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華
摘要 目的:探討ICU病房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臨床流行病學情況。方法:選擇ICU病房患者88例,置入導管總數256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結果:88例患者中,發(fā)生血流感染21例,發(fā)生率23.86%。革蘭陽性球菌陽性株數12株(57.14%);真菌陽性株數2株(9.52%);革蘭陰性桿菌陽性株數7株(33.33%)。置管個數>1、杭生素應用個數≥3是引發(fā)ICU病房血流感染危險因素產生的直接原因。結論:應嚴格按照中心靜脈導管穿刺要求,每天做好嚴格評佑,減少置管留置時間,確保置管能早日拔除。嚴格執(zhí)行無菌要求,使穿刺工作更具合理性,合理選擇置管部位,做好導管觀察及護理,合理選擇適合患者的杭生素,以提開患者免疫力,降低血流感染發(fā)生率。
關鍵詞 ICU病房;血流感染;病原菌;杭生素
近年來,ICU病房中的血流感染發(fā)生率逐年提升,增加了患者的醫(yī)療費用,住院時間延長,不利于患者預后,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加大對ICU病房中的血流感染進行控制具有必要性。本文將本院ICU病房中收治的患者8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ICU病房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臨床流行病學情況,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7年2月-2018年2月ICU病房收治患者88例,男45例,女43例;年齡23~72歲,平均(42.6±2.7)歲:置管天數352d,平均(247±15.3)d。置入導管總數量256個,所有導管的置入方式均為非隧道式置入。
方法:對一些疑似血流感染的患者,需要在無菌操作條件下將靜脈導管拔除掉,運用無菌剪刀將導管的尖端處剪掉5cm,對導管的尖端位置做細菌培養(yǎng)。同時對患者進行外周靜脈抽血,培養(yǎng)需氧菌+厭氧菌。病原菌的鑒定、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等各項工作的開展,均需在微生物實驗室中進行開展[1]。
診斷標準:導管的相關血流感染的產生主要是因為菌血癥的產生所引發(fā),通過采用外周靜脈抽血方式,對細菌進行培養(yǎng),細菌的培養(yǎng)結果呈陽性,并且臨床表現中會出現明顯的感染情況,通過對管道外的情況進行觀察可知,未見明顯的感染源。具體標準為出現1次定量導管培養(yǎng)陽性或半定量導管培養(yǎng)微生物陽性,在導管的末端位置或外周靜脈血中會培養(yǎng)出多種微生物。在培養(yǎng)定量血液時,血液培養(yǎng)結果顯示,導管相對于靜脈血液培養(yǎng)結果≥3倍[2]。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血流感染發(fā)生情況:通過檢驗,ICU病房88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發(fā)生血流感染,血流感染發(fā)生率為23.86%。其中,有5例患者采用鎖骨下靜脈置管方式,感染率為23.81%。7例患者采用頸內靜脈置管方式,感染率為33.33%。9例患者采用股靜脈置管方式,感染率為42.86%。
病原菌類型:革蘭陽性球菌陽性株數12株(57.14%)。真菌陽性株數2株(9.52%)。革蘭陰性桿菌陽性株數7株(33.33%)。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見表1。
ICU病房血流感染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置管個數>1、抗生素應用個數≥3是引發(fā)ICU病房血流感染危險因素產生的直接原因,見表2。
討論
在ICU病房治療中,中心靜脈導管在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會引發(fā)患者出現氣胸、出血及血栓等并發(fā)癥,對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復造成較大影響。相關的醫(yī)學報道顯示,中心靜脈導管的應用,會增加口腔分泌物的吞咽障礙,局部皮膚出現潮濕感,在氣管切開后,由于患者會出現頻繁的吸痰操作,升高了導管污染的發(fā)生率。為了避免血流感染的產生,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進行置管操作[3]。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檢驗ICU病房中88例患者,鎖骨下靜脈置管方式、頸內靜脈置管方式、股靜脈置管方式是引發(fā)ICU病房中患者發(fā)生血流感染的主要原因。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主要由革蘭陽性球菌、真菌、革蘭陰性桿菌構成[4]。置管個數>1、抗生素應用個數≥3是引發(fā)ICU病房血流感染危險因素產生的直接原因,該項結果說明患者在ICU病房中接受治療時,原發(fā)感染病菌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需要對抗菌藥物進行升級及更換,進而導致抗生素藥物的選擇壓力增大,進而增加耐藥菌株,對ICU病房中的環(huán)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置管容易遭受污染,機體菌群出現嚴重的失調,增加了患者真菌的感染機會[5]。
綜上所述,應嚴格按照中心靜脈導管穿刺要求,每日做好嚴格的評估工作,減少置管的留置時間,確保置管能夠早日拔除。嚴格執(zhí)行無菌要求,使穿刺工作更具合理性,合理選擇置管部位,做好導管的觀察及護理工作,合理選擇適合患者使用的抗生素,以提升患者的免疫力,降低血流感染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鞠健勝.重癥加強護理病房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細菌分析[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6,23(12):1291-1293.
[2]呂春蘭,杭國琴,許云.重癥監(jiān)護病房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與耐藥分析[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5,15(6):564-568.
[3]劉偉,孫曉旭.重癥監(jiān)護病房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臨床分析[J].遼寧醫(yī)學雜志,2014,28(2):81-82.
[4]劉亞新,王亞霞,陳娟紅.持續(xù)質量改進對重癥監(jiān)護病房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控制效果[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3,30(6):525-526.
[5]肖麗,盧巖,彭松林.ICU病房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預后分析[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2,24(6):52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