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青
【摘要】人生第一次從家庭走向社會,往往由幼兒園開始。如何讓幼兒很快接受和適應集體生活,產(chǎn)生心理歸屬感是關鍵。因此,本文試就幼兒園班級管理中幼兒歸屬感的建立途徑進行分析,并闡述自己的見解,以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 班級管理 幼兒歸屬感 建立途徑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015-01
一、幼兒園幼兒歸屬感缺失的表現(xiàn)
在對幼兒園幼兒歸屬感的缺失表現(xiàn)進行分析之前,應首先了解何為歸屬感。歸屬感,又稱為隸屬感,是指個體與所屬群體間的一種內(nèi)在聯(lián)系,是某一個體對特殊群體及其從屬關系的劃定、認同和維系,是這種劃定、認同和維系的心理表現(xiàn)。幼兒歸屬感的缺失現(xiàn)象主要有:
(一)不合群,不與其他孩子玩耍
人是群體性動物,正常人對于多人相處并不會排斥,但有些人在缺乏歸屬感的時候,會游離于人群之外,與其他人格格不入。而對于幼兒來說,當其在幼兒園中沒有歸屬感的時候,幼兒就會產(chǎn)生孤獨感,不愿意與同伴接觸,不愿意與教師交流。在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只是默默的注視著,并不會參與其中。這是幼兒缺乏歸屬感的主要體征。
(二)通過怪異方式引起別人關注
有部分幼兒在課堂上教師講解知識的時候,他會通過調(diào)皮搗蛋等方式擾亂課堂秩序,以引起教師和同伴的關注,而且對于教師的勸說、批評等會油鹽不進,無動于衷,我行我素。幼兒在做出這些行為的時候,說明其內(nèi)心是比較彷徨不安的,是其缺乏歸屬感的一種極端表現(xiàn)。
(三)不愿意來幼兒園上學
對于幼兒是否對幼兒園有歸屬感,最顯著的表現(xiàn)就是是否愿意到幼兒園中學習,但有部分幼兒往往會非??咕艿接變簣@,在每天監(jiān)護人送其到幼兒園中的時候,情緒波動較大,抵觸行為明顯,這樣的行為舉止充分說明了幼兒還沒有將幼兒園當作其第二個家。
二、幼兒園班級管理中幼兒歸屬感的建立途徑
幼兒園教師想要與幼兒更好地相處,讓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過程中,就應對幼兒的歸屬感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建立。教師在具體建立過程中,應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一)關心幼兒,給予幼兒家的溫暖
在幼兒園中的幼兒其普遍年齡較小,這些幼兒對于外界的認識比較狹窄,思想較為簡單,但是情緒較為敏感。面對這樣的情況,幼兒園教師在對幼兒的歸屬感進行建立過程中,首先要有三心:愛心、耐心、關心,教師對幼兒的一個微笑、一個擁抱,就可拉近師幼關系。因此,每位教師都應關心每一位幼兒,當幼兒遇到問題的時候,教師應及時的給予幫助,讓幼兒能夠感受到老師像媽媽,班級像家庭。長此日久,幼兒便會逐漸地喜歡上幼兒園,愿意參加幼兒園集體活動,從而對幼兒園產(chǎn)生歸屬感。
(二)關注幼兒的心理變化
在老師眼中,有些幼兒是乖乖兒,有些幼兒則是問題兒,教師在抱怨幼兒不聽話的同時,應從幼兒的心理查找原因。很多時候幼兒的行為舉止就是其心理的展現(xiàn)。因此,教師在對幼兒的歸屬感進行建立過程中,教師應多關注幼兒的心理變化,通過對幼兒這些心理內(nèi)容的了解,可以找準癥狀,對癥下藥,才可以藥到病除,進而促使幼兒愿意與教師敞開心扉,逐漸地喜歡上幼兒園的生活。
(三)家園共擔育兒責任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工作是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讓幼兒盡快建立歸屬感,應及時采取召開家長會、家訪和微信平臺等形式,經(jīng)常與家長溝通交流,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時的行為特點及疏導方法,取得家長的理解、信任與支持,共同幫助幼兒樹立幼兒園歸屬感,讓幼兒高高興興來園,快快樂樂成長。
(四)營造溫馨的教室氛圍
在家中,幼兒是父母的掌中寶,能夠得到父母專一的照顧,而在幼兒園,因為幼兒眾多,教師對每個幼兒都一視同仁,個別幼兒就會產(chǎn)生失落感,通過營造溫馨的教室氛圍,來讓幼兒感受到溫暖,不失為行之有效的辦法。教師在布置教室的時候,應該采用一些活潑的色彩,如在墻上掛一些有趣、美觀的掛飾,幼兒喜歡的卡通人物等。幼兒在這樣的教室中,可以感受到家的感覺,如此一來,幼兒對幼兒園的歸屬感就會增強,逐漸適應集體生活,為人生奠定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幼兒園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想要讓幼兒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就應十分重視幼兒的歸屬感的早期建立,應多關心幼兒,多與幼兒溝通,了解幼兒的心理變化,只有這樣,教師才可以針對不同的幼兒采用不同的歸屬感培養(yǎng)方式,進而促使每一位幼兒都能夠盡快融入幼兒園集體生活。
參考文獻:
[1]謝鷗,蔣小燕,胡素華.關注幼兒的個性心理需求——中班幼兒歸屬感的培養(yǎng)[J].學前教育(幼教版),2014,(9):26-28.
[2]歐惠莉.走進幼兒心靈滿足幼兒歸屬 ——在“心心相印”班級氛圍中培養(yǎng)幼兒歸屬感[J].家教世界·現(xiàn)代幼教,2016,(1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