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行軍銜制是加強人民解放軍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的重要步驟。1965年取消軍銜制后,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世界上沒有實行軍銜制的為數(shù)不多的軍隊之一。無論官兵,軍裝上都是“一顆紅星,兩面紅旗”。由于軍隊等級制度不健全,沒有外在的等級區(qū)別標志,給組織指揮、軍官成長以及與外軍交往等造成諸多不便。
從公開的資料來看,徐向前首先提出恢復軍銜制問題。1978年11月至12月間,在中共中央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軍隊的一些高級將領就軍隊如何實行戰(zhàn)略性轉變,開創(chuàng)軍隊建設的新局面進行了討論。此后不久,中央軍委又專門召開座談會,與會同志就如何加強軍隊建設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當有的領導談到目前軍隊基層干部不安心工作這一問題時,主持會議的國防部長徐向前說:“你們提團以下干部不安心部隊工作的問題,核心的問題是提級不提薪,這個問題要解決……實行軍銜制時,是軍職、軍銜加軍齡,但這個合理不合理,我沒有把握,大家可以研究?!备鶕?jù)徐向前的這一講話精神,有關部門就恢復軍銜這一議題作了調研。*《王震傳》編寫組:《王震傳》,619~62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取消軍銜制的弊端在對越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中集中顯現(xiàn)出來,全軍上下開始對軍銜制給予重新認識。1979年3月,對越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剛剛結束,根據(jù)徐帥指示就恢復軍銜制這一議題進行調研的《情況簡報》完成?!逗唸蟆穼Α皯摶謴蛙娿曋贫群皖C發(fā)勛章獎章制度”作了客觀的反映。從簡報列舉的大量事實來看,要解決軍隊干部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就必須恢復軍銜制度和勛章獎章制度,這樣做有利于提高軍隊干部的素質,鼓勵軍人上進,調動積極性,穩(wěn)定軍心,加速軍隊的現(xiàn)代化建設。時任軍委常委王震認為,恢復軍銜對加強紀律性和國防建設是必要的,完全同意徐向前的意見。*《王震傳》編寫組:《王震傳》,619頁。
1979年9月,總政治部在全軍干部部長會議上提交《恢復軍銜制度的初步方案》。9月27日,軍委秘書長耿飚在全軍干部部長會議上講話指出:“還擊作戰(zhàn)時,年輕的不會指揮就看胡子長的、肚子大的。兩個團兩個師在一塊,究竟誰指揮誰?有個軍銜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孔祥琇:《耿飚傳》(下),436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11月,總政治部向中央軍委呈報《關于加強干部隊伍建設若干問題的請示報告》,正式以文字形式提出“恢復軍銜制”的建議。
1980年3月,鄧小平在中央軍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提出,軍隊還是要搞軍銜制。根據(jù)鄧小平的指示,1982年初,中央軍委常務會議正式作出“恢復軍銜制”的決定。由于當時軍隊建設積累的問題很多,諸如軍隊整體規(guī)模大,編制體制不順,官兵比例不合理,各級領導班子臃腫,干部年齡老化等問題,馬上實行軍銜制度還存在較大困難。但各項研究和論證工作穩(wěn)步向前推進。*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改革發(fā)展30年》,138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
1983年5月19日,中央軍委成立恢復軍銜制領導小組,負責實行軍銜制的準備工作和軍官軍銜的評定授予工作??傉尾恐魅斡嗲锢?、總參謀長楊得志、軍事學院院長蕭克、總后勤部政治委員王平、總政治部副主任朱云謙為召集人,領導小組共有10余位成員。其主要任務是:修改《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干部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預備役軍官條例》;制定實施軍銜制方案;指導全軍軍銜評定授予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從全軍各大單位抽調20多人參加工作,辦公地點在北京西山軍委招待所。辦公室主任由軍事學院副院長賈若瑜擔任,朱光、陳雷、黃林任辦公室副主任。辦公室工作人員從三總部、各軍區(qū)、海軍、空軍、二炮、國防科工委、軍事科學院抽調。辦公室下設三個小組:軍銜小組、文職干部小組和預備役軍官小組。
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都明確規(guī)定了人民解放軍要實行軍銜制度。到1984年底,恢復軍銜制的各項準備工作按計劃初步完成。三個小組分別形成了《軍官軍銜條例》《文職干部條例》《預備役軍官條例》草案。
恢復軍銜制的草案上報后,中央軍委進行了討論。討論過程中感到有些問題比較集中,難度也很大。比如,兼任軍職的地方黨委書記授不授軍銜?據(jù)全軍恢復軍銜制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賈若瑜回憶,在討論軍銜問題時,軍委接到一位老將軍的電報。他建議:凡是地方黨委書記,如省(市)委、地(縣)委第一書記兼軍職的都應該著軍裝,言下之意亦可授軍銜。該問題的提出引起軍委領導的重視。在一次會議上,鄧小平指出,這位同志的來電,沒有考慮到地方干部流動性大,省(市)委、地(縣)委的第一書記,他們的工作常有變動。例如,把他們從省委、市委或地委第一書記改任黨的某一部門或政府機關工作時而不兼任軍職了,他能把軍銜帶到這個部門嗎?對這個問題,經(jīng)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研究決定:從現(xiàn)在起,地方黨委書記,如省(市)、地(市)、縣委書記均不兼任省軍區(qū)、警備區(qū)、軍分區(qū)、縣武裝部的政治委員,但可擔任同級軍事機關的第一書記。負責定期召集軍地聯(lián)席會議解決有關軍地方面工作的協(xié)調問題,不穿軍裝,不授軍銜。*賈若瑜:《賈若瑜征程紀實》,865~866頁,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14。各省(市)、地(市)、縣和廠(礦)的黨政領導干部,兼任當?shù)?廠、礦)預備役部隊的主官時,可以授予預備役軍官軍銜。
回顧人民解放軍歷史,實行軍銜制的時機值得研究。兩次實行軍銜制,都是在戰(zhàn)爭結束、局勢穩(wěn)定,中共中央對國際形勢判斷趨向緩和的戰(zhàn)略判斷下,完成大規(guī)模裁員以后進行的。1955年實行軍銜制時大規(guī)模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剛剛結束,人民解放軍完成了兩次裁減,軍隊總員額處于歷史相對較低的時期,從1951年底的627萬人降至1955年的350萬人。第二次實行軍銜制時,中越邊境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基本完成,百萬大裁軍順利實現(xiàn),軍隊員額比1979年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時大大減少,從600余萬人減少至319.9萬人。
1986年,百萬大裁軍得到順利實施。8月15日,中央軍委召開常務委員會議研究了“恢復軍銜制度”問題,在一些重大原則問題上進一步統(tǒng)一了認識。
(1)不再提“恢復軍銜制”,而是“實行新的軍銜制”。之所以叫實行新軍銜制,是因為人民解放軍已經(jīng)走上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軍官軍銜等級的設置和軍官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等,與1955~1965年實行的軍銜制有很大不同,是借鑒前者,而不是照搬照套;再則因為實行新的軍銜制,可以與20世紀50年代實行軍銜制以來遺留的歷史問題分開,以減少糾葛和矛盾。(2)把軍官軍銜條例和軍官服役條例分別立法。(3)軍官軍銜改設3等11級:即一級上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軍官職務等級編制軍銜區(qū)分為基準軍銜和輔助軍銜。(4)將官在軍官總額中所占的比例以4/1000以內為宜。(5)實行軍銜制度,既要積極準備,又要謹慎從事。在切實做好理順編制體制、建立文職干部制度、精干現(xiàn)役軍官隊伍等各項準備工作基礎上實行。(6)給軍隊離休干部授勛,對1955~1965年間所授予的軍官軍銜重新予以確認,以協(xié)調在職干部和離退休干部的關系。*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改革發(fā)展30年》,138~139頁。
考慮到軍官服役條例中有些條款還要和國家有關部門進行協(xié)商,需要有一個過程,而實行軍銜制中央軍委確定了就可以提交人大常委會討論,為了盡快實行新的軍銜制度,也為了使軍官軍銜制度更加完備,中央軍委決定“把軍銜制的有關內容從軍官服役條例中抽出來”,單獨制定《軍官軍銜條例》。這些重大原則和主要問題的確定,為新軍銜制的實施奠定了基礎。
擬制新軍銜制方案過程中出現(xiàn)的重大問題最終都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jīng)Q定。1987年3月3日上午,鄧小平在住地同楊尚昆、余秋里商談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新的軍銜制度和授予軍隊離休干部功勛榮譽獎章等問題。*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1170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研究醞釀到實施新的軍銜制度期間,對于在少將與上校之間設置一個等級,大家意見一致。但是到底是設準將還是設大校,則存在著矛盾。從國際慣例考慮,人民解放軍正師、副師(旅)級軍官職務,應當像多數(shù)外國軍隊那樣,與準將乃至少將軍銜相對應;但從人民解放軍當時實際享受正副師職待遇的人數(shù)看,其數(shù)量又大大地超過了外軍的比例,師職干部多數(shù)授予準將軍銜,就會出現(xiàn)“將軍過多”的弊端。曾參加“全軍恢復軍銜制領導小組”工作的劉巖回憶說,這個矛盾曾經(jīng)困擾了軍委有關領導很長時間,最后還是無可奈何地選擇了設大校而棄準將的方案。
總政治部組織的“三個條例”起草班子,在著手研究草擬實施軍銜制度、文職干部制度和預備役軍官制度的法律草案時,軍官軍銜制度最初是按照20世紀50年代的模式寫在《軍官服役條例》之中的?!盾姽俜蹢l例》關于軍官軍銜等級的設置方案幾經(jīng)變更,其中耗費精力最大的正是:在將官中設置“準將”還是在校官中設置“大?!避娿暤膯栴}。
對于草案中提出的元帥、大將、大校、大尉編制軍銜,鄧小平都不同意設置。后經(jīng)有關部門再三說明,若不設大校編制軍銜,師職干部不好處置,鄧小平才同意了設大校編制軍銜。
1988年4月13日,總政治部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關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草案)〉若干問題的說明》中,對為什么要設大校軍銜,是這樣表述的:“校官分為四級,主要是考慮我軍正師職軍官數(shù)量較多,如大部分授予少將軍銜,將官總數(shù)顯得太多,大部分授予上校軍銜,又顯得低了些,因此設置了大校軍銜。這樣既可以控制將官數(shù)量,又可以使師級職務軍官的軍銜與團級職務軍官的軍銜有所區(qū)別”。*劉巖:《關于我軍設大校還是設準將問題的探析》,載《中國軍隊政治工作》,2008(12)。
1987年12月30日,中央軍委常務會議正式作出決定:1988年國慶節(jié)實行新的軍銜制。為了保證軍銜制度的順利實施,1988年3月中旬,全軍干部會議召開,對實施三個條例的準備工作進行了部署。這次會議后,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向前推進。一是立法準備,為人大會議通過作準備;二制定實施軍銜制方案,主要是細化評定軍銜的標準;三是制定文職干部條例,下發(fā)編制文職干部的單位和職務。在全軍抓了50個單位試點改文職干部,為實行文職干部制度摸索經(jīng)驗。
4月14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實行軍銜制領導小組。軍委賦予領導小組的任務是: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制定實行軍銜制度的實施方案,提出全軍授予將官軍銜名單預案,指導全軍軍銜的評定工作。隨后,領導小組代軍委起草了關于評定授予軍銜工作指示和評定授予軍銜的標準等文件。
5月20日,召開全軍貫徹實施干部“三個條例”工作會議,各大單位政治部主任,干部、宣傳、軍務部長,秘書長參加,主要部署實施軍銜條例、改文職干部問題,討論修改了總政治部代軍委起草的實施軍銜條例的方案,及評定軍銜標準??傉刹坎坎块L李繼耐在這次會議上作了“關于貫徹實施《授予軍隊離休干部功勛榮譽章規(guī)定》、《文職干部暫行條例》、《現(xiàn)役軍官服役條例》若干問題的說明”。
1988年4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草案)》提交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審議。7月1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以122票贊成、1票反對、4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當天,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簽署第5號主席令,予以頒布施行。士兵軍銜制同時立法。
《條例》共分8章34條,主要內容包括:總則;現(xiàn)役軍官軍銜等級的設置;現(xiàn)役軍官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現(xiàn)役軍官軍銜的首次授予;現(xiàn)役軍官軍銜的晉級;現(xiàn)役軍官軍銜的降級、取消和剝奪;現(xiàn)役軍官軍銜的標志和佩帶;附則?,F(xiàn)役軍官軍銜設3等11級,其中,將官:一級上將*1994,取消一級上將軍銜。、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海軍、空軍軍官在軍銜前分別冠以“海軍”“空軍”。專業(yè)技術軍官,在軍銜前冠以“專業(yè)技術”。
新軍銜制與1955年實行的軍銜制度相比,最大的區(qū)別是軍銜等級的設置不同。新軍銜制不設元帥、大將和大尉,而以一級上將為最高軍銜。作出這樣的簡化,既是基于當時人民解放軍現(xiàn)實狀況的考慮,也是充分吸收、借鑒外軍軍官軍銜制度的經(jīng)驗與通行做法的結果。
實行職務等級編制軍銜,是新軍銜制另一大特點。職務編制軍銜和職務等級編制軍銜,是用于協(xié)調、處理職務與軍銜之間相互關系的兩種不同的制度形式。人民解放軍實行按職務等級編制軍銜在實行軍銜制的世界各國中也是較為獨特的。
從軍委主席至正排職軍官,每一職務等級都從編制上規(guī)定了軍銜等級。我軍軍事、政治、后勤軍官職務,由軍委主席和副主席、軍委委員、大軍區(qū)級正職、大軍區(qū)級副職、正軍、副軍、正師、副師、正團、副團、正營、副營、正連、副連至正排職,共分15個等級;專業(yè)技術軍官的專業(yè)技術職務分為高級、中級、初級3個等級。
新軍銜制對每個軍官職務等級從編制上規(guī)定了相應的編制軍街和基準軍街等級。軍事、政治、后勤軍官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編制軍銜為上將至中將,基準軍銜為上將;大軍區(qū)級正職編制軍銜為上將至少將,基準軍銜為中將;大軍區(qū)級副職編制軍銜為中將至大校,基準軍銜為中將;正軍職編制軍銜為中將至大校,基準軍銜為少將;副軍職編制軍銜為少將至上校,基準軍銜為少將;正師職編制軍銜為少將至上校,基準軍銜為大校;副師職(正旅職)編制軍銜為大校至中校,基準軍銜為上校;正團職(副旅職)編制軍街為上校至中校,基準軍銜為上校;副團職編制軍銜為中校至少校,基準軍銜為中校;正營職編制軍銜為中校至少校,基準軍銜為少校;副營職編制軍銜為少校至上尉,基準軍銜為上尉;正連職編制軍銜為上尉至中尉,基準軍銜為上尉;副連職編制軍銜為上尉至中尉,基準軍銜為中尉;正排職編制軍銜為中尉至少尉,基準軍銜為少尉。
從以上規(guī)定可以看出,師職以上干部可以一職三銜。關于這一規(guī)定的來歷,賈若瑜回憶說:為利于培養(yǎng)年輕干部,小平同志提出軍職以上干部可以一職三銜。小平同志的本意是,為了在高級職位上培養(yǎng)和鍛煉年輕干部,把年輕有為的干部早日選拔到高級職位上進行培養(yǎng)和鍛煉,這樣,他們的職務雖高,但處于培養(yǎng)階段,他們來日方長,晉升有望嘛!在討論這一問題時,產(chǎn)生了很大爭論,后來,總政治部主任余秋里拍板,將一職三銜的范圍擴大到了師職干部。*賈若瑜:《賈若瑜征程紀實》,864~865頁。
當時采用軍官職務等級編制軍銜,是由于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工作還在深入進行,軍官軍銜條例中只能原則規(guī)定軍官職務等級編制軍銜。實行職務等級編制軍銜,充分運用了當時人民解放軍已建立起的干部職務等級,對同一等級而不同名稱職務的相應軍銜進行規(guī)范,簡單明了,符合當時軍隊實際。但也反映了當時人民解放軍軍官職務比較龐雜、各項改革還有待深入的實際狀況。
新軍銜制對首次授予軍官軍銜批準權限也作了規(guī)定:一級上將的授予權限,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規(guī)定;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由中央軍委主席批準授予;中校、少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總部和大軍區(qū)級單位正職首長批準授予;上尉、中尉、少尉由有軍官職務任免權的軍級單位正職首長批準授予。
首次授予軍官軍銜之后,現(xiàn)役軍官的軍銜按照規(guī)定的年限和條件晉級。上校以下軍銜按照軍官職務等級編制軍銜和規(guī)定年限逐級晉升軍銜,也叫正常晉升;大校以上軍街晉升為擇優(yōu)選升。平時上校以下軍銜晉級期限:少尉晉中尉3年,中尉晉上尉、上尉晉少校、少校晉中校、中校晉上校、上校晉大校各4年。少尉升至大校約23年。
1988年7月2日,中央軍委下發(fā)《關于評定授予現(xiàn)役軍官軍銜工作的指示》,對評定授予軍官軍銜的范圍、基本原則、方法步驟、時間安排和評銜標準等都作了具體規(guī)定。根據(jù)中央軍委評銜工作的指示,全軍軍銜評定工作正式展開。
評定軍銜過程中,矛盾最大,情況最復雜的應該是中將、少將軍銜的評定。這次評定的做法是,先由各大單位提名少將授予對象,然后總政治部召集全軍政治部主任、干部部長開會討論審議。根據(jù)軍委、總政提名,列出中將、上將的單子,由各大單位黨委討論然后再反饋至軍委討論。個別有調整的,由總政和軍銜領導小組討論后報軍委決定。幾個反復之后,最終確定了少將、中將人選。上將人選由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決定。
至1988年8月底,全軍完成了軍銜制度的動員教育、軍銜鑒定和軍銜評定工作。
1988年9月14日,中央軍委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實行新軍銜制后的首次授予上將軍官軍銜儀式。懷仁堂,是1955年9月27日毛澤東主席為我軍10位元帥授銜的地方。
授銜儀式由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主持,他宣讀了鄧小平主席簽署的授予上將軍官軍銜的命令。有17位軍官被授予上將軍銜,他們是:中央軍委副秘書長洪學智、劉華清,中央軍委委員、國防部長秦基偉,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遲浩田,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楊白冰,中央軍委委員、總后勤部部長趙南起,副總參謀長徐信,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郭林祥,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尤太忠,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王誠漢,國防大學校長張震、政治委員李德生,北京軍區(qū)政治委員劉振華,南京軍區(qū)司令員向守志,成都軍區(qū)政治委員萬海峰,海軍政治委員李耀文,空軍司令員王海。
17位上將中,6位是中央軍委委員,11位是大軍區(qū)級正職,其中7位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入伍,3位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入伍,1位是解放戰(zhàn)爭初期入伍的著名戰(zhàn)斗英雄。17位上將中,有9人1955年曾被授予將軍軍銜,其中洪學智同志是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秦基偉、張震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9月16日至23日,各總部、軍兵種、軍區(qū)等大單位分別舉行中將、少將和部分校官、尉官軍銜授予儀式。
中央軍委委員洪學智、劉華清、秦基偉、遲浩田、楊白冰、趙南起趕赴各地,分別參加了各軍區(qū)的授銜儀式。
1988年實行新軍銜制時,有20余位專家、教授、學者,被中央軍委授予專業(yè)技術少將軍銜,還有一些身任指揮軍官的專業(yè)技術干部,被授予中將或少將軍銜。全軍有5名女軍官佩戴上少將軍銜。*曾思玉等:《授銜故事》,250~253頁,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7。
此次授銜,全軍共授予將官軍銜1452人,校官軍銜18萬人,尉官軍銜40.5萬人。*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80年》,478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7。1988年10月1日,人民解放軍正式實施新的軍銜制度,全軍官兵換著新式服裝,佩帶軍銜肩章、符號,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
與此同時,評定授予士兵軍銜工作也全面展開。1988年8月31日以前,全軍各部隊普遍開展了實行軍銜制度的動員教育,完成了評定授予士兵軍銜的準備工作。9月30日前,全軍士兵軍銜評定、審批、授予工作基本完成。評定授予士兵軍銜,以士兵現(xiàn)任職務、服役年限、德才表現(xiàn)為依據(jù),實事求是地進行全面衡量。實行士兵軍銜制度,關系到廣大士兵的切身利益,部隊各級黨委、基層黨支部高度重視,認真貫徹執(zhí)行中共中央軍委、總部有關實行軍銜制度的規(guī)定、指示,認真聽取意見,正確掌握評定標準,努力做到公平合理。10月1日,全軍士兵佩帶軍銜肩章、領花。*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改革發(fā)展30年》,140頁。實行士兵軍銜制度,是人民解放軍士兵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評定授予士兵軍銜,使軍人在軍隊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更加明確,有利于指揮和管理;有利于加強組織性、紀律性,增強軍隊的戰(zhàn)斗力;有利于激勵士兵安心服役,奮發(fā)上進,提高士兵隊伍軍政素質;有利于增強士兵的責任心和榮譽感,使士兵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自覺獻身國防事業(yè)。
1988年10月25日至30日,武警部隊召開警銜工作會議,研究部署武警部隊的評銜授銜工作。會議確定武警部隊評銜授銜工作由公安部和省、市、自治區(qū)公安廳、局統(tǒng)一組織實施。公安部黨組決定,公安部成立警銜工作領導小組,武警總部成立警銜工作辦公室,作為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負責評銜授銜的具體工作。*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政治系歷史教研室編著:《武警部隊40年(1950-1990)》,489頁,北京,群眾出版社,1990。
1988年12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鵬、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發(fā)布《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實行警官警銜制度的具體辦法》?!掇k法》規(guī)定,武警部隊實行警官警銜制度,比照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制度的基本原則和標準實施,警官和專業(yè)技術警官在警銜前分別冠以“武警”。1989年1月21日,國務院、中共中央軍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將官警銜授銜儀式。授銜儀式上,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長、武警部隊第一政治委員王芳宣讀由國務院總理李鵬、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的授予中將、少將以及大校、上校警銜命令。武警部隊司令員李連秀被授予中將警銜,政治委員張秀夫等29位高級警官被授予少將警銜。李鵬等分別向被授予將官警銜的30位高級警官頒發(fā)命令狀。武警部隊實行警銜制,是中國人民武裝力量發(fā)展史上的第一次,是關系武警部隊建設全局的一項重大改革,標志著武警部隊的改革和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
軍銜,是國家給予軍人的榮譽,是國家對軍人特殊貢獻的精神報償。軍銜制的實行,得到全國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尊重。新軍銜制的實施,是人民解放軍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標志著人民解放軍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它將使軍隊干部工作逐步走上科學化、民主化管理的軌道,更加有利于各種人才脫穎而出,更加有利于提高干部素質、增強整體活力;它將使人民解放軍正規(guī)化程度向前推進一大步,軍隊指揮和管理制度會進一步獲得完善,軍隊戰(zhàn)斗力必將大大增強;它將極大地增強廣大官兵獻身國防事業(yè)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進一步激發(fā)奮勇爭先的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