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力 萬春曉
愛追劇或者對網(wǎng)文有接觸的同學,一定對“架空歷史”很熟悉,作者天馬行空創(chuàng)造出一個任他幻想的國度,安排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這叫創(chuàng)作。而你,遇到一個多層含義的作文題,老師要求就事論事、展現(xiàn)你的思辨力,你卻只會抓住一個點,完全脫離材料去寫議論文,親,你“架空材料”,這叫創(chuàng)作失敗,讓老師怎么給你高分呢?
這里,多層含義的作文就是“綜合材料內容”,命題者要求考生作文時必須顧及對命題材料所涵蓋的每層含義的分解剖析,不得顧此失彼、掛一漏萬。作文中的所謂思辨,簡單地說,就是思考辨析,可是,在同學們寫作文的實踐中,這種忽視“綜合材料內容”寫作要求的“架空”現(xiàn)象卻比比皆是,成了不少考生寫好思辨類材料作文的一道瓶頸。
今天,老師手把手教大家兩個絕招搞定這個難題,就是“分析解剖+提綱定位”。
所謂“分析解剖”,就是通過對命題材料的閱讀理解,解剖分析,找出材料的中心觀點和各層意思,為作文“緊扣材料”就事論事,由事及理提供分解的分論支撐。所謂“提綱定位”:就是擬定寫作提綱,構思寫作框架,使文字始終運行在“規(guī)范”的軌道上。
【原創(chuàng)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西中高三原創(chuàng)題目2018.9.1)
有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老船長,當他的貨輪卸貨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時,突然遭遇了可怕的風暴。水手們驚慌失措,老船長果斷地命令水手們立刻打開貨艙,往里面灌水?!按L是不是瘋了,往船艙里灌水只會增加船的壓力,使船下沉,這不是自尋死路嗎?”一個年輕的水手嘟囔??粗L嚴厲的臉色,水手們還是照做了。隨著貨艙里的水位越升越高,隨著船一寸一寸地下沉,依舊猛烈的狂風巨浪對船的威脅卻一點一點地減少,貨輪漸漸平穩(wěn)了。
船長望著松了一口氣的水手們說:“百萬噸的巨輪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輕的小船。船在負重的時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時,則是最危險的。”這就是“壓力效應”。那些得過且過,沒有一點壓力的人,就像風暴中沒有載貨的船,往往一場人生的狂風巨浪便會把他們打翻。
以上故事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根據(jù)要求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選好角度,準確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②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多方面說理。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提示】
這道作文題目同2018年全國高考卷Ⅱ“給飛機補彈痕” 作文題類似,同屬于思辨型作文。立意角度:1.從整體角度立意:①負重前行,方達彼岸;②失去根基,易于“翻船”。2.抓關鍵句:以“壓力效應”來立意:談談“壓力效應”。這道作文題在立意上分歧不大,但在具體行文中卻暴露出了考生作文的以下突出問題:即,把思辨類材料作文當成“純話題作文”來寫??忌魑臎]有很好體現(xiàn)“不脫離材料內容范圍”的寫作要求,而是從命題材料中提煉出一個中心詞來隨意發(fā)揮:題外聯(lián)系大于內部分析,容易導致“跑野馬”。
【突圍方法一·分解剖析】
命題材料分解:文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卸貨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時,突然遭遇了可怕的風暴;②老船長果斷地命令水手們立刻打開貨艙,往里面灌水;③年輕的水手對老船長的做法大惑不解,但迫于船長的嚴厲還是給空船注水加壓;④事實證明老船長的做法以及他總結出來的“壓力效應”是對的。第二部分:由船及人,那些得過且過,沒有一點壓力的人,就像風暴中沒有載貨的船,往往一場人生的狂風巨浪便會把他們打翻。
解決了對命題材料閱讀理解的問題,這就為后面行文提供了分解剖析的支撐點??忌筛鶕?jù)“起、承、轉、合”的文章及結構方法來謀篇布局了。其中“轉”是寫作的重點:轉①、轉②是對水手和老船長觀點的正反論述,轉③是進一步強化文章的中心觀點,轉④是引申拓展,直面現(xiàn)實。這種寫法就叫“緊扣材料”“就事論事,由事及理”,其最大好處就是能很好地解決把“思辨類材料作文”當作“提取觀點”、然后“脫離材料”來寫的“話題作文”的問題。
【考生例文】
乘風破浪,滿船前行
□深圳西中高三 (17)班 刁博楠
一艘空載而行的貨船在茫茫大海中前進,看似容易的航行卻遇上狂風巨浪,如此危急時刻,老船長下令將貨艙裝滿水。
自然,老船長這樣做有他的道理,船必須有一定的重量才是最安全的,進一步說,就是要 “滿”船前行,方能乘風破浪,到達勝利的彼岸——這就是“壓力效應”。而對此,水手則認為:遇到狂風巨浪時,船負重前行就會沉沒海底。水手拒絕“加壓”,從實質上說,還是缺乏“壓力效應”意識,殊不知,百萬噸的巨輪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輕的小船。
事實上,各階層的人都有著不同的壓力。拿在教室里面的我們做例子,作為學生的我們,背負著高考的壓力,還有父母、老師、社會的期望。壓力固然大,可不正是這些所謂的負擔才促使著我們每一天都在進步著嗎?
說到“壓力效應”,我不禁想到了一個故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經(jīng)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抗壓實驗:實驗人員用很多鐵圈將一個小南瓜整個箍住,以觀察當南瓜逐漸長大時,對這個鐵圈產(chǎn)生的壓力有多大。第一個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壓力;第二個月,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壓力,最后,整個南瓜承受了超過5000磅的壓力。最驚奇的是,當科學家打開南瓜,發(fā)現(xiàn)它的中間充滿層層堅韌牢固的纖維;為了吸收充足的養(yǎng)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生長的鐵圈,它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直到控制了整個花園的土壤與資源!
由南瓜的抗壓實驗想到人生:壓力產(chǎn)生動力,動力提升能力!無論是學生也好,上班族抑或是其他人也好,都要帶著這份負擔,咬牙前行,克服重重困難,學會遇事不退縮,牢記“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教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理想境界方會在我們的身上應驗。
那些得過且過的人總是安于現(xiàn)狀,不愿為自己的生活做出努力,他們追求所謂的“佛系”,認為一切事情的發(fā)展,順其自然就好,缺乏工匠精神。這樣的人生必然沒有什么驚喜可言,而農(nóng)村女孩王心怡就不一樣,她敢于向命運挑戰(zhàn),即使背負著沉重的家庭負擔(母親和外公長年生病,一家人只能靠父親打工維持生活,北大通知書寄到家時,她卻只身在外地打工)和學習壓力,仍能憑借著自己強大的意志力,不斷地突破自我,最終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盡管她出身寒門,但人窮志不窮,在她承受著如此壓力時,她從不畏懼,把壓力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激發(fā)出自己拼搏的力量,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現(xiàn)實是“現(xiàn)實”的,不給沒有準備的人留余地。倘若不給自己加壓,就很容易被生活拋棄;那些得過且過,沒有一點壓力的人,就像風暴中沒有載貨的船,往往一場人生的狂風巨浪便會把他們打翻。
船和人都一樣,只有滿載前行,穩(wěn)住根基,才能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即便路途再遙遠,再艱辛,就算我們披荊斬棘,滿身傷痕,也要乘風破浪,滿船前行。
須知“壓力效應”:能量是“壓迫”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點評
本文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將對“命題材料的閱讀理解分析”和“圍繞材料寫作”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了,這是一種典型的就事論事、由事及理的“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的寫法?!澳瞎峡箟骸钡睦佑玫悯r活,它形象地說明:人是可以給一定壓力的。全文行文流暢、層層推進,邏輯性較強,絲毫沒有板滯晦澀之感。
【突圍方法二·提綱定位】
【提綱示例】
全文思路:船—人—船與人同理。
(一)開頭:①設問:……②概述材料+亮題;
(二)多角度分析:1.橫向分析“壓力效應”:①分解材料蘊含的各層含義。②從水手的角度來看問題:空船不能加壓。③從船長的角度來看問題:空船必須加壓。④重申“我”的觀點:壓力效應。2.縱向分析:聯(lián)系現(xiàn)實(①對比;②類比)。3.找措施:提出解決辦法。
(三)呼應開頭:船負重前行,根基穩(wěn)重,才不會被風浪打翻,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考生例文】
人生需要“加壓”
□深圳西中高三(1)班 葉芷嫣
面對可怕的風暴,是選擇空船而行,還是“加壓”,負重前行?
水手們認為應該丟掉包袱,減輕壓力,空船而行,而老船長卻命令水手們給船施加壓力,負重前行。事實證明老船長是正確的。
從表面上看,往船艙里面灌水只會增加船的壓力,使船下沉。但實際上,面對可怕的風暴,給船施加壓力,使它能負重前行,才能抵擋得住狂風暴雨,才能經(jīng)得起大風大浪。老船長長年漂泊在海上,見多識廣,經(jīng)驗豐富。面對海上的突發(fā)情況,沉著冷靜,處變不驚。他認為加壓的大船不會被風浪打翻,被風浪打翻的往往是沒有加壓的小船。而認為要減輕壓力,空船而行的水手們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缺乏分析事物的應變能力。
船在負重的時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時,則是最危險的。多么經(jīng)典的“壓力效應”總結!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們又何嘗不像那艘船?面對人生巨浪,同樣需要加壓,負重前行。
何為“負重”?負重就是做任何事都抱著堅持到底的態(tài)度,就是給自己加壓,不留退路,絕不得過且過。沒有負重的生命是輕浮的,就像泡沫,雖然在陽光下看起來光鮮艷麗,但一觸即破,脆弱不堪。而負重的人生卻有其深度,有其厚度。那是一種縱處巖層也無法抑制它破土的力量。
為何要“負重”?正如船長所說的那樣,船在負重的時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時,則是最危險的。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當我們身處深山大澤時,我們往往能堅守自己擺脫困境的信念,我們背負壓力,同時也彰顯了承擔壓力不斷向前的勇氣和動力。而當我們安逸享樂時,我們的靈魂卻容易麻痹,我們無法拒絕誘惑,最終在歡愉的泥潭中沉淪。而“負重”則成了一面警鐘,告誡我們要時刻準備著,不能有絲毫松懈。
那又該如何讓自己“負重”呢?
在我看來,不外乎四個法則——加減乘除。壓力要加,安逸要減,機會要乘,懶惰要除。所謂“加”就是加壓,施加壓力并不是一味地給自己制定遙不可及的目標和計劃,然后宵衣旰食,夜以繼日地拼搏奮斗,而是在原本基礎上,每天多做一點,每個問題多想一點。所謂“減”是減逸,當然安逸要減也不等同于放棄休息,而是告訴自己我該走出“舒適圈”去尋找自己真正的人生之景,就如待在籠中的鳥兒,不愁吃不愁喝,沒有任何生存壓力,但它卻失去了飛翔的自由。機會要乘,是指遇事要敢于嘗試,不能因為加壓會使船沉就任憑風吹雨打,使船搖擺不定,而老船長的大膽嘗試,使危船出現(xiàn)轉機。懶惰要除,是指徹底舍棄自己的惰性,不停留在空船時安逸的虛幻之中,隨時做好準備,去迎接更艱苦更光明的未來。
給自己負重,讓自己勝而不驕,敗而不餒。逆境時有底氣逆流而上,順境時有能力守住自我,由此就可從給自己負重沉淀出生命的厚重。
人生需要“負重”,而“負重”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點評
作為考場作文,本文寫作做到了“規(guī)范”:開篇緊扣材料設問,接著正反分析(分解剖析),繼而圍繞觀點拓展升華。全文層層遞進,抽絲剝繭,逐層深入,尤其是文章最后提出的解決措施使人眼前一亮:如何給自己“負重”呢?加減乘除,一言蔽之,簡明得當,可謂別具一格。
綜上所述:分解剖析+提綱定位,不失為寫好思辨類尤其是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