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翠英
文本解讀能力是語文教師在對教材文本進行解讀分析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能力和素養(yǎng),是一個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審美情趣、創(chuàng)新能力、思辨能力等綜合素養(yǎng)的集中體現,也是一個優(yōu)秀語文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重要體現。它還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是影響語文課堂教學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良好的文本解讀能力對語文教師至關重要。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出“一文一生一帶”法解讀文本的教學方法。
所謂“一文一生一帶”法,即課堂教學的三個重要因素教師、文本、學生,這三個因素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教師在解讀文本時,建構起該文本相關信息的橫坐標;根據學生的實際,建構起學生相關信息的縱坐標;最后建立起“文——生——師”交集帶。運用“一文一生一帶”法解讀文本能使這三者有機地關聯在一起,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根據不同的文本,建構起文本相關信息的橫坐標
選入教材的文本不僅文質兼美,而且體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由于每一篇文本都是一個典型的、獨特的范例,教師可據此充分建構起該文本相關信息的橫坐標。
1.建構起文本的作者集
每一篇文本都體現了作者的匠心獨運,體現了作者獨特的寫作風格、寫作意圖,是作者對人生、社會、自然等的感悟,是作者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面對一篇文本時,語文教師不能孤立地看待它,而要建構起包含該文本寫作背景、寫作風格、寫作意圖等相關信息的作者集,形成對作者全方位、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準確、全面地解讀文本。
2.建構起與文本主題相同的作品集
入選教材的文本都有一個主題。有的主題是父愛、母愛,旨在引導學生學會體貼、關愛父母,學會感恩父母,學會珍惜親情;有的主題是春天,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春天的變化和特點,感受春天帶給自然、人間的勃勃生機,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有的主題是真誠,旨在引導學生學會真誠地對待他人,做一個真誠的人;有的主題是成長,旨在引導學生明白成長不僅指身體上的成長,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成長,要懂得擔當,學會承擔責任,學會關愛、照顧他人;有的主題是奇觀,旨在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大自然,細心觀察家鄉(xiāng)的風景名勝,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有的主題是方法,旨在啟發(fā)學生認識到方法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方法,方法正確,事半功倍,方法不當,事倍功半,甚至毫無效果……要想全面地詮釋一篇文本的主題,不能只看這篇文本,教師在解讀該文本時要把眼光放在更廣闊的天地里,尋找類似或相同主題的作品,形成這一文本的作品集,讓學生通過閱讀找出這一類主題的共性,從而更深刻地解讀文本。
3.建構起與文本相同文體的類文本集
文體就是文章的體裁,選入課本的文章體裁、風格豐富多樣,是文章結構形式和語言表達上表現出的具體樣式或類別。所以,語文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關注文本的文體特征,尋找與文本相同文體的作品,建構起類文本集。通過研讀這些類文本集,把握文體分類及該類文體的特點和共性。在此基礎上,尋找該類文體的文本核心教學價值,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例如,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上冊《“諾曼底”號遇難記》一文,是法國文學巨匠雨果的著名短篇小說,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該文本包含了小說的三要素,充分體現了小說這種文體的特點。作者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有詳有略地描寫了“諾曼底”號遇難事件。通過大量的人物語言描寫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質。同時,作者還運用了大量的環(huán)境描寫,充分襯托、凸顯了人物的品質、命運等。所以,在解讀文本時,教師有意識地把這篇小說與《林沖棒打洪教頭》《劉姥姥進大觀園》《凡卡》等放在一起形成類文本集。在類文本的比對中,著重關注小說這種文體的三要素及其特點,并依據小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去挖掘文本的教學價值,從而確定并設計有效的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正是因為建構起了相同文體的類文本集,才使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更加客觀、全面,具有創(chuàng)新性。
4.建構起文本的情感價值集
著名語文教師于漪老師曾說過:“作為一個語文教師,當他對課文中思想內容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職責緊密相碰的時候,感情就會發(fā)生‘井噴,課堂上就會閃爍火花,產生能量,并且勢不可遏,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發(fā)生共鳴而產生飛躍。”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體現了作者個人的情感和主觀體驗、感受。透過文字,展現了作者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情感,弘揚了真、善、美。所以,語文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善于把握文本的情感價值,并以文本的情感價值為基調,建構起文本的情感價值集,有效利用情感價值集引導學生感受文本所表現出的豐富、動人的情感,激發(fā)學生心中產生美好的情感,進而在思想感情上發(fā)生共鳴,幫助學生感受文本的情思之美,從中獲得啟迪和教育,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和向往,產生積極向上的熱情和追求崇高的動機,并在學習和生活實踐中主動地進行情感價值的遷移,繼而創(chuàng)造美。
二、根據學生的實際,建構起學生相關信息的縱坐標
作為教師,解讀文本與一般讀者閱讀文本的顯著不同是教師解讀文本要以學生為本位,圍繞學生,為學生服務,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使學生全面發(fā)展。所以,影響教師解讀文本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因此,教師在運用“一文一生一帶”法解讀文本時必須建構起以學生為本位、為主體的縱坐標。
新課標特別強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充分了解學生,要遵循學生身體和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要樹立兒童本位的觀念,應圍繞兒童,服務兒童,從兒童的視角去研究學生的學,把兒童真正當作兒童,了解學生的已有學習經驗、知識背景和接受程度,強調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讓學生自行發(fā)現、自行建構,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教師是學生的向導和引導者,不能以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來代替學生對文本的感受,應從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角度來解讀文本,設計教學。
最后,以學生為本位、為主體的意識觀念要求教師解讀文本時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學生的需要選取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和活動,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的重難點及學生不懂、不清楚、從未接觸的內容進行提取并作為教學的重難點,而對于學生自己能學會、能解決的則不必浪費時間。同時,教師在解讀文本時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提取的這些有價值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或重構,根據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情基礎,整體考慮內在的聯系,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選擇適合學生學習、促進學生能力增長的點為解讀文本的切入點,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三、建構起“文——生——師”交集帶
所謂建構起“文——生——師”交集帶就是建構起教師、文本、學生之間觸碰的交集。在解讀文本時,有教師與文本的觸碰,學生與文本的觸碰,學生與文本作者的觸碰,教師與學生的觸碰,學生與學生的觸碰,教師、學生與編者的觸碰,這些觸碰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積極、雙向、動態(tài)的重構過程,是學生、教師激活原有的知識經驗,積極主動地發(fā)現并創(chuàng)造出新意的過程。運用“一文一生一帶”法解讀文本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有效教學,為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服務。所以,教師在運用“一文一生一帶”法解讀文本時既要建構起有關文本信息的橫坐標,又要建構起有關學生的縱坐標,最終還要根據文本和學生的特點,從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從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出發(fā),將教師、文本、學生三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交集帶,把“一文一生一帶”法解讀文本的作用發(fā)揮到最佳,從而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運用“一文一生一帶”法解讀文本不但能提升小學語文教師解讀文本的能力,而且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廣大一線語文教師可在教學實踐中廣泛運用,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