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晨 孫盼盼 紀(jì)潔
【摘要】晉中地區(qū)的面食是中國面食的代表,獨具特色。文章致力于晉中地區(qū)(晉中市、太原市、呂梁市和陽泉市)的特色面食研究,并采取適當(dāng)?shù)姆g策略,如直譯法、意譯法、直譯加注和意譯加注和音譯加注等,將其方言名稱或描述與英文翻譯相結(jié)合,旨在將晉中地區(qū)的特色面食及其背后的面食文化傳承和推廣出去。
【關(guān)鍵詞】晉中特色面食;面食翻譯;文化推廣
一、引言
2006年,山西被授予“中國面食之鄉(xiāng)”的稱號,同年,山西面食被列入省級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足以證明山西面食的重要性。因此,傳承和推廣傳統(tǒng)面食及其制作工藝是我們的使命和義務(wù)。本文致力于山西中部地區(qū)的特色面食研究,簡單介紹了各類面食的制作工藝,并采取適當(dāng)?shù)姆g策略將其方言名稱或描述與英文翻譯相結(jié)合,旨在將晉中地區(qū)的特色面食及其背后的面食文化推廣出去。
二、文獻(xiàn)綜述
隨著山西面食被列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guān)注山西面食及其面食文化的研究(姚勤智,2017;邢娜,2013;安彩虹,2013;等),并開始關(guān)注將山西面食推廣至世界各地(孫躍進(jìn),2016)。因此,面食的翻譯研究至關(guān)重要。孫俊?。?015)從詞語翻譯和口頭語翻譯兩方面對山西特色面食和地方特色小吃進(jìn)行了研究;賈霞(2014)和白凌(2014)都從功能主義目的論的翻譯視角對山西面食進(jìn)行了研究?,F(xiàn)有的對于山西面食翻譯的研究大都著眼于整個山西范圍內(nèi)的面食翻譯,而對山西各地區(qū)特色面食翻譯的專門研究極少(楊柳青,2016)。楊柳青運(yùn)用深度翻譯理論,對晉中地區(qū)的個別面食及其面食文化進(jìn)行了翻譯,對于晉中地區(qū)其他地方的特色面食研究并不全面。
晉中地區(qū)的面食在全國的特色面食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因此筆者對晉中地區(qū)的特色面食展開了詳細(xì)的研究,簡單介紹了其制作工藝及文化背景,重點將其面食名稱與翻譯策略結(jié)合起來,規(guī)范地翻譯晉中面食,旨在將晉中面食推廣出去。
三、翻譯策略
本研究使用的翻譯策略有直譯法、意譯法和注釋法(直譯加注、意譯加注及音譯加注)。
(一)直譯法
直譯,顧名思義就是直接翻譯,要求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準(zhǔn)確地傳達(dá)原文的意義。
例如:山西拉面——Shanxi Pulled Noodles.
(二)意譯法
意譯指的是原文中的內(nèi)容和形式不適合直接翻譯,適合用恰當(dāng)?shù)哪康恼Z將其內(nèi)容翻譯出來而不拘泥于形式的翻譯方法。
例如:油條——Deep Fried Dough Sticks.
(三)注釋法
在翻譯過程中,有時會出現(xiàn)翻譯之后仍有外國人看不懂的情況,這時候就要采取注釋法,常見的有直譯加注、意譯加注和音譯加注三種方法。
直譯加注:富貴餅 Prosperity Pancake(Pan—fried Cake Stuffed with Soybean).
意譯加注:四川擔(dān)擔(dān)面 Sichuan Style Noodles—the noodles be famous for its hot and spicy favor.
音譯加注:狗不理包子 Goubuli Baozi—Goubuli Steamed Stuffed Buns.
四、晉中地區(qū)特色面食翻譯
晉中地區(qū)的面食講究粗糧細(xì)作,細(xì)糧精作。其主要原料有小麥面、玉米面、高粱面、莜面和蕎麥面等。面食制作工具多種多樣,有搟面杖、河漏床、剪刀和石子等。面食技法也各式各樣,包括剔、抿、壓和揪等。晉中地區(qū)的面食制作原料、制作工具和制作技法多種多樣,面食樣式也多種多樣。本文對晉中地區(qū)的面食進(jìn)行研究,簡單介紹面食的制作工藝,將面食與翻譯策略結(jié)合起來,旨在推廣晉中地區(qū)的特色面食。
(一)晉中市特色面食的翻譯
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看晉中。晉中的面食多種多樣,筆者通過調(diào)查研究,將晉中的特色面食整理如下,并結(jié)合適當(dāng)?shù)姆g策略將面食翻譯成英文。
1.一根面。一根面又稱長壽面,寓意很多。新婚時新郎新娘吃代表長長久久、百年好合;出遠(yuǎn)門吃代表一路平安;正月里吃表示全年一順百順。一根面,顧名思義就是從頭到尾只有一根,因此,翻譯時直接采取直譯加注法:Noodles like a Thread—a kind of noodles with great wishes,既把面的特點翻譯了出來,又加以注釋補(bǔ)充其背后文化。
2.包皮面。包皮面是晉中人苦難時期為解決白面等細(xì)糧少的問題,然后想辦法將白面與其他粗糧面混合在一起做出來的。在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祁縣一帶常吃“紅面包皮”,即用高粱面和白面做的;陽泉市、盂縣、平定縣一帶常吃“玉米面包皮”。如今,晉中人還經(jīng)常吃包皮面,以此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翻譯時采取直譯加注法,即Baopi Noodles(Noodles made of Wheat Flour and Sorghum Flour or Wheat Flour and Corn Flour),既準(zhǔn)確翻譯出面的名稱,又介紹了其做法。
3.剔尖(昔陽)。剔尖,又稱撥魚、剔撥股,是山西晉中一帶的特色面食,中間圓,兩頭尖,用筷子在鐵板上將面剔入鍋內(nèi),翻譯時根據(jù)其刀法和主料直接譯為Chopsticks-picked Noodles.
4.抿圪斗。抿圪斗起源于晉中市昔陽縣,是一道以白面、豆面或玉米面等制作的面食,翻譯時采用意譯法將其譯成Tadpole-shaped Noodles,生動形象。
5.揪片。揪片盛行于晉中、運(yùn)城一帶,將面搟成片,用刀切成五六寸寬的面片,然后用手揪成一小片一小片,面片口感爽滑,有勁道。翻譯時我們可以根據(jù)“揪”的動作,采用直譯法將其翻譯成Shredded Noodles.
(二)太原市的特色面食翻譯
1.剪刀面。剪刀面是太原等地的特色小吃,因其制作工具剪刀而得名,翻譯時采取直譯法:Noodles Cut with Scissors.
2.刀撥面。刀撥面是太原一絕,于2009年由太原市一公司申報,同年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級非遺名錄。撥面用的刀長約60厘米,兩端都有柄,刀刃是平的,成直線,撥出的面整齊且粗細(xì)一致,斷面成小三棱形,每根長半米有余。在翻譯時采取直譯法:Knife-pocked Noodles.
3.蘸片子。蘸片子是太原市清徐縣的特產(chǎn),是一種以各種蔬菜蘸面煮食的面食,面菜均勻,光滑爽口。翻譯時選擇音譯加注的方法:Zhan Pianzi(Its a kind of food made of wheat flour or sorghum flour with vegetables, and people like to eat it with dipping tomato paste, mashed garlic or chili sauce).
4.不爛子。不爛子也是太原的一個特色小吃,將豆角、土豆、白蘿卜等切成小塊,搬入面粉中,蒸熟可食用,也可以炒著吃。翻譯時同樣采用音譯加注法:Bulanzi(Stir-fried Sliced Potatoes Coated with Flour).
(三)呂梁市的特色面食翻譯
1.莜面栲栳栳。莜面栲栳栳是呂梁地區(qū)的一大特色面食,由莜面制成,形似蜂窩,翻譯時采用意譯法:Bee-hive Shaped Oat rolls.
2.碗脫。碗脫,又叫碗團(tuán),是山西省柳林縣的特色小吃,為冷食,切條,配以蒜泥、辣椒等可食用。翻譯時采用音譯加注法:Wantuo(a kind of food made of buckwheat flour).
(四)陽泉市的特色面食翻譯
1.平定飄抿曲。飄抿曲,也叫小河撈,是陽泉市平定的特色面食,由綠豆摻少量精白面粉和面,經(jīng)特制抿曲床壓制而成,煮熟后撈入各種調(diào)料配制成的湯汁中即可飄起。翻譯時采用音譯加注:Piao Minqu(a kind of noodles made of mung bean and wheat flour, and pressed by special presser).
2.糊嘟。糊嘟是陽泉特有的面食,由白面或玉米面加土豆、豆角制成。陽泉人喜歡在陰雨天或雪天吃糊嘟,炒一鍋土豆辣椒,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蘸著辣椒吃土豆,其樂融融。因涉及方言,翻譯時采用音譯加注:Hudu(a kind of food made of wheat flour or corn flour with potatoes and green beans).
3.撒。撒也是陽泉特有的面食,由白面和小米制成,有時可加入大米使之松軟可口,陽泉人一般會加入紅薯、南瓜等到撒中,香甜可口,之后炒一鍋酸菜或土豆絲一起吃。因涉及方言,翻譯時采用音譯加注:Sa(a kind of food made of wheat flour and millet and rice and sweet potatoes and pumpkins, and so on).
五、小結(jié)
本研究對晉中市、太原市、陽泉市和呂梁市四個地區(qū)的特色面食進(jìn)行了研究,并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將其翻譯成英文,具體介紹了四個地區(qū)特色面食的制作工藝以及面食寓意文化等,旨在將晉中地區(qū)特色面食的制作工藝及其背后的面食文化傳承下來,發(fā)揚(yáng)出去。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第一,限于篇幅,對每類面食的歷史發(fā)展、制作工藝、文化寓意沒有進(jìn)行深入的介紹;第二,沒有再深入了解晉中地區(qū)更多地方的特色面食及其背后的文化。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深入研究每類特色面食及其背后的文化,將晉中地區(qū)的面食發(fā)揚(yáng)出去。
【參考文獻(xiàn)】
[1]姚智勤.山西民間三餐面食文化——山西面食文化研究系列之三[J].忻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7(03):115-120.
[2]邢娜.淺談山西面食文化的地域特征[J].太原大學(xué)學(xué)報,2013(04):89-91.
[3]安彩虹.山西面食名稱與文化[D].西安: 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2013.
[4]孫躍進(jìn).讓山西面食走向世界[J].大眾標(biāo)準(zhǔn)化,2016(07):20-22.
[5]孫俊俊.山西特色飲食的漢英翻譯策略研究[D].太原: 山西大學(xué),2015.
[6]賈霞.在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指導(dǎo)下的山西面食翻譯[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xué)院學(xué)報,2014(02):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