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
摘要:課堂管理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協(xié)調(diào)課堂內(nèi)各種人際關(guān)系,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環(huán)境達到最優(yōu)化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使學生明確教學目標,使課堂活動朝著預定的目標前進。因此,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造積極的課堂人際關(guān)系,即打造潤澤的課堂。
關(guān)鍵詞:角色轉(zhuǎn)換;綠色批評;欣賞和贊美;互相傾聽;潤澤的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4-0031-01
日本教育理論家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提倡“潤澤的教室”。他說,在“潤澤的教室”里,教師和學生都不受“主體性”神話的束縛,大家安心地、輕松自如地構(gòu)筑著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構(gòu)筑著一種基本的信賴關(guān)系。“潤澤”這個詞表示了那種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感覺。“潤澤的教室”給人的感覺是教室里的每個人的呼吸和其節(jié)律都是那么柔和。只要教師協(xié)調(diào)好課堂內(nèi)各種人際關(guān)系,師生間,生生間實現(xiàn)良好的溝通,這種令人向往的潤澤的課堂(教室)就會來到我們身邊。
1.角色轉(zhuǎn)換和綠色批評
年齡決定了小學生的語言和行為具有很強的隨意性,這也導致了他們犯錯誤的幾率增加,隨之而來的是批評指責的次數(shù)增加。
作為教師的我們,面對的是成長中的孩子,發(fā)展中的個體。學生們每時每刻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對待孩子的不良之舉,甚至是錯誤行為,受到批評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們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心浮氣燥,更不能酸風醋雨般挖苦、狂風暴雨般斥責。相反,我覺得:我們要在批評時講求點藝術(shù),真正做到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真正讓孩子接受教育,享受批評!
2.真誠的欣賞和贊美
人性中最深切的秉性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我們每個人都是優(yōu)點和缺點的集合體,聽到真誠的贊美都會心情愉悅,都會產(chǎn)生“我要繼續(xù)這樣做”的念頭。
賞識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種教育方法之一,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是賞識教育的理論基礎(chǔ),其理論價值遠遠沒有得到老師們的普遍重視。我想從這個期望效應中我們可以獲得一點啟示,那就是老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與期望,還應該把這種效應用于學生身上。老師要告訴學生,他們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人。讓學生對自己增強自信心,對自己的人生前途更充滿希望。在教學實際中,用對待聰明學生的態(tài)度方法對待你所有的學生,多給他們一些積極的期待,你的學生將會越來越聰明的。
2.1 贊美的具體化。
空泛化的贊美,虛幻,生硬,使人懷疑動機,而具體化的贊美,則顯示真誠,會起到激勵的作用。
從教多年,各個年級段我都教過,每個年級段,每節(jié)課我都設(shè)一個“課前一分鐘”的環(huán)節(jié),請一位同學站到講臺上說一段話,或者背誦一段文章,以此來鍛煉孩子們敢于當眾講話的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剛開始的時候,上面的孩子講完了,下面的同學鼓鼓掌我就開始講課,同學們積極性并不高,每節(jié)課我都要按名單點才會有人上臺。后來我實行“打分制”,即一人在臺上講,下面另一個不包括演講者的學習組的同學為其打分,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然后取平均值,當場記在墻上“紅花榜”中該生的名字后面。這樣孩子們的積極性有了明顯提高?,F(xiàn)在我們的“課前一分鐘”又改進了。一生在臺上講完后,臺下的同學要給他(她)點評,我們規(guī)定“只許贊揚。如果必須批評,也要先表揚,然后以建議的形式指出”。孩子們的贊揚非常具體,被贊揚者心花怒放,會更加認真準備自己下一次要展示的內(nèi)容;贊揚者心中也有了努力的方向。
2.2 從否定到肯定的評價。
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贊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阿倫森效應”。
每節(jié)課我們都會對學生的各種表現(xiàn)做出評價,“阿倫森效應”告訴我們給予學生從否定到肯定的評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天回答問題聲音很洪亮!”和“你今天回答問題聲音比昨天洪亮!”后者的評價效果要優(yōu)于前者。這樣孩子會更樂于和老師、同學溝通,優(yōu)化課堂氣氛。
3.互相傾聽
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于開展教學活動。
在我們平常課堂中,學生發(fā)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后爭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里裝著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fā)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jié)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guān)注。而作為教師更應學會傾聽,我們不僅要關(guān)注每一位學生,還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的思維動向把問題引向豐富、深入。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當追求的不是“發(fā)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
“潤澤的課堂”充盈著人情,師生間、生生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教師能走下“神壇”,彎下腰與孩子對話,傾聽孩子的聲音,當學生出現(xiàn)差錯時,一些恰到好處而又充滿愛心的話語會一一化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尷尬,小心翼翼地保護了學生的心靈。一旦學生有所悟,有所獲時,就不失時機地加以肯定和表揚。在“潤澤的課堂”上,孩子們時時為自己學習的點滴進步而高興,他們處處能得到老師同學的欣賞和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