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子厚
《風雨思歸程》,它飽蘸著濃濃的中華深情,以清溪般的文筆敘述了360年間,臺灣阿里山鄒族與河南鄧州“臺灣村”之間的血脈淵源,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作者吳天璽是鄭州臺資企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父母原籍為河南信陽、開封,1949年到臺灣。吳天璽在臺灣出生,自幼父母給她講了太多太多中原文化和故鄉(xiāng)親人的故事。1991年,她懷著對祖國大陸和故鄉(xiāng)的眷念,隨同父母回到河南創(chuàng)業(yè)、定居。涉獵鄧州“臺灣村”信息的第一時刻,她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和熱忱。于是,她穿梭于阿里山與鄧州“臺灣村”之間,開始了歷時5年的探訪、考證。
歷史的真相漸漸完整起來:原來當年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軍旅里,有一位阿里山鄒族的青年,名叫依那思羅,隨鄭成功部將黃廷到鄧州屯墾。為報答黃廷的知遇之恩,踐行“侍奉終生、馬走人隨”的諾言,依那思羅在鄧州結婚生子。后來,他又隨施瑯將軍的部隊入臺,帶著兩個兒子回到阿里山。部隊返回大陸時,他的這兩個孩子被奶奶留了下來。百年之后,其六世孫陳阿讓又隨捻軍過鄧州,他借機離隊找到“臺灣村”,與村里的陳道平等人一夜長敘,所說與鄧州“臺灣村”陳家代代相傳,竟然驚人地一致。此后,兩地便杳無音信。三百年來,“臺灣村”有一首口口相傳的葬歌:“爹呀(娘呀)!回去吧,返回故土,穿越大海,回到臺灣,那里有阿里山,那里有日月潭,那是咱的家園。山也清,水也甜,列祖列宗盼團圓?!迸_灣阿里山的鄒族人,也世代思念著在大陸的親人。2009年12月18日,河南中原文化寶島行巡訪團一行三百多人共赴阿里山,舉行拜祖認親活動,兩岸的高山族后代在離散360多年后又聚首在一起。此情只當人間有,長歌感天動地來。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離散、思念、尋根、團聚,這是貫穿中華民族根脈的永恒主題,是一種無比偉大的精神力量。我們無時不在思念著去臺同胞,他們也像吳女士一樣深情地思念故鄉(xiāng)。河南省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有1億多人。河南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3000多年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河南是中華姓氏的主要發(fā)源地,70%的姓氏發(fā)源于河南。河南物產豐饒,是重要的經濟大省,商機無限。目前,豫臺經貿已達168億美元,在豫臺商投資項目達2002家,累積利用臺資100億美元,政府也制定了保護臺商權益的法規(guī),豫臺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的前景十分廣闊。
兩岸在經歷60年隔絕之后,豫臺交流相當熱絡,許多臺胞回到河南投資置業(yè),取得了驕人的業(yè)績。中華民族經歷了太多的屈辱,帝國主義、殖民者在祖國大地上留下了累累血債!如今完成兩岸的和平統(tǒng)一、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了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歷經磨難的中華子孫,也應該有這種智慧!
吳天璽女士的可貴之處還在于,她不僅僅懷著濃濃的中華情、孜孜不倦地為兩岸高山族的認親團聚奔波、甘做奉獻,而且當她看到“臺獨”分裂、“去中國化”的惡浪在島內甚器塵上時,她就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把這件事與中華民族的團結聯(lián)系起來,她的感情有了新的升華。火熱的激情在她心中燃燒。她把這段血脈情緣寫成了18萬言的書,定名為《風雨思歸程》,2009年在臺灣用簡體字出版。她的行為,對于兩岸高山族的認親、歸宗和兩岸和平統(tǒng)一都功德無量。2005年7月,鄧州“臺灣村”村民們做了一件精美的玉雕擺件放在吳天璽女士的案頭,上面描繪了親人團聚那一刻的動人場景,并刻詩一首:
兩岸鄒陳百年離,
世代相盼悲傷泣。
路遙屏障謁親難,
徒涉達幫覓族跡。
連接親緣甚稱奇,
族人聞聲皆歡喜。
無私奉獻德可歌,
汗灑兩岸為統(tǒng)一!
這本書以鄧州“臺灣村”、阿里山高山族后裔的尋親思歸和吳天璽一家思歸返鄉(xiāng)為架構,展開敘述,娓娓道來,使人讀起來像看電視劇一樣,有很強的可讀性,藝術上也是成功的,我想讀者也會喜歡這本書的。我相信,這本《風雨思歸程》一定會在增強兩岸的親情、促進兩岸的往來匯合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