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中(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zhèn)333403)
清代外銷畫主要是應來華洋人的需要而繪制的藝術商品畫。從現(xiàn)存的外銷畫實物來看,18世紀早期,廣州口岸的外銷畫主要為紙本繪畫和彩色木版畫。紙本繪畫被西方人稱作“懸掛紙畫”(Painted Paper-Hangings),形式與中國傳統(tǒng)立軸不同,既不經(jīng)裝裱,也不加邊框、軸頭。這種低廉的產品只要卷起來就可裝箱出口。這些紙畫的內容多是表現(xiàn)中國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以及日常生活。彩色木版畫由木版印刻,有的套色,有的在黑白版上填色。這一時期的歐洲曾掀起了狂熱的對“中國趣味”的喜愛,《十竹齋箋譜》《芥子園畫傳》等大量木版書籍插圖也由傳教士帶往歐洲。從內容看,這些外銷畫多為表現(xiàn)中國的風土人情、日常生活,特別是富裕家庭快樂閑適的生活。另外,表現(xiàn)農民和城市手工業(yè)者的生產活動的作品也比較常見,如耕織、采茶、養(yǎng)蠶以及瓷器生產。現(xiàn)在歐美各地稍具規(guī)模的博物館,無不藏有一兩套甚至多本這種中國外銷畫,證明了這類繪畫銷售數(shù)量之大和18、19世紀西方人的收藏興趣及時尚。
歐洲傳世中國外銷制瓷畫數(shù)量多不勝數(shù),茲將已發(fā)表的制瓷圖舉例如下:
1.英國倫敦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本(編號E.36至58-1910)[1]
2.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本[2]
3.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編號Oe105)[3]
4.瑞典倫特大學圖書館藏本 (編號BH No.174)[4]
5.法國恩寧美術館藏本(該館1876年藏品目號為1471)[5]
圖1 《外銷制瓷圖》局部
6.荷蘭鹿瓦登公主坊博物館藏本(館藏編號5485-5512)[6]
7.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本(編號 55.139)[7]
8.美國麻省沙林皮博迪艾塞斯博物館藏本[8]
以上諸多外銷制瓷圖外銷畫,畫家、作坊不詳,無一署款,亦不具年款,加之作品本身是一種大量復制的外銷商品,其母本或粉本經(jīng)過多次輾轉臨摹,作者、作坊、水平參差不齊,考察其作者及具體的風格演變已經(jīng)不可能,但既然是為了迎合西洋口味,就有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中國繪畫,表現(xiàn)在由中國畫師繪制而專供輸出國外市場,通常是銷往歐洲,后也及于美國;在繪制時不同程度地采用西洋繪畫的技法,包括透視法、色彩暈染、形式和材料。
外銷畫的題材十分廣泛。據(jù)記載,美籍荷蘭商人范罷覽是荷蘭東印度公司1790—1795年駐廣州的大班,1794年,兼任荷蘭使節(jié)團副團長,前往北京覲見乾隆皇帝。他于1795年離華返回荷蘭時,帶去了1800多幅畫。題材包括風景園林、花鳥魚蟲、士農工商、販夫走卒、山川湖海、風土人情等等,特別是對暢銷歐洲的瓷器、絲綢、茶葉三大出口商品的制作過程,歐洲人看了很神秘,自然成了外銷畫的熱門題材。
這批外銷畫究竟數(shù)量有多大?從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亞洲部主任劉明倩的文章可知,他們那里藏有幾百幅。倫敦大英圖書館東方部主任吳芳思女士說,他們那里收藏有上千幅,據(jù)她估計,大英博物館、英國自然博物館、曼徹斯特博物館收藏數(shù)量亦相當可觀。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宋家鈺從歐美主要收藏機構所見所知了解到數(shù)量肯定在萬幅以上,有人甚至估計在兩萬幅以上。我們即使按照宋先生的保守估計萬幅以上,這在中外繪畫史上也是相當可觀的了。[9]
圖2 《外銷制瓷圖》局部
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有一幅與燒造瓷器有關的廣州外銷畫 (1770—1790)年間作的紙本水彩畫制瓷過程:采取瓷石—利用水力擊碎瓷石—采取瓷土—制泥—制釉—造花盆—造花瓶—修坯挖足—釉下青花—上釉—晾坯—入窯—添柴—出窯—釉上五彩—入低溫窯—裝桶—陸路運輸—水路運輸—瓷器抵達廣州貨倉—廣州瓷器店—民間使用。
通觀其畫,最顯著的區(qū)別在于:
1.中西合璧的繪畫技法。
《制瓷》圖一套制作精細,對瓷器的制作流程,包括細節(jié)都畫得十分周密。從采瓷石、利用水輪擊碎瓷石、采瓷土、制泥、制釉、入窯、添柴、出窯,釉上五彩,入低溫爐、裝桶、運輸?shù)鹊雀鱾€制作環(huán)節(jié)都畫得細膩逼真,使人驚嘆中國工藝家們的高超技藝。
美國學者卡爾?考斯曼指出:早期的廣州外銷畫帶有很重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痕跡,畫工們當是掌握了一定水準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技巧。從蒲呱的三百六十行畫來看,帶有明顯傳統(tǒng)中國畫的平涂手法,而《制茶圖》和《制瓷圖》這些早期水彩畫作明顯保留著傳統(tǒng)青綠山水畫的技法,這表明外銷畫是在傳統(tǒng)中國畫的技巧基礎上摻入焦點透視與明暗對比的西畫元素而成,外銷水彩畫彰顯出一種“中西合璧”的面目。這種面貌的產生,與外銷畫所參照的范本有很大的關系。[10]中國古代傳統(tǒng)風俗畫不乏農業(yè)耕作、手工業(yè)制作的題材,從宋代《耕織圖》、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關于瓷器制造的插圖和清代焦秉貞關于農業(yè)生產的《耕織圖》,皆展現(xiàn)中國生產文化源遠流長?,F(xiàn)存英國維院的外銷《制茶》《制瓷》和《制絲》水彩畫是以乾隆時期宮廷繪畫《陶冶圖冊》《耕織圖》為藍本,參以西畫的技法繪制而成。這表明直到19世紀后期,廣州水彩畫的技術含量依然未達到西方標準,仍存留著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模式。從藝術審美角度而言,通過對樹石、人物等形象的勾描和物象色彩的皴染,這套畫作既保留了傳統(tǒng)中國畫骨法用筆的特征,又融以西畫的暈染法和空間布局,顯示出質樸清新、氣韻律動的特質,多少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所特有的文氣?!爸形骱翔怠钡睦L畫技藝的創(chuàng)新,也是歐洲人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歐洲古典的油畫技巧與中國傳統(tǒng)的工筆重彩方法的結合,并應用透視原理,表現(xiàn)出立體和空間感,把兩者融為一體。特別是油畫的逼真、寫實、細膩,即強烈的紀實性,適合畫這些外銷畫的題材。這些中國畫師有著中國傳統(tǒng)畫技的功底,在不改變材料、工具,甚至構圖的形式也是以傳統(tǒng)的方法為基礎,經(jīng)過西洋畫師們的點撥,很快就掌握了“中西合璧”的畫技。
圖3 《外銷制瓷圖》局部
這些民間畫師的畫法發(fā)生了改變。他們不再對題材進行反復的提煉取舍,而是把植物的形態(tài)直接入畫,這是中國傳統(tǒng)花卉畫中所沒有的,它們已完全失去了中國傳統(tǒng)花卉畫的人格象征意義,如牡丹不再是華貴的象征,梅、菊也不再是清高的象征,只是一株普通的植物標本而已,但自然、清新、淡雅中蘊含著一種蓬勃的生機。這表明無論從材質、技法,還是氣質、神韻上看,外銷畫中的植物花卉顯然已具有“中西合璧”的特點。
2.全畫天人地結構非常明顯,而且畫面純用西方焦點透視手法,視覺線與觀眾平行,顯示出一種工藝圖像的新變化。
這是與上面所談的天人地結構迥然不同的方面。如果說前面的圖畫觀者是在空中俯瞰,顯示出觀者一種居高臨下的優(yōu)越視覺,而在此圖中,地平線始終在畫面正中,觀者與畫面平行,這種優(yōu)越性為現(xiàn)場參與感而代替。甚至可以說,外銷畫中西結合,重要的是制作一種現(xiàn)場感,跳出中國傳統(tǒng)版畫的一種“澄懷觀象”,而代之以“身臨其境”。這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所沒有的視覺新模式,前面代表的是一種等級結構,后者代表的是一種商業(yè)結構。前者,人與畫是一種疏遠的識別和體味;后者,人與畫是一種親密的接納和進入。這恰恰代表中西兩種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和視覺文化觀。腳下伸展的道路,彎彎曲曲的小橋,挑擔的人流,景色秀麗的美麗山川無不引人遐思,入情入景。這些都在引誘人進入繪畫,縮小人與畫之間距離,與《陶冶圖》相比,外銷畫顯示的是一個較為真實的圖繪世界,《陶冶圖》則為一個相對理想的線繪世界,仔細玩味,兩者大為不同。
圖4 《外銷制瓷圖》中的嶺南鍋耳屋局部
3.表現(xiàn)了嶺南制瓷的部分風貌。
仔細考察此圖,此制瓷圖工藝表達的是廣東制瓷工藝圖,而非景德鎮(zhèn)制瓷工藝。這從制瓷工藝的工具、樣式、建筑的形式、風土人情、天空地貌場景可以略見一斑。此圖處處見到嶺南地區(qū)的特點,如鍋耳屋即典型的嶺南建筑,非景德鎮(zhèn)之特點,這些瓷業(yè)可能大部分為外銷瓷器,筆者估計,此制瓷圖很有可能就是廣彩瓷的生產盛景圖,而非景德鎮(zhèn)之制瓷圖。
考察此圖,對于了解我國廣彩[11]外銷制瓷業(yè)是一個生動的重要圖像資料。廣彩是中國外銷瓷器的主要品種之一,遠銷歐美,是各國皇家貴族等上層社會人士必備的裝飾品與日常用瓷,同時,也是清代地方官進貢皇家的特種工藝貢品?!皬V彩”有兩層意思:廣義的一種是“廣州彩繪瓷器”,即廣州地區(qū)的低溫釉上彩繪瓷器,它是將景德鎮(zhèn)所產素白釉瓷,販運到廣州,以此為胎,施加彩繪后入爐烘燒而成的釉上彩繪瓷器,《陶雅》載曰:“其器購自景德鎮(zhèn),彩繪則粵之河南廠所加工者,故有河南彩及廣彩的名稱。狹義的一種是“廣州織金彩繪瓷器”,是指在彩繪瓷器的過程中,借用了緹花絲織物中的“織金”手法來施加彩繪,或施加彩繪后具有織金手法所取得的織金錦效果的廣州彩繪瓷器?!翱椊稹奔仁窃缙诰熁ńz織物的編制技藝之一,也是明代南京所產云錦的一種,是因錦緞上的花紋全部用金線或銀線織出而得名,也叫“織金錦,主要用于鑲滾衣邊、帽邊、裙邊和墊邊等。廣彩瓷器中,用織金手法施加彩繪”或施加彩繪后具有織金錦效果的紋樣,也多用來作邊飾、圖案間的分隔、主題紋飾的輪廓等等,對所裝飾的瓷器,起著調和統(tǒng)一全局色彩的作用,顯得富貴典雅、華麗高貴、氣派非凡。若此圖為嶺南制瓷圖,則此圖從原料采掘到練泥燒窯運輸工序一應俱全,這對研究18至19世紀嶺南制瓷工藝是很好的參考圖像。當然,此圖中是否有景德鎮(zhèn)制瓷工藝圖式,或占多大比例,也值得考慮。鑒于18、19世紀的中國南部,陶瓷工藝大同小異,工藝流程基本相同,只是在生產工具、方式、窯爐因各地制瓷傳統(tǒng)不同而小有差異,而這種差異當在此圖中也有所顯示。所以此制瓷圖當是中國制瓷工藝普遍性與嶺南地區(qū)特殊性的結合。以此圖來對比景德鎮(zhèn)制瓷工藝當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比如:以此圖中可見很多彩器低溫爐與高溫爐,這些爐與景德鎮(zhèn)的明暗爐及窯爐均有一定差別,這種差別當是考慮兩地窯具差別的主要圖像資料。
清代廣州外銷畫的窯業(yè)圖像融合中西繪畫視學成果及中國古代窯業(yè)圖像的特點,在窯業(yè)工藝圖的制作之中,融合了景德鎮(zhèn)及嶺南陶瓷制作的普遍及特殊地域風情,反映了清代廣州圖像畫工針對國外市場外銷畫顧客的心理特定把握。這類繪畫完全把中式的圖像用西式的手法表現(xiàn)出來,而制瓷圖恰恰是西方對中國瓷器外銷之余對中國制瓷工藝探究的一種文化獵艷,因而在西方世界也贏得了廣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