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暴華英
來自13個國家的外國專家在河南省進行文化考察
金秋十月,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2018年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專家儒學文化中原行”活動,來自13個國家的17位外國專家一行前往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河南省進行文化考察。
此次活動是一次特別的文化交流之旅,著名比較中西哲學家、漢學家、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安樂哲(Roger T.Ames)和北京外國語大學東西方關系中心主任、美籍華裔比較哲學專家田辰山教授全程與參加考察的外國專家互動交流。安樂哲教授與田辰山教授是親密無間的學術伙伴,共同致力于以中西互鑒視角向世界闡釋以儒學文化為核心的中國文化。
此次文化交流活動是一次豐盛的文化饗宴。在河南安陽,外國專家一行先后參觀了展現中國文字發(fā)展演變進程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岳飛廟,“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易經發(fā)源地——羑里城,中國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甲骨文發(fā)源地——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了解安陽七朝古都的歷史。在河南登封,外國專家參觀了著名的少林寺,觀賞了名滿天下的少林功夫。在古都洛陽,外國專家欣賞了匯聚中國古代佛教文化、歷史、雕刻及書法等藝術的龍門石窟。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令外國專家嘆為觀止。
此次活動也是一次精彩的思想碰撞之旅。安陽工學院為安樂哲教授與田辰山教授共同舉辦了專場講座“中國哲學智慧的世界意義”,在對比中西哲學觀差異的基礎上,闡述“一多不分”是反映中華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概念,是中國人講述自己故事的話語體系,為人類共有的世界提供智慧借鑒。隨后,安樂哲教授、田辰山教授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專家共同舉辦了一次題為“中西互鑒視野下的中國文化”的座談會。外國專家們圍繞儒家文化展開熱烈討論,并探討自身文化與中國文化價值觀的異同。
與安樂哲教授的討論交流激發(fā)了外國專家對中國文化的思考,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的理解,并通過中國文化反思自身文化與當今世界。美國外教Sheldon Goseline高度贊揚儒家文化的 “和文化”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追求的“陰陽平衡”,他認為這些寶貴的智慧對于充滿沖突的當今世界具有積極意義;保加利亞外教Luyba坦承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為她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教學工作帶來不少困惑,這次文化交流似乎令她豁然開朗,她明白了問題的根源是她不了解中國學生的思維模式而導致的文化障礙;意大利外教Silvia Casini提倡要尋求與搭建東西方共同的價值體系,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捷克外教Blanka指出一直以來西方世界帶著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和偏見看待中國,東西方需要放下成見、開誠布公地溝通與對話。未來,人人都應成為世界公民,作為世界多元文化中獨特的一分子,為人類共同的理想貢獻自己的力量;來自埃塞俄比亞的外教Sinkinesh受到啟發(fā),思考如何借鑒儒家智慧以及自己民族的文化智慧來解決自己國家的問題;菲律賓外教Marco則贊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表示這次文化考察令他了解到儒家文化是開放和有創(chuàng)造力的文化。他意識到同為亞洲國家,菲律賓和中國有很多共同的價值觀。作為外教,他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向中國學生介紹一個真實的菲律賓,為兩國文化交流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次特別的中國文化之旅,不僅令外國專家親身體驗中國歷史文化,同時也是一次講述中國故事的創(chuàng)新舉措。中國故事也可以借助來自異域文化的外國人之口娓娓道來。從中西互鑒的角度闡釋中華文化、不斷糾正長久以來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誤讀與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