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繼新
智慧課程——啟迪靈性,升華境界
說起智慧課程,有的人認為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方面的課程。確實,它是基于學科課程而設(shè)計的,但它又與一般意義上的學科課程有著不小的差別。學科課程多立足于增長學生的知識、能力等,而智慧課程在關(guān)注學生知識與能力形成的同時,還特別關(guān)注學生智慧的生成。從本質(zhì)意義上說,知識關(guān)注較多的是事物,更多在形而下的層次;而智慧則關(guān)注的是人的靈性,具有更多形上之質(zhì)。
干國祥認為,知識的生成即智慧,智慧的成果是知識。但學生面對的,往往是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確定了的知識,而不再需要智慧。所以,南明教育的智慧課程就特別重視知識的重新創(chuàng)生,他們認為,知識的重新創(chuàng)生里,就蘊含著智慧的培育。換一種表達,就是他們把知識還原為動詞,還原為事物理解的過程和問題解決的過程。
那么,小孩子有生成智慧的可能性嗎?回答是肯定的。每一個孩子天生就具有巨大的生命潛能,誠如孟子所言,良知良能,人生而有之。他甚至說:“人皆可以為堯舜?!?/p>
可現(xiàn)實中,一般人休說成為堯舜,即使能擁有一點兒智慧就已經(jīng)很難了。原因何在?一是從小受家庭等環(huán)境的影響,二是因為后天的影響,應試教育讓不少學生成為知識的奴隸和考試的機器,原有的潛能更多處于沉睡狀態(tài),更遑論生成智慧了。這顯然不是學生本然的生命狀態(tài)與訴求。
智慧課程則喚醒了學生沉睡了的潛能,不但讓他們擁有了必備的知識,更讓他們擁有了一般學生少有的智慧。用干國祥的話說,就是通過智慧課程,淵博學生的知識,豐富學生的感受,砥礪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靈性,升華學生的境界,從而讓他們擁有一定的智慧、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
為此,智慧課程的教材,重新構(gòu)建了核心知識體系,讓充盈著智慧的經(jīng)典走進課堂,讓以往單一的思維向度走向多元,讓批判性思維成為教與學的常態(tài)。
干國祥認為,閱讀應當成為語文課程的主體,這是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一年級是故事和繪本,每個學生都要聽一千來個故事;二年級是橋梁書;三、四年級是幾千萬字的童書,還有金庸的武俠小說等;到了五、六年級就轉(zhuǎn)成慢閱讀,精細化的閱讀。
每天的晨誦課,有兒歌童謠、唐詩宋詞、西方經(jīng)典詩歌……每日一誦,一年便超過一百首。
爬過了書梯,高年級學生就進入到了“思、詩、自然、社會四維閱讀腦圖”的學習進程,先后順序和興趣側(cè)重是學生們自由決定的,但所有的學生都應該對每個維度有所研究。
到五年級,學生大都閱讀了四千萬字左右的作品,而且全是上乘之作。看看干國祥所選的書目,我們會發(fā)現(xiàn),即使是低年級學生閱讀的繪本、兒歌、童謠等,也多在通俗易懂的文字中,搖曳著高雅的生命情趣。至于到中高年級之后學生所閱讀的經(jīng)典之作,更具有了文化品位與思想要義。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好書,其中都橫臥著偉大精神的靈魂,讀這樣的書,無異于聆聽大師的教誨,甚至可以與之進行心靈對話。所以,學生讀得久了,讀得多了,智慧自然就會生成,心靈必然得到凈化,境界也會在水到渠成的過程中得到提升。
在中高年級的教學中,有的時候干脆停上語文課,進行連續(xù)數(shù)周的文言版《三國志》學習。而且學生要自加標點,進行批注,還要為人物寫出有相當深度的評傳或者分析文章。
也許有人會提出質(zhì)疑,如此大的學習難度,學生們能消化嗎?其實,人們往往低估了學生的學習潛能,他們不但可以學會,而且還學得很好,進而學會了學習,甚至還學得很有情趣?!秾W記》有言:“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倍鴮W生會學樂學,才是學習的至高境界。
語文學科的概念在南明教育的智慧課程系統(tǒng)中已經(jīng)淡化:童話劇、晨誦、海量閱讀、探究型學習、大文言閱讀、結(jié)合道德人格圖譜和需要層次的讀寫等顯示出南明教育完全不同于目前學界流行意義上的“語文觀”。
如果讀者能看看學生的閱讀批注,一定會驚詫于他們高水平的學習力。平時人們認為他們不可能讀懂的作品,他們不但可以讀懂,而且還讀出了自己的感受,其所思所感處處閃爍著智慧之光。
童話劇則是南明教育的綜合課程,劇本是由教師依據(jù)自己班級的情況挑選并改編的,所有學生都要進行細讀,并從中挑選適合自己或自己喜歡的角色。如今學生們在童話劇場上,已經(jīng)演過莎士比亞的《麥克白》《李爾王》《暴風雨》《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劇作,第一屆的六年級學生還演出了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畢業(yè)時,學生們還聯(lián)合演出了古希臘悲劇《阿伽門農(nóng)+俄瑞斯忒斯》。
魯迅先生從美學的角度給悲劇下過這樣的定義: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真善美集于一身的人物的毀滅,能引起人們心靈的巨大震顫,從而生成特殊的審美效果與教育能量。不親臨其境,是很難想象學生所具有的那種審美情感與能力的。這已經(jīng)不是知識所能涵蓋的了,它有豐富的感情,有審美的體驗,有道德的訴求,也有心靈的凈化。
學生閱讀的深入,智慧的生成,逼迫著教師也必須走進閱讀,甚至要成為終生讀書人與研究者,否則就無法面對高品質(zhì)閱讀的學生。于是,《學記》上所說的“教學相長”,也就成了“不令而行”的必然。
目前,南明教育集團的小學語文教師,幾乎個個都認真讀起了《世說新語》《三國志》,有的還通讀了《莎士比亞全集》。據(jù)說這只是最基礎(chǔ)的閱讀,美學、文論、解釋學、心理學和哲學……沉浸到這類更專業(yè)的書籍中的教師人數(shù)與日俱增。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中外經(jīng)典名著中,感受到了文學的無窮魅力,并讓自己的生命躍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每一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可生命質(zhì)量的優(yōu)劣,卻大有差別。南明教育,因為有了智慧課程,每一個南明人的生命也就有了遞升式的發(fā)展,甚至有的時候還會產(chǎn)生質(zhì)的飛躍。于是,教師們不再陷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與悲劇共存的尷尬,而是可以經(jīng)常聽到生命拔節(jié)的聲響,感受到智慧生成的美妙。
目前,南明教育已經(jīng)擁有了這樣一批教師,他們雖然在教育界暫時沒有名氣,但已經(jīng)具備了名師的底氣與能量,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大鵬展翅,翱翔于中國教學界的舞臺上。不過,干國祥認為,名師之名,不在其名,而在其實。他認為,現(xiàn)在還不是大鵬展翅的時候,他們還需要積淀。恰如孔子所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备蓢椴皇遣幌胱寣W校教師成名,而是希望他們擁有更豐沛的智慧之后,做大事,成大器。
正是基于這種思考,干國祥為學校教師走向成功搭建了一個又一個的舞臺。干國祥認為,他雖然是整個課程構(gòu)建的總設(shè)計師,但絕對不是全知全能者,在某些領(lǐng)域,有的教師比他研究得更深、更好。
比如數(shù)學課程,南明教育依據(jù)“創(chuàng)造數(shù)學、發(fā)明數(shù)學、享受數(shù)學”和“數(shù)學精彩觀念的誕生”“像數(shù)學家一樣思考”的原則,重構(gòu)了整個數(shù)學課程系統(tǒng)。數(shù)學特級教師王之江,這兩年用全人理念開發(fā)了從幼兒園到初中的數(shù)學智慧課程,以后還將開發(fā)高中數(shù)學智慧課程。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擁有了屬于他的自豪。干國祥說,如果沒有王之江,南明教育的數(shù)學課程是不可能走得如此快和如此遠的。其他智慧課程的開發(fā)也是這樣,讓有能力有才華的教師走到前臺,用他們的智慧,開發(fā)出真正的智慧課程。而干國祥,主要是利用南明教育和全人之美課程,為大家提供一個基礎(chǔ)平臺,利用高頻且有深度的對話,點燃每位教師的靈感,讓人人各盡其才,讓人人都能成長與成功。在干國祥看來,堅守成人之美的原則,才能讓群體的智慧照亮南明教育。
其他課程,同樣由具有豐厚底蘊的教師進行設(shè)計。比如英語課程,增加了英語兒歌、電影配音、小短劇、英文原著和《新概念英語》的學習內(nèi)容,學生獲得了更豐盈的知識,學起來也更輕松更快樂。
《周易》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干國祥認為,現(xiàn)在到未來,是一個合作共贏的時代;而精英群體的合作,才能讓大家走向遠方。
干國祥是整個全人之美課程構(gòu)建的靈魂人物,沒有他,就沒有南明教育的課程??墒牵恢狈浅5驼{(diào)。他說,他絕對不能貪天之功,南明教育人才濟濟,讓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yè)。而讓他特別欣慰的是,目前南明教育有一批人已經(jīng)成“仙”,一旦過海,則神通盡顯矣。
人格課程——經(jīng)由“自由王國”,抵達“自我實現(xiàn)”
干國祥認為,道德是人之為人的標志,但道德不應該是從外界直接灌輸?shù)囊幌盗新闪睿鴳撌菑穆L的歲月中建立起來的生命自覺。所以,南明教育把道德養(yǎng)成融于人格課程,并把它放在課程順序的最后。放在最后只是一種次第之列,而非輕重之分。因為人格課程幾乎是無處不在的,它不只在德育課上,也不只在班會課上,它還在身體課程、藝術(shù)課程和智慧課程之中,亦在平時的生活、工作與學習之中。從這個視角來說,人格課程更加重要。
今年5月,筆者有幸在“第二屆全國小學名班主任人文素養(yǎng)高峰論壇”上聆聽了陳美麗老師作的題為《愿望會開花——我的教室故事》的報告。其中關(guān)于教育小星等孩子的故事,在讓筆者感動不已的同時,又讓筆者感到,她的人格課程,不僅在課堂上,也不只在校園里,還在自己的家里與學生們的家里。
其實,南明教育的道德人格課程從小學開始,除了日常的暮省、班會課,以及滲透到整本書共讀和童話劇、電影課中以外,還有儀式文化、生日文化和獨特的期末慶典等。在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這些都是隱性的道德人格課程。
從顯性層面而言,干國祥也構(gòu)建了道德人格發(fā)展的三境界六階段,制訂了南明教育道德人格發(fā)展圖譜。在本文中,筆者就這個圖譜作簡要的解析,以饗讀者。
一、自然功利境界
這個境界相當于儒家所批評的“法”所對應的境界。
1. 我不想受到懲罰。(相當于儒家的“刑”字)
“我不想受到懲罰”,這是兒童心理的自然反應,而且他們大多異常敏感,在受到懲罰的時候,往往會以當即便哭等行為呈現(xiàn)出來。這還會直接影響到兒童的心理,甚至導致其免疫系統(tǒng)出現(xiàn)問題,從而殃及身體的健康。更重要的是,這種影響不會輕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解,還會或多或少地根植在兒童的心理深層,伴隨其終生。在以后遇到某種特殊情況的時候,就會以一種不良的甚至是極端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所以,南明教育嚴禁對兒童進行羞辱恐嚇,要求教師一定要呵護學生的心理。不管教師的動機好壞與否,為學生終生幸福著想,都不能對其進行懲罰。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挫折教育不在此列。
2. 我想要得到獎勵。(相當于“小人喻于利”的“利”字)
這是兒童虛榮心與自尊心共同作用之下的一種外顯形態(tài),當其得到獎勵的時候,也會以當即歡跳或炫耀等形式反映出來。至于用何獎勵,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可用適當?shù)奈镔|(zhì)獎勵,更多的則是精神獎勵。但作為獎勵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要著眼于增強學生自信心,進而讓其養(yǎng)成良好的言行習慣,為過渡到以做一個好孩子好學生為自我成長目標作準備。
陳美麗老師在內(nèi)蒙古罕臺新教育實驗小學擔任校長兼教師的六年間,就想盡一切辦法為學生頒發(fā)獎勵。第一年放寒假之前的期末,她便為所有學生都頒了獎。因為她認為,所有學生都在成長,都應當?shù)玫焦膭睢ER近期末,學生們盼望著頒獎這一天的到來,即使連原來被認為近乎“狼孩”的小星,也有了特別的期待。有一天,小星非常不安地問陳美麗:“我也有獎狀?”陳美麗肯定地告訴她:“當然了!”“真的嗎?”她驚訝地張大了嘴,然后就蹦蹦跳跳地跑回了教室。到了第二天上課前,她又跑過來問陳美麗:“我真的會有獎狀嗎?”陳美麗親親她的小臉,很真誠而又特別興奮地告訴她:“一定有!”這樣,她才歡歡喜喜地又跑回到教室。發(fā)獎那一天,當小星從陳美麗手中接過那份獎狀時,一串晶瑩透亮而又幸福至極的淚花立馬出現(xiàn)在她的臉上。從此,小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她擁有了成為好學生的信心,對自己的前景也充滿了希望。
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有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教師給他們多一點兒陽光,他們就會整個燦爛起來。所以,由獎勵而折射出來的,不只是對學生心靈的鼓勵,還有對其成為“好學生”的一種確認。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會讓幼苗日益茁壯,健康成長。
二、習俗功利境界
這一境界相當于儒家的根基“禮”。
1. 我要做個好孩子。(相當于“孝”)
好孩子的標準,更多是根據(jù)教師的好惡而確認下來的。這對教師要求很高,不應該以一般意義上的“聽老師話的乖孩子才是好孩子”為評定標準,而應特別關(guān)注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薄墩撜Z》中子游與子夏教育學生的“本”“末”之辯,也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教育,毫無疑問地要關(guān)注修身養(yǎng)性之本,但如果從小不能從“灑掃應對進退”之“末”做起,就有可能末未做好,本亦失矣。所以,朱熹認為,二者缺一不可。
《學記》有言:“三年視敬業(yè)樂群?!睂θ雽W三四年的學生,要關(guān)注其是不是敬畏學業(yè),能否與同學快樂友善相處。有的時候,教師還可以用樹立榜樣的辦法,為更多學生提供一個具體可感的學習標桿。尤其是身邊同學的榜樣,更能讓大家對所謂的好學生有一種真實與親切的認知。
當然,這里所說的好孩子,并非一般意義上的三好學生。任何學生,都有優(yōu)點,也都有缺點或弱點。樹立在不同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的榜樣,一方面讓大家在不同方面以不同的學生為榜樣,另一方面也讓每個學生感到,好孩子就在身邊,在不少時候,自己就具備了好孩子的呈現(xiàn)方式,也可以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做個好孩子不難,心有所想,且有所行,就可以做個好孩子。
2. 我要捍衛(wèi)游戲規(guī)則。(相當于“禮”)
捍衛(wèi)游戲規(guī)則之于中國兒童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很多孩子從小學開始,更多受到的是守紀律的教育。可一個悖論出現(xiàn)了——有的時候守了紀律,卻少了規(guī)則。紀律在很多時候,是在群體共在的前提下呈現(xiàn)出來的,可規(guī)則無處不在,很多時候也存在與呈現(xiàn)于個體行為之中。比如一個學生去商場買物品,人多的時候,自覺排隊,便是一種游戲規(guī)則。但深更半夜,一個人過馬路的時候,即使除其本人之外無人行走,如果前面的指示燈是紅燈,也應駐足等待,這同樣是一種規(guī)則。需要說明的是,規(guī)則既有外在之序,更有內(nèi)在之美。比如學生遇到老師行禮問好,這不只是形式,也因其的內(nèi)在敬仰之心。恰如孔子所說:“人而不仁,如禮何?”
由此可見,規(guī)則不只是游戲,還有人格的訴求。當學生從心里敬畏規(guī)則,自覺捍衛(wèi)規(guī)則的時候,才具備了一個現(xiàn)代文明人的基本素質(zhì),才能在未來走向社會與世界的時候,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也才能不斷地走向成功。
三、道德仁愛境界
這里所說的道德,相當于《道德經(jīng)》和《易大傳》中“道德”二字的本義,即天地間最高的法則與境界,不是流行的道德規(guī)范的意思;而仁愛,就是作為人的最高境界。
1. 將心比心。(相當于“恕”)
干國祥認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是此境界的最佳注腳。但現(xiàn)實往往是,兒童甚至成人,在不少時候不但己所不欲而硬施于人,有的時候還會己所欲,亦硬施于人。
看來,將心比心,更要多考慮受施者的心理感受,尤其要考慮如果自己處于對方位置的時候,會有什么樣的感受。這樣,既是尊重他人,同時也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因為尊重是有回應的。這需要一定的修養(yǎng)及一定的精神磨礪,只有不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修煉,才能達到互相尊重而又和諧相處的境界。
抵達這樣一種境界之后,就會形成和諧的學校環(huán)境,構(gòu)建融洽的人際關(guān)系。在這種環(huán)境中工作,會減少甚至沒有心理負擔。這種心靈狀態(tài)無疑會大大提升工作與學習的效率,以及生命的質(zhì)量。
2. 惠澤天下。(相當于“愛”,也相當于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
這是人格課程的最高境界。干國祥用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這一境界進行了概括,這已經(jīng)抵達孔子所說的“仁”的境界了。但人有無限的可能,恰如孔子所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奔词刮粗?,也可以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這樣,就有了一個高標準,以至有了一個終生的追求目標。為此,自己要實現(xiàn)很好的發(fā)展,需人格修養(yǎng),也需智慧才能,不然就不可能很好地“達人”。孔子一生,即不斷地涵養(yǎng)自身,也不斷地成就他的學生。在擁有三千弟子得以教化,賢者七十有二這樣的成就的同時,也成就了他自身成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從小讓學生胸懷大志,并矢志不移地走下去,才有可能不斷地升華他們的生命。恰如干國祥所言,人格課程是要讓每個學生經(jīng)由“自由”抵達“自我實現(xiàn)”。
南明教育道德人格發(fā)展圖譜并非只懸掛在墻上,它從一開始就被結(jié)合著每天的暮省、每周的班會、每本書籍的主題等探討教室生活中的道德沖突、社會新聞中的是非錯對而成為一個思想的工具。學生也并不是被要求遵守這個圖譜,而是利用這個圖譜極其豐富的內(nèi)蘊,不斷地理解自身、理解社會、理解世界。
而真正促成學生成為一個擁有道德境界的人的原因,南明教育團隊認為,是他在每一個領(lǐng)域通過努力而獲得的成功,是周圍人對他的努力和成就的正面肯定。所以一個被他們稱為“良性教育循環(huán)”的教育規(guī)則,每一天在上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克服困難、獲取成功,進而獲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責任感與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過學習、通過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而獲得幸福的動機。
真正的人格覺醒始于青春期,所以人格課程雖始于小學,但初中階段卻顯得更為重要。有了人格之美,很多時候,其他方面也會相應優(yōu)秀起來。
(續(xù)完)
(責任編輯:林彥?搖?搖?搖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