》(《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指出秦觀內心存在著“太虛心境與馬少游情結的矛盾”,但仍懷濟世之心且彰顯出“名士”、“才士”與“國士”于一體的獨特面貌;劉尊明《試論秦觀的個性特征及其演變過程》(《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對少游前后期性格的轉變有所探究,縱使外界對其所貼標簽為“多愁善感與風流柔弱”,但作者相信“直率自然”“任情守真”貫穿少游整個生命歷程,為一種精神品質。此外,劉海清《秦觀性格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馬良信《讒言如浪深 遷客似沙沉——秦觀悲劇的一生及其對他的評價》(《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第1期)、程安庸《秦觀性格試析》(《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等論文對秦觀思想性格與命運變遷也各有分析,秦觀形象相對完整而立體。
對秦觀其作研究最盛的便是詞領域。劉慶云《秦觀詞聲律美淺探》(《詞學》第27輯)一文從“知音識理,嚴于守律”“四聲擇用,韻與情諧”“抑揚亢墜,高下相須”“去聲揭舉,震響歌音”四個方面對秦觀詞的聲律、用韻等情況進行了深入剖析。慶振軒《凄涼其詞 高尚其志——秦觀后期詞探論》(《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一文則對秦觀詞的思想內容、情感意蘊、風格特征進行了考察,認為“秦觀在痛苦絕望中對人生的拷問反省和探求,雖辭哀情苦,卻自饒風骨”以致“形成了淮海后期詞凄涼其詞、高尚其志的獨特風貌”。少游之詞在張炎《詞源》中被概括為“婉美”,許多研究者也持肯定態(tài)度,如范曉燕《試論秦觀詞之婉美》(《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第1期)直接探求秦觀詞的婉美之處。但即使少游詞以婉麗清雅為特色,也存在一定數(shù)量的俚俗詞,諸葛憶兵《秦觀俗詞論略》(《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就以秦觀之俗詞為選題對其俗詞進行了一定的分析與考察。
近年來,研究者對秦觀的研究視野也不僅局限于詞領域,詩文甚至書法領域都有所開拓。張思齊《在比較的視域中看秦觀的女郎詩》(《大連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王曉楓《試論秦觀詩的藝術風格——“女郎詩”不是秦觀詩的主調》(《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就秦觀詩是否為“女郎詩”各抒己見。前者認為“秦觀女郎詩的本質是一種陰柔美,它來源于秦觀對道教的深刻體驗”并且從美學品質上看,該女郎詩是“堪與歐洲古典主義詩歌相媲美的另類優(yōu)秀詩歌?!笨梢?,作者對秦觀女郎詩的認同并給予極高贊譽。后者以少游前期詩,在重大政治關頭寫的一些諷刺詩及后期詩三個歷程為切入點,分析了詩歌藝術特色、情感流露,最后得出“‘女郎詩不是秦觀詩的主調”這一結論,這種質疑、爭辯促進了對秦觀詩的研究。西南大學劉秀娟的碩士論文《秦觀“以詞為詩”研究》也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秦觀的文也逐漸走進學者的研究視野。如東北師范大學宋雪松的碩士論文《秦觀散文特色初探》,河北師范大學李黎的碩士論文《秦觀散文用典研究》都是對秦觀散文研究的嘗試與探索。此外,秦觀的書法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如王德彥《秦觀<墨君帖>三題》(《書法》2013年第9期)、西南大學徐榮付的碩士論文《秦少游書法思想研究》。
將秦觀與其他文人進行比較研究,其自身的地域性研究以及接受研究等方法也逐漸被研究者采納。比較研究如遼寧師范大學張麗的碩士論文《李清照和秦觀詞差異性比較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史常力的碩士論文《晏幾道與秦觀戀情詞的對比研究》;地域性研究如鄧建《秦觀留寓雷州詩文的情感心態(tài)》(《江漢論壇》2014年第6期)、胡迎建《秦觀與九江、廬山的文字緣》(《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接受研究如朱麗霞《八百年詞學接受視野中的秦觀詞》(《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該文以兩宋到清代的時間軸為線索,探討秦詞被接受的歷史過程,對秦詞整體發(fā)展歷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由此可見,近年來學者對秦觀的研究領域在拓展,研究方法也有所創(chuàng)新。對詩文的重視必將為以后的研究提供更多契機。
二、黃庭堅研究
總結學者對黃庭堅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家世、生平與思想探索,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詞作研究,書法研究,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幾部分。
對黃庭堅家世與生平的考察比較完備,如周裕鍇《黃庭堅家世考》(《中華文史論叢》1986年第4期)與王毅《黃庭堅家世考補》(《文獻》1986年第3期)。關于其思想方面的研究,錢志熙《黃庭堅與禪家》(《文學遺產》1986年第1期)及《黃庭堅哲學思想體系述論》(《文學遺產》2017年第4期)有所論述。后者指出山谷之哲學體系“以圣學、道學為最高范疇”并且形成兩個重要思想,即“道德本心之說與萬物一家之說”,作者認為其思想體系可謂已自成一家。此篇對黃庭堅哲學思想的探討全面而深入,認知更進一層。
對黃庭堅詩歌創(chuàng)作的研究可謂涉及方方面面。費秉勛《黃庭堅詩藝發(fā)微》(《文學遺產》1987年第3期)對黃詩“力度感的追求”的分析,對“章法結構”得以實現(xiàn)的論述,對“虛筆”這一藝術效能的闡釋以及對用典的論證有理有據(jù),層層遞進,勾勒出黃詩的一幅“輪廓圖”。程效《黃庭堅詩歌的用典及其藝術手法》(《爭鳴》1987年第5期)、李憲法《黃庭堅詩歌的章法、句法和字法》(《齊魯學刊》1987年第5期)則只選取某些方面入手,以小見大,對其詩歌進行相關分析與論述。對黃庭堅詩歌內容方面的研究有凌佐義的《論黃庭堅的題畫詩》(《九江師專學報》1986年第4期)、祝振玉的《黃庭堅題畫詩略論》(《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吳煒頔的《淺論黃庭堅的題畫詩》(《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5年第4期)、梅俊道的《黃庭堅的詠茶詩》(《農業(yè)考古》1995年第4期)等專題論文,這些論著對其題畫詩、詠茶詩作了詳盡的考察。莫礪鋒《論黃庭堅詩歌創(chuàng)作的三個階段》(《文學遺產》1995年第3期)將黃詩分為“41歲之前”“41歲至49歲”“51歲至去世”三個階段并由此展開進行論證,同時采用統(tǒng)計方法列出前中后期“詩體與作品數(shù)量”的關系表,具體直觀,同時作者提出“有些論者忽視晚期黃詩的存在且指責其求奇過甚”這一現(xiàn)象的不合理性,并指出晚期黃庭堅詩歌已“達到了精光內斂的老成境界”,此種見解較為客觀。此外,谷曙光《論黃庭堅對韓愈詩歌的接受》(《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與鄭永曉《論黃庭堅學陶詩》(《文學遺產》2006年第4期)分別研究了黃庭堅對韓愈、陶淵明詩歌的吸收與接受關系。
黃庭堅之詞為其詩所掩,但整體來看,對其詞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與重視。張晶《山谷詞初論》(《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從“情感內蘊”“表情方式”“語言特色”三方面分析黃詞,最后對山谷詞在北宋詞壇上的地位進行探討,相對完整;黃寶華《論黃庭堅詞》(《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9期)、熊大權《黃山谷詞簡論》(《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也相類似,對黃詞作了相對全面的概述。朱惠國《論黃庭堅俗詞及其后世評價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郭凌云《山谷雅詞的藝術特征》(《黑龍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一俗一雅,兩相對立。俗詞篇從文人立場、時代環(huán)境及詞的雅化趨勢等方面著手分析,雅詞篇則直接從詞本身入手,無論是從題材內容還是表現(xiàn)方法上分析,其詞都孕育著高雅氣質。王早娟《淺析山谷詞的語言藝術》(《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從語言藝術角度出發(fā),探討詞作藝術技巧,得出黃詞“呈現(xiàn)出語言重拙而情感深致的藝術特點”這一結論。對詞作本身的研究是對黃詞的掘進、深挖,是對其本質內涵的探索,這是必要也是必須具備的研究視角。
對黃庭堅創(chuàng)作理論的研究同樣受到學界的關注。孫乃修《黃庭堅詩論再探討》(《文學遺產》1986年第3期)與吳晟《黃庭堅詩學觀論綱》(《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對黃詩詩歌理論有所深入,無論是從詩人自身出發(fā),還是從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著手,山谷的詩學體系都是相對完整而系統(tǒng)的,“點鐵成金”與“脫胎換骨”對后世影響尤為重大,兩位學者對此也都有所論證分析。吳晟《黃庭堅詩歌創(chuàng)作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及張承鳳《黃庭堅詩論》(巴蜀書社2013年)等則是對其詩論研究的相關論著。
三、晁補之研究
對晁補之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對其家族、生平的考辨以及對其著述即詩詞文的研究方面。
對文人家世、生平的考察以“知人論世”,這是研究者深入研究前人所要進行的一個準備。對晁補之家族與生平的研究較早,劉煥陽《晁補之生平敘論》(《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就比較系統(tǒng)地對晁補之生平作了考察,將其一生分為“讀書與漫游”“仕宦生涯”“閑居田園”三個時期,將其人生經歷、性格轉變與創(chuàng)作風格相聯(lián)系,晁補之形象也由此具有立體感。此外,相關研究還有易朝志《晁補之年譜簡編》(《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3期)、劉煥陽《晁補之與蘇軾交游考》(《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等論文。
對晁補之詞作的研究是研究者焦點之所在?!蛾搜a之詞編年箋注》(齊魯書社1992年)以時間順序對晁詞進行編年,做了系統(tǒng)的整理。劉煥陽《晁補之詞的風格特質》(《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從個性氣質、不同題材、藝術手段等方面論述晁詞所表現(xiàn)的風格特質;張美麗《論晁補之詞之“以詩為詞”》(《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明確晁補之受蘇軾詞影響較大,從而也呈現(xiàn)出“以詩為詞”的特點,該文從題材內容和表現(xiàn)手法兩方面入手,前者主要體現(xiàn)在“貶謫之苦情”、“歸隱之幽情”與“伉儷之情深”方面,后者則在“典故”、“化用詩句入詞”及“題序的運用”方面得以體現(xiàn);徐博文與何尊沛《論晁補之詞中的沉咽悲涼之音》(《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從社會學、文學、人生歷程等角度分析“沉咽悲涼的主導情調”形成之緣由,由此得出“晁詞在豪放詞史上的橋梁作用”這一結論是毋庸置疑。此外,內蒙古師范大學劉春梅的碩士論文《晁補之詞研究》、貴州大學萬美娟的碩士論文《晁補之詞研究》、李朝軍《晁補之詞編年匡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年第4期)對晁詞也有所論述。
近年來,學者也越來越重視晁補之的詩文研究。對晁詩的研究論文如:岳振國《晁補之詩歌研究》(《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4年第9期)整體上對晁詩有所把握論述;劉京臣《論晁補之詩歌的用典》(《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山東師范大學滿穎慧的碩士論文《晁補之詩歌藝術研究》以及西南大學呂雪梅的碩士論文《晁補之唱和詩研究》以晁詩某一方面為側重點進行論述分析。對其文的研究論文大致有:岳振國《晁補之文章芻議》(《新余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該文指出晁文特點“波瀾壯闊、雄健豪放”,為文反映現(xiàn)實,形式多種多樣,造詣精深。岳振國《晁補之記體文研究》(《攀枝花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晁補之碑傳文研究》(《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晁補之題跋文研究》(《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晁補之序文研究》(《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具體到某一文體,以實例窺探其文章特色及對后世之影響。張劍《蘇門的變相——論晁補之的散文》(《文史哲》2005年第5期)從議論文、記述文和人物傳記三種文體上分析其散文特色,總體表現(xiàn)為“旁征博引,理勝于文”、“大量穿插人物言論或對話”及“縈紆曲折的結構”三個方面,這是對晁補之散文的一個較深入研究。
總體來看,對晁補之詞作研究仍為最盛,對其詩文尤其是文的研究較少,學者可盡量從這方面開拓學術視野以對晁補之作比較全面的認識。
四、張耒研究
對同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的研究也不脫離對其生平、學術思想與文體的研究范疇??陀^而論,對其研究相對完整,多方面均有涉及,但研究的深度似乎還存在廣闊的提升空間。
周雷《張耒的家世生平與著述版本》(《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與李逸安《張耒生年家世略考》(《文藝研究》2003年第3期)對張耒生平與家世作了較詳細的考證。學界對其學術思想的探討也在逐步深入,湛芬《“文以明理”:三教合一的文藝觀——談張耒的文藝思想》(《殷都學刊》1992年第2期)、《文以明理與北宋理學——張耒文學思想再探》(《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均表明“文以明理”是張耒文藝思想的核心,后一篇可謂是對前一篇的深入拓展。綜合兩篇論文,對其哲學思想,融匯儒、佛、道三家學說及與理學的關系的研究深刻而有力度,對張耒的學術思想有整體完備的概括。韓文奇《張耒文學主張?zhí)轿ⅰ罚ā段鞅贝髮W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楊威與楊靜《“儒本位”視域下對張耒“理學”思想的觀瞻》(《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則是對張耒文藝創(chuàng)作思想的再探索。
目前來看,對張耒文體研究成就最高的仍屬詩歌領域。湛芬《張耒詩歌特點及優(yōu)劣之我見》(《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內容上分析張耒詩歌“直接批判現(xiàn)實”“議論抒情、托物言志”,語言風格上表現(xiàn)為“自然平易”,同時針對歷代對張詩批評的觀點也略抒己見,針對“斥其語言率直淺近,不假修飾”“言其內容有佛道消極因素”“責其音律疏放,多重字重韻”三方面批評,認為這值得深層次探討。其他論文如尹占華《論張耒的詩》(《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張令吾《北宋張耒古體詩用韻考》(《語言研究》2004年第2期)及莫礪鋒《張耒詩歌三問》(《學術月刊》2017年第3期)等。其中,《張耒詩歌三問》從“張耒詩的成就是以樂府為主嗎?”、“張耒詩為何有粗疏草率之病?”及“張耒詩在蘇門諸學士中地位如何?”三方面來探討學界以往對張詩的評價,也是對其詩歌研究的一種反思。
對張耒散文與賦的研究相對而言不及對張詩的研究,但仍可看出對文賦的研究呈上升趨勢。散文方面的研究如張巨才《張耒的散文》(《文史知識》1989年第4期)從思想內容來看張耒散文“實事求是,敢講真話”“不擺架子,如話家?!保粡乃囆g風格上講“平易自然又婉轉曲折”“用語簡練,氣勢磅礴”。山東師范大學宋彩鳳的碩士論文《張耒散文研究》及福建師范大學陳蔚蔚的碩士論文《張耒散文研究》對張耒散文也有所探究。對其賦的研究論文如韓文奇《論張耒的賦》(《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劉培《論張耒的辭賦創(chuàng)作》(《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兩者均指出張耒賦擅于描寫自然景物且表現(xiàn)出自然流暢的風格,達成共識。
秦觀、黃庭堅、晁補之與張耒作為“蘇門四學士”,個體與蘇軾相關研究自然也屬研究范疇。李顯根《蘇軾與秦觀相知相契探因》(《求索》2010年第11期)、周裕鍇《蘇軾黃庭堅詩歌理論之比較》(《文學評論》1983年第4期)、李厚瓊與鄧國軍《論黃庭堅對蘇軾書法美學思想的批判性繼承》(《前沿》2010年第2期)、李朝軍《論晁補之對蘇軾詞風的拓展》(《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8期)、首都師范大學張愛平的碩士論文《張耒與蘇軾交誼及其文藝思想初探》等論文或從交游或從文體創(chuàng)作、思想藝術風格方面追索個體與蘇軾的交往與交流。此外,在前述四學士個人研究論文中,也或多或少穿插著與蘇軾的比較,學于師而不囿于師,體現(xiàn)出四學士對蘇軾創(chuàng)作思想的吸收與創(chuàng)新。
五、“四學士”綜合研究
除對個體進行研究外,將“蘇門四學士”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察也是學界研究四學士方法之一。相關著作如周義敢《蘇門四學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廖承良(選注)《蘇門四學士》(岳麓書社1998年)、龍榆生《蘇門四學士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張鳴《蘇門四學士》(《文史知識》1987年第9期)對四學士的詩詞文皆有所述,對個人在不同領域的造詣高深也有所論。復旦大學金恩景的博士論文《蘇門四學士詞學研究》分為“蘇門四學士生平與詞作”“蘇門四學士詞題材取向與表現(xiàn)特征”“蘇門四學士詞論與實踐”“蘇門四學士人品與詞品”“中韓歷代蘇門四學士詞的評價”五章,對這個集體詞學研究是比較全面與深入的。金振華與沈星怡《“蘇門四學士”詩歌特征論》(《吳中學刊》(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金振華《蘇門四學士散文特征論》(《蘇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分別對四學士詩文進行相關研究,并通過比較得出詩歌領域成就與影響最大者當屬黃庭堅,散文方面則應屬晁補之的結論。
“蘇門四學士”內部作家的比較研究也屬研究范疇。房日晰《秦觀黃庭堅詞的異同與歷史地位》(《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與湖南師范大學宋純的碩士論文《秦觀、黃庭堅詞比較研究》均對秦、黃詞風及對后世影響作了相關對比;李想《淺析秦觀與張耒詩文的異同》(《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年第9期)從“師承東坡”探討二人詩風,再過渡分析“二人思想氣格的分離”的緣由,最后得出二者詩文風格不同之結論;韓文奇《張耒與黃庭堅之唱酬詩平議》(《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及《張耒與晁補之唱酬贈答詩平議》(《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以唱酬詩為基點,分別考察了張耒與黃庭堅、晁補之之間的交游,思想碰撞、情誼抒發(fā),同時在對比中呈現(xiàn)各自詩作的特色。
整體而言,對四學士團體的研究不及個人,研究也基本處于對詩詞文賦相比較的層面,團體內部的學術交流、吸收借鑒,團體對后世的影響似略有不足,此有待于研究者進一步挖掘。
六、研究走向
“蘇門四學士”個案研究已較全面,在個體成就較大的領域也已深入。那么,個案研究就無拓深的空間了嗎?非也。王兆鵬先生在《新世紀以來詞學研究的進展與瞻望》(《學術研究》2015年第6期)中談到今后詞學研究其中一個面向是“回歸文本”“應該加強詞作文本研究、詞作藝術研究”,該理念放到詩文中同樣受益。近年來對文本中意象的關注便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如朱智萍《論秦觀詞的花意象及其生命意識》(《懷化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通過對秦詞初期、中期、后期中“花”意象的研究,得出“貫穿秦詞始終的花意象中蘊涵著詞人強烈的生命意識”的結論。暨南大學楊金玲的碩士論文《黃庭堅詩歌中的牛意象研究》則將牛意象大致分為“重農愛民”、“田園隱逸”、“佛禪修心”及“書齋雅化”四種思想體現(xiàn)。岳振國《晁補之山水田園詩論析》(《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對晁詩中“梅花”“竹”“菊花”“梨花”等意象也有所論述、分析。西北師范大學韓文奇的博士論文《張耒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中以“籠鷹”“寒鴉”“龜”等物為意象融于詩中,抒發(fā)其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由此,“回歸文本”確為研究個體的一個新方法。其次,可試圖對個體做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朱惠國在《近五年秦觀研究的進展與期待》(《中國韻文學刊》2016年第3期)中明確提出今后對秦觀的研究必須重視“對秦觀作全面的、綜合性的研究”;沈耀峰《晁補之研究綜述》(《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中也指出“研究論述多是只言片語,缺乏系統(tǒng)性”。從對四學士個案研究發(fā)展情況來看,此方面確實較薄弱,這主要是研究領域不平衡所致,對秦觀詩文尤其是文方面重視度不高,對黃庭堅的詞,晁補之的詩文,張耒的散文與賦關注度不高,這需要引起重視,僅此,作系統(tǒng)研究才不會顧此失彼。再者,要敢于質疑前人對四學士創(chuàng)作方面的評價,如前文所提“秦觀詩是否為女郎詩”,學者對此各抒己見。若將對四人某一階段的評價作為整體思想創(chuàng)作的評價,確有失偏頗,質疑、爭辯是對四學士乃至前人研究的一大進步。最后,正如錢志熙在《黃庭堅哲學思想體系論述》(《文學遺產》2017年第4期)中所說黃庭堅“整個哲學思想體系與詩學體系、美學體系及藝術實踐之間的對應關系,則是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的大課題”,這不僅適用于黃庭堅,對其他三位同門也同樣適用,值得深層研究。
對“蘇門四學士”整體研究度似乎不夠,前文已提到團體內部、團體對后世影響可有所掘進,四人都學于蘇軾但各自成就領域有差異,這必與四人對東坡思想的接受與開拓有關。此外,“蘇門四學士”還可與“蘇門六君子”“江西詩派”等進行比較研究,創(chuàng)作思想、理論體系、風格特色等都有關聯(lián),從而形成鏈接式反應。四學士與六君子對東坡詩詞文思想、創(chuàng)作的吸收與發(fā)展,兩者創(chuàng)作理念的異同值得關注與延展。四學士中黃庭堅對“江西詩派”的影響無需贅述,也存在相關論文,如束景南《黃庭堅的“心法”——江西詩派“活法”美學思想溯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張思齊《求新求變與道教傳統(tǒng)——以黃庭堅為例對江西詩派詩趣追求的個案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但這只涉及一些方面,還應具體落實到文本、藝術創(chuàng)作、開拓變新之中;黃庭堅除作為“三宗”之一,其對清代“同光體”也有深遠影響,這便是研究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劉勇剛.論秦觀的思想路徑與濟世情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1.
[2] 劉尊明.試論秦觀的個性特征及其演變過程[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1.
[3] 慶振軒.凄涼其詞 高尚其志——秦觀后期詞探論[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6.
[4] 張思齊.在比較的視域中看秦觀的女郎詩[J].大連大學學報,2007,01.
[5] 錢志熙.黃庭堅哲學思想體系述論[J].文學遺產,2017, 04.
[6] 費秉勛.黃庭堅詩藝發(fā)微[J].文學遺產,1987,03.
[7] 王早娟.淺析山谷詞的語言藝術[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03.
[8] 劉煥陽.晁補之生平敘論[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03.
[9] 張美麗.論晁補之詞之“以詩為詞”[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10] 朱惠國.近五年秦觀研究的進展與期待[J].中國韻文學刊,2016,3.
通訊作者:畢桂苓,女,重慶人,四川外國語大學中文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