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是一個讀書之人,但屢考不中,回到家鄉(xiāng)蒲家莊除了教書之外,就是將滿腔的憂憤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上,從不與官場之人來往。
一天,他忽然接到宰相的一張請?zhí)厦鎸懼罢埑园媵敗?,意思是請吃魚。蒲松齡對此類請?zhí)類和唇^,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當官的還只顧吃喝玩樂。于是,就對送請?zhí)氖拐哒f:“我身體不舒服,恐怕不能前往,請回復宰相,希望能夠諒解我?!逼阉升g的妻子在一旁聽到丈夫不去赴宴,覺得有些不妥,便對蒲松齡說:“這樣做不怎么合適,人家一來是宰相,當了官并沒有忘記舊友;二來您和宰相曾經(jīng)同窗共讀,不論是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應該去。”聽妻子這么一說后,蒲松齡沉思了好一會兒,最后還是決定去赴宴。
蒲松齡來到宰相家里,席宴開始,只見兩位使女抬著一盆魚湯送上桌來。宰相對蒲松齡說:“請多包涵,小弟為官以來,一向清廉,不涉煙塵。這次,并不是什么席宴,只不過是想請尊兄嘗試一下如何渾水摸魚罷了,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逼阉升g聽他這么一說,非常不高興,他覺得人生本就該出淤泥而不染。于是,便想了一個辦法,打算來日回敬宰相。
過了幾天,蒲松齡果然采用同樣的方式,宴請宰相。宰相接到“請吃半魯”的請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不由產(chǎn)生了一種憐憫之情:想當年,同窗共讀,老兄的學識遠遠超過我好幾倍,只是因為性情過于剛直,對世態(tài)炎涼懷有不滿之情,再加上沒有錢去打點各級考官,竟然淪落到了這樣的地步。宰相想取一些銀兩來救助,但蒲松齡堅決不收。只和宰相敘舊,卻不提設(shè)宴一事。慢慢地,宰相感覺腹中饑餓,不時地到屋外張望太陽,可直到太陽偏西,還沒有入席的動靜。宰相餓得實在是憋不住了,便問蒲松齡:“尊兄什么時候開始設(shè)宴呢?”蒲松齡隨口答道:“一日三餐已經(jīng)過去了,您又吃足了‘半魯,為什么還要設(shè)宴呢?”宰相這才恍然大悟,“魯”的下面,明明是一個“日”字,我叫他吃了上頭,他卻叫我吃下頭,這個含義可有很大的區(qū)別呀,這個下頭吃進去,不是滿肚的太陽嗎?這不是在勸我當個懷抱太陽的明官嗎?宰相雖然挨了一天的餓,卻深深地領(lǐng)悟了做官的道理。
【品古論今】
蒲松齡為了表達自己的人生立場和主張,并沒向宰相直陳,而是采用請客的方式,十分巧妙地向其暗寓出來,可見蒲松齡的機智。機智是一種能出色地處理事件的能力,是一種大智慧,恰到好處的機智會收到理想的效果。一個人要做到掌握分寸、方法得當,適時、適情、適度,于巧中見奇、于奇中生效,從而才能獲取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