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例解讀2018年高考力學實驗題具有注重基本儀器的使用與讀數(shù)、注重基本實驗的創(chuàng)新與變化、注重實驗思想與方法的遷移與應(yīng)用、注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與處理等特點,探索高考物理實驗備考策略.
關(guān)鍵詞:高考;力學實驗;特點分析;備考啟示
作者簡介:許文(1966-),湖北洪湖人,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物理高考與競賽.
2018年高考物理實驗題仍以力學、電學為主要內(nèi)容,分兩題考查,且力、電實驗并重,分值在15分左右.題型一般為填空、選擇、作圖、簡答等,考查類型以基礎(chǔ)應(yīng)用、原理遷移、創(chuàng)新設(shè)計為主.要求考生理解實驗原理、用實驗方法解決新穎靈活的相關(guān)物理問題,強化對考生創(chuàng)新能力及探究能力的考查.本文通過實例分析2018年高考物理力學實驗題特點,探討2019年高考力學實驗備考策略.
一、考綱要求與試題概述
物理考綱中明確要求考生掌握的七個力學基本實驗是:(1)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2)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guān)系;(3)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4)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間的關(guān)系;(5)探究動能定理;(6)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7)驗證動量守恒定律.2018年高考力學實驗題考查的主要內(nèi)容如下表.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高考力學實驗考查對基本實驗的改進、遷移與創(chuàng)新.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對實驗器材或?qū)嶒灧椒右灾亟M,改進實驗測量手段與測量技術(shù),設(shè)計實驗方案解決新問題,突出實驗原理的遷移、測量方法的遷移、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的遷移(用圖象法分析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等.
二、試題特點與備考啟示
1.注重基本儀器的使用與讀數(shù)
2018年高考力學實驗全國卷I考查了游標卡尺讀數(shù);全國卷Ⅱ、天津卷考查了彈簧測力計的使用與讀數(shù);北京卷考查了打點計時器的使用及紙帶的測量與計算等.力學實驗中基本儀器的使用與物理量的測量方法如下表.
表2
待測量測量器材方法說明
長度刻度尺毫米刻度尺精度為1 mm,讀數(shù)時應(yīng)估讀到01 mm
游標卡尺(1)讀數(shù):測量值= 固定刻度上指示的毫米數(shù)+精度×游標尺對齊的格數(shù)
(2)精度:10分度的游標卡尺精度為01 mm,20分度的游標卡尺精度為005 mm,50分度的游標卡尺精度為002 mm.
(3)游標卡尺不估讀
螺旋測微器(1)讀數(shù):測量值=主尺上指示的毫米數(shù)(注意半毫米刻線是否露出)+精度×轉(zhuǎn)動圓筒上與主尺中心刻線所對應(yīng)的刻度值(注意刻度值要估讀)
(2)精度:螺旋測微器精度為001 mm
時間機械秒表讀到01s (不需要估讀)
打點計時器(1)t=nT(n表示打點的時間間隔的個數(shù),T表示打點周期)
(2)打點周期與所接交流電周期相同
光電計時器光電計時器能自動記錄擋光時間,顯示在讀數(shù)窗口
力彈簧測力計力的大小=精度×指針指示的格數(shù)(估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速度打點紙帶若紙帶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則打某點時的瞬時速度等于對應(yīng)的平均速度
頻閃照相利用等時間間隔照片信息記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
光電門(1)v0=dΔt(d表示滑塊上擋光片寬度,Δt表示擋光片擋光時間)
(2)擋光片的寬度d很小,可用平均速度表示其瞬時速度
2.注重基本實驗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
21 對基本實驗的實驗原理與測量器材、測量手段的改進
例1 (2018全國卷Ⅰ第22題)如圖1(a),一彈簧上端固定在支架頂端,下端懸掛一托盤;一標尺由游標和主尺構(gòu)成,主尺豎直固定在彈簧左邊;托盤上方固定有一能與游標刻度線準確對齊的裝置,簡化為圖中指針.
現(xiàn)要測量圖1(a )中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當托盤內(nèi)沒有砝碼時,移動游標,使其零刻度對準指針,此時標尺讀數(shù)為1950 cm;當托盤內(nèi)放有質(zhì)量為0100kg的砝碼時,移動游標,再次使其零刻度對準指針,標尺示數(shù)如圖1(b)所示,其讀數(shù)為cm.當?shù)氐闹亓铀俣却笮?80 m/s2,此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N/m(保留3位有效數(shù)字).
解析 圖(b)為20分度的游標卡尺,其讀數(shù):
37mm + 15×005mm = 3775mm = 3775cm;
由胡克定律得:Δmg=ΔF=kΔx,故k=ΔmgΔx=0100×980(3775-1950)×10-2N/m=537N/m
答案 3775;537
點評 本題是基本實驗“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guān)系”的改變與創(chuàng)新,將基本實驗中用刻度尺測量彈簧的長度改用游標卡尺測量,以提高對彈簧長度測量的精度;實驗原理是胡克定律,但要求能將F = kx理解推廣到ΔF = kΔx.本題還考查了對有效數(shù)字的理解與應(yīng)用.
教材中的基本實驗是創(chuàng)新之本,我們在備考復(fù)習中不應(yīng)舍本求末,丟開教材中的基本實驗而一味地追求一些創(chuàng)新實驗,這樣就會感到如空中樓閣,虛無縹緲.
2.2 將基本實驗進行組合,實現(xiàn)一個裝置多用
例2 (2018北京卷第21題)用圖2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主要實驗步驟如下:
a.安裝好實驗器材.接通電源后,讓拖著紙帶的小車沿長木板運動,重復(fù)幾次.
b.選出一條點跡清晰的紙帶,找一個合適的點當作計時起點O(t = 0),然后每隔相同的時間間隔T選取一個計數(shù)點,如圖3中A、B、C、D、E、F ……所示.
c.通過測量、計算可以得到在打A、B、C、D、E……點時小車的速度,分別記作v1、v2、v3、v4、v5……
d.以速度v為縱軸、時間t為橫軸建立直角坐標系,在坐標紙上描點,如圖4所示.
結(jié)合上述實驗步驟,請你完成下列任務(wù):
(1)在下列儀器和器材中,還需要使用的有和(填選項前的字母).
A.電壓合適的50 Hz交流電源
B.電壓可調(diào)的直流電源
C.刻度尺
D.秒表
E.天平(含砝碼)
(2)在圖4中已標出計數(shù)點A、B、D、E對應(yīng)的坐標點,請在該圖中標出計數(shù)點C對應(yīng)的坐標點,并畫出v - t圖象.
(3)觀察v-t圖象,可以判斷小車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其依據(jù)是.v-t圖像斜率的物理意義是.
(4)描繪v-t圖象前,還不知道小車是否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用平均速度ΔxΔt表示各計數(shù)點的瞬時速度,從理論上講,對Δt的要求是(選填“越小越好”或“與大小無關(guān)”);從實驗的角度看,選取的Δx大小與速度測量的誤差(選填“有關(guān)”或“無關(guān)”).
(5)早在16世紀末,伽利略就猜想落體運動的速度應(yīng)該是均勻變化的.當時只能靠滴水計時,為此他設(shè)計了如圖5所示的“斜面實驗”,反復(fù)做了上百次,驗證了他的猜想.請你結(jié)合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知識,分析說明如何利用伽利略“斜面實驗”檢驗小球的速度是隨時間均勻變化的.
解析 (1)打點計時器需用交流電源;為了計算速度需要利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故需要的儀器選A、C;
(2)利用所給點跡描點連線,得圖象如圖6所示.其中C點坐標為(3T, v3 );
(3)結(jié)合圖象可以看出小球速度隨時間均勻變化,所以小球做勻加速運動,圖象的斜率代表了運動加速度;
(4)Δt 越小,則ΔxΔt 越接近計數(shù)點的瞬時速度,所以Δt越小越好;計算速度需要用到Δx 的測量值,所以Δx大小與速度測量的誤差有關(guān).
(5)如果小球的初速度為零,其速度v ∝ t,那么它通過的位移x ∝t 2.因此,只要測量小球通過不同位移所用的時間,就可以檢驗小球的速度是否隨時間均勻變化.利用滴水測時可以得到小球運動的時間,并測出小球在相應(yīng)時間內(nèi)運動的位移,則可以驗證.
答案 (1)A、C;(2)如圖6所示;(3)小車的速度隨時間均勻變化,加速度;(4)越小越好,有關(guān);(5)見解析
點評 打點計時器與紙帶類實驗是力學中的基本實驗.本題實驗裝置可以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間的關(guān)系;探究做功與速度的變化、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等.將基本實驗進行組合,可實現(xiàn)一個裝置多用.處理紙帶(類紙帶)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1)用相等時間內(nèi)的位移差是恒量求解未知位移;(2)用相等時間內(nèi)的位移差Δx=aT2求加速度;(3)用瞬時速度公式計算除端點外各點的瞬時速度.
2.3 用已有的知識與方法設(shè)計實驗解決新問題
例3 (2018全國卷Ⅲ第22題)甲、乙兩同學通過下面的實驗測量人的反應(yīng)時間.實驗步驟如下:
(1)甲用兩個手指輕輕捏住量程為L的木尺上端,讓木尺自然下垂.乙把手放在尺的下端(位置恰好處于L刻度處,但未碰到尺),準備用手指夾住下落的尺.
(2)甲在不通知乙的情況下,突然松手,尺子下落;乙看到尺子下落后快速用手指夾住尺子.若夾住尺子的位置刻度為L1,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則乙的反應(yīng)時間為(用L、L1和g表示).
(3)已知當?shù)氐闹亓铀俣却笮間=980m/s2,L=300 cm,L1=104 cm,乙的反應(yīng)時間為s.(結(jié)果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
(4)寫出一條提高測量結(jié)果準確程度的建議:.
解析 (2)根據(jù)題述,在乙的反應(yīng)時間t內(nèi),尺子做自由落體運動下落的高度為h=L-L1,由h=12gt2,解得:t=2(L-L1)g;
(3)將題給數(shù)據(jù)代入上式得:t =020s;
(4)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或初始時乙的手指盡可能接近尺子.
答案 (2)2(L-L1)g;(3)020;(4)見解析
點評 測量反應(yīng)時間是教材上的一個課外小實驗.本題以教材中小實驗切入,要求考生靈活運用已學過的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體驗知識的應(yīng)用價值.
3.注重物理思想方法的遷移與應(yīng)用
例4 (2018江蘇卷第11題)某同學利用如圖7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測量重力加速度g.細繩跨過固定在鐵架臺上的輕質(zhì)滑輪,兩端各懸掛一只質(zhì)量為M的重錘.實驗操作如下:
① 用米尺量出重錘1底端距地面的高度H;
② 在重錘1上加上質(zhì)量為m的小鉤碼;
③ 左手將重錘2壓在地面上,保持系統(tǒng)靜止.釋放重錘2,同時右手開啟秒表,在重錘1落地時停止計時,記錄下落時間;
④重復(fù)測量3次下落時間,取其平均值作為測量值t.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④可以減小對下落時間t測量的(選填“偶然”或“系統(tǒng)”)誤差.
(2)實驗要求小鉤碼的質(zhì)量m要比重錘的質(zhì)量M小很多,主要是為了.
A.使H測得更準確
B.使重錘1下落的時間長一些
C.使系統(tǒng)的總質(zhì)量近似等于2M
D.使細繩的拉力與小鉤碼的重力近似相等
(3)滑輪的摩擦阻力會引起實驗誤差.現(xiàn)提供一些橡皮泥用于減小該誤差,可以怎么做?
(4)使用橡皮泥改進實驗后,重新進行實驗測量,并測出所用橡皮泥的質(zhì)量為m0.用實驗中的測量量和已知量表示g,得g=.
解析 (1)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是減小偶然誤差的一種有效方法.
(2)本實驗中重錘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實驗原理是通過牛頓第二定律計算重錘下落的加速度,再結(jié)合運動學公式求重力加速度.由于H值較小,為使時間t測量較準確,應(yīng)使重錘下落時間長一些,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