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花
【摘 要】 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fā)現事物間的異同和關系的過程,也是幼兒大膽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科學學習能夠發(fā)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在科學活動中如何提升幼兒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是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筆者通過觀察研究、反思總結,在與幼兒的一次次科學之旅中品到了探究之趣,嘗到了創(chuàng)造之樂。
【關鍵詞】 探究;創(chuàng)造;科學游戲
案例一:陀螺轉轉轉
時間:2018年3月7日
觀察背景:在自由活動中,發(fā)現許多男孩子熱衷于玩陀螺,于是,我在科學區(qū)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紙片,讓幼兒制作和探究。觀察發(fā)現幼兒一般都會選擇圓形的紙片制作陀螺,選擇其它形狀的少之又少。為了使幼兒獲得有關轉動的感性經驗,我組織幼兒開展了一次關于陀螺的探索之旅,讓幼兒在探索中發(fā)現其中的奧秘。
觀察:
1.做一做。為了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前一天晚上,我在班級QQ群布置了一個任務,請家長和孩子一起用硬紙板制作一個陀螺,并分組制作不同形狀的陀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晚上回到家,孩子們紛紛動手和爸爸媽媽一起制作陀螺,第二天一早,孩子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陀螺。
2.玩一玩。終于到了一展身手的時候,孩子們激動萬分。但在行動之前,我反復強調了我的要求:仔細觀察陀螺轉動時是什么形狀的?我一聲令下,孩子們飛快地撲到自己的陀螺那兒,饒有興致地玩了起來??偨Y交流的時刻到了,孩子們興奮地講述著自己的發(fā)現,最終發(fā)現這些陀螺轉動起來都是圓形的。
反思:《指南》中指出:喜歡探究是幼兒的天性,他們常常通過擺弄物品來認識世界。孩子們本身對陀螺有著濃厚的興趣,常常聚在一起比賽。當各種形狀的紙質陀螺出現在他們面前時,孩子們更是按捺不住自己的熱情,急著想一探究竟。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的獲得是幼兒主動探索和操縱環(huán)境的結果,學習是幼兒進行發(fā)明與發(fā)現的過程。因此,我并沒有放任讓幼兒去玩耍,而是指導幼兒帶著問題去探究,從而讓幼兒在探究中獲得知識的積累,體驗成功的喜悅。
行動:幼兒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對周圍事物有著本能的探究欲望。但幼兒畢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很多內容不可能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述來獲得,而需要幼兒親歷探究活動,只有這樣,幼兒才能有更多的新發(fā)現。因此,作為教師要積極鼓勵幼兒大膽探究,支持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使探究行為更加深入。
幼兒的動作發(fā)展在智能發(fā)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腦指揮雙手,雙手又促進大腦,讓幼兒多動手,可以促進他們的感知能力、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我們在教育中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幼兒的主體性,要設法向幼兒呈現一些能夠引起他們興趣、具有挑戰(zhàn)性的材料,并鼓勵他們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從而獲得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鍛煉。
案例二:百變電線
時間:2018年4月18日
觀察背景:電線既有一定的剛性又柔軟易曲折,它可以幫助、支持幼兒自由、充分地表達內心圖景?!吨改稀分袕娬{科學領域的教育內容應從身邊選擇材料。遵循這一原則,我讓孩子們從家里帶來了長短不一的電線,讓幼兒在大膽嘗試中與電線進行親密接觸,感受電線的特性。
觀察:
1.電線變一變。我拿出一根電線,故作神秘地說:“我要用電線來變一個神奇的魔術,請你們閉上眼睛,數三個數?!薄耙?、二、三!”孩子們興奮地數著,我快速地將電線扭成一個“8”字形,讓孩子們猜一猜我變出的是什么。頓時,教室里熱鬧起來,眼鏡、葫蘆、望遠鏡……孩子們盡情地發(fā)揮著想象,迫不及待地交流自己的想法。
看到我變的魔術,孩子們早就躍躍欲試了。施辰睿把電線卷一卷、扭一扭,樂呵呵地說:“我用電線做了一根棒棒糖!”張焱博把電線一彎,然后把兩頭往耳朵里一放,說:“我做了一個耳機。”錢鈺媱將電線一上一下地彎折著,自豪地向大家介紹:“我和媽媽一起坐過過山車,我用電線變一個過山車的跑道,它高高低低的,很好玩!”
牛角、小蛇、眼鏡、金箍兒、西瓜……一個個富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伴隨著孩子們的想象誕生了,給大家?guī)砹藷o限的驚喜與遐想。
2.電線立一立。伴隨著孩子們作品的誕生,又一個新的問題產生了:如何讓這些電線立起來呢?于是,我將問題拋給孩子們,讓他們借助教室里的現有材料進行嘗試。很快,孩子們找到了合適的材料——橡皮泥、紙筒等,張焱博借助橡皮泥讓耳機立在了桌子上,錢鈺媱的過山車跑道也在紙筒的幫助下穩(wěn)穩(wěn)地立了起來……
反思:對于幼兒來說,科學探究是他們每天所做的事情,在幼兒的眼里,每一樣新鮮的事物都值得他們去研究、去探索,每一件事物也都有著無限的創(chuàng)造與智慧。
對于教師來說,生活中到處充滿了科學教育的契機,比如一滴水、一朵花、一顆石子、一片落葉……都可以成為我們引發(fā)幼兒科學認知和探索的線索。電線是幼兒都能認識的東西,但出于安全考慮,孩子們平時很少玩過電線,對電線的特性更是了解甚少。而這一材料幾乎又是每個家庭都有的,那何不把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利用起來,組織孩子們玩一玩呢?在孩子們擺弄各種電線時,不但發(fā)展了幼兒無窮的創(chuàng)造能力,而且促進了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
行動:《指南》中強調科學領域的教育內容應從身邊選擇材料。確實,身邊的一些材料看似平常,但也有它的利用價值,而且正因為這些材料隨處可得,也就避免了收集材料的辛苦和繁瑣,正因為這些材料源于生活,也就激發(fā)了幼兒觀察生活、探索生活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學會做一名生活的有心人,多從生活中尋找合適的材料,并利用這些材料開展有趣的科學活動。
科學探究是幼兒主動探索的快樂旅程,因此應該是自主參與的,是有趣快樂的,每一個細小的發(fā)現都會點燃孩子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師要做一名忠實的觀眾,并適時地成為贊揚者,毫不吝嗇地將表揚和鼓勵傳遞給孩子們。如果說科學是一座高峰,那教師就應該是孩子登上每一個山坡的加油者,相信有了持之以恒的加油與鼓勁,孩子們會離這座高峰越來越近!
【參考文獻】
[1]幸福新童年編寫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2012[M].旅游教育出版社,173-198.
[2]姜紅兵.探索與操作對幼兒科學活動的激發(fā),2007[M].學前教育研究出版社,8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