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桂花
沒有期待,沒有出游的激動,就這樣在大雨的早晨出發(fā)了。心里有一絲絲惆悵,一絲絲擔憂。要不要去,去了會是什么樣子,車票買好了,酒店也把錢交了,那就去吧,直到上火車還是一副不情愿的樣子!
時間過得挺快,記得哪位作家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喜歡坐在慢車上看風景,不喜歡飛機,太快。十堰也在下雨,雨還不小。濕濕嗒嗒的,哪里都不想去。
早晨六點三十分起床,八點趕到火車站坐202,還好人不多,很順利,一個小時便到達武當山。從山門一路走過去,買鞋套,穿雨衣,買雨褲,全副武裝。雨依然下的轟轟烈烈。旅游大巴是嶄新的,只是下雨天大家穿著雨衣,不免給上面沾上了些雨水。從景區(qū)門口到第一個景點太子坡需要15公里,公路全部順著山勢修建,沒有一絲一毫開鑿的痕跡,即使下雨依然不影響車輛行駛。這里山路彎曲,絕對不止十八彎,但是司機的水平很高。雖然是深秋,可是山上沒有絲毫秋的影子,只見遠處夾雜著一顆顆大樹,頭頂著大串大串的大葉海棠似的粉色花朵,遠看近看都甚是可愛。山里無更多的花,只有一輛一輛呼嘯而過的車輛。我們訂的酒店在南巖,所以直接坐到了終點站。
第一站去南巖,這是我去過最值得去的地方。雖然比金頂?shù)?,但是風格獨特。烏鴉嶺的左手是去金頂?shù)墓派竦?,右手就是去南巖的路。南巖的整個建筑都建在向南的巖石上,全稱叫“大圣南巖宮”。建筑全部順勢而建,玲瓏有致,年代久遠。據(jù)說唐貞觀年間就有呂洞賓在此修道,后明永樂年間和嘉靖年間擴修。據(jù)說修建后共有五六百間房屋,但現(xiàn)存不多!這里規(guī)模宏大,結構嚴謹,全部按照皇家規(guī)格建造。極富皇家象征的赫紅色彰顯它的高貴與眾不同。赫紅色墻體上有“福祿壽寧”四個大字,字體遒勁,獨具一格。據(jù)說是明代夏言寫了“福祿寧”,他的弟子王煜寫的“壽”字。南巖所有的建筑都是石雕仿木結構,錯落有致,現(xiàn)存太乙真慶宮石殿和兩儀殿等建筑。由于年代久遠,斑駁脫落的木質房屋和被歲月時光慢慢侵蝕的建筑都深深吸引著我。如今這一切靜靜地俯視著大地,守候光陰流轉,一點都不寂寞,反而每一種陳舊都凝聚著歷史,訴說著一種情懷!真希望每一步都走在其中,感受歷史留下的痕跡和厚重。天一直在下雨,到處都是綠油油的,空氣清爽濕潤,樹木和山體全部籠罩在薄煙濃霧中。因為看不到山的高低,也無所謂遠眺還是近望,一切都是注定,要在下雨天游武當。下雨也要游,可謂壯游也!這里是武當山最美的一處景色,道路蜿蜒曲折,山體翠綠,正所謂之“滴翠”。峰回路轉,移步換景,前一步是鑲在山體中的小石碑,后一秒就是大幅的刻字或者建造在凸起的懸崖邊古老的木結構建筑群;前一秒聚光凝視,后一秒又豁然開朗。最好看的是路邊墨綠色或者姜黃色長滿苔蘚的護欄和柱子上像桃子一樣或黃或綠的石雕,摸上去光光的,滑滑的,無比舒服。這種雕刻應該是道教的象征吧?別的地方我沒見過。印象最深的是在太乙真慶宮石殿外懸崖邊有一塊伸出兩米以外,左右兩邊各刻有一條龍的石梁,石梁上面同樣刻有云朵形狀,整體雕刻成龍形,立體感非常強烈,因而得名“龍頭香”,“天下第一香”。是祭拜用的,也有人叫他“試心石”。據(jù)說古代信眾從這里跪著前去燒香,以表自己的誠心。因此掉下去者不計其數(shù),到后來清朝時期下令封閉。想想真是可怕,因為下面是萬劫不復的深淵,不要說粉身碎骨,連尸體都難以找到,我們去的時候依然有高香繚繞,估計有專人點燃。有信仰是一件好事。依山而建的古老建筑群散發(fā)著幽幽的光芒,在山與地之間傲然而立,承載著歲月的腳步緩緩地流淌。讓你賞心悅目,流連忘返。雨水順著屋檐靜靜落下,剛好成串,成線,然后滴在遠處。有一刻竟然忘記行走,就停在此處看那斷了線的珠子……漸漸覺得下雨也好,人不多。雨勢不小,有時候經(jīng)過頭頂?shù)乃B成片如同水簾洞,有時候是密密細織的網(wǎng)??諝馐菨駶櫟模那槭浅睗竦?,心開始慢慢融化,一切都是剛剛好。糾結的情緒慢慢打開,開始融入這個被水包圍的世界!
紫霄宮,是武當拳和武當劍的發(fā)源地,是道教協(xié)會所在地。整體建筑完全按照皇家建筑規(guī)制,氣勢規(guī)整恢宏,完全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統(tǒng)一布局,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唐貞觀年間開始敕造,明成祖朱棣時達到頂峰,永樂年間有“北建故宮,南修武當”的說法,可見規(guī)模之大。歷時十四年,后又經(jīng)嘉靖年間增修擴展至現(xiàn)今模樣。丹墻、翠瓦、樓宇兩兩相望,沉浸在茫茫濃霧中。
太子坡,依然是丹墻翠瓦,古老的方磚,成對的琉璃瓦焚香爐,丹墻上的“福祿壽”,父母殿。這里所有的景點都有父母殿,包括金頂。太子不是中國人,是一位附屬國的太子,黑人。我不知道為什么太子坡會是這樣的太子,應是我中國之太子也!
第二日,金頂。
從南巖至金頂4.5公里,來回9公里。我們準備徒步。因為坐索道可能錯過很多美麗的風景。早晨八點一十出發(fā),經(jīng)過榔梅祠,七星樹,到達分叉路。左邊是百步梯,右邊是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和朝圣門。據(jù)說百步梯這邊好走,幸虧選擇了這條路。過了百步梯道路一直很寬敞,基本上還算平坦。四周濃霧彌漫,走的渾身是汗,頭發(fā)跟剛洗過的一樣。兩個半小時到達金頂下面的大岳太和宮,此時已經(jīng)有很多人開始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上金頂。原以為可以直接上,誰知這么多人,看來還要等很久。隊伍很久才能動一點,終于開始一部分一部分放行了。上到金頂需要過轉運殿,太和大獄等,然后一路拾階而上,都是彎彎曲曲的窄石梯。三步兩步地趕到金頂,發(fā)現(xiàn)金頂其實很小,據(jù)說只有一百六十平方米。只是金頂上銅鑄的仿木質結構的建筑讓我驚嘆,沒有一絲一毫焊接的鑄點,全部像一次成型,其實是從北京運過來然后用當時最高的科技焊接而成,據(jù)說是用管子吹出高溫烈火焊接而成。至今不可思議,雖說時代在前進,但是很多古人的智慧早已被我們所遺失!不所謂遺憾!房屋四周被人摸的發(fā)亮,能看到金頂?shù)闹饕馁|是黃銅。據(jù)說金頂里面有一盞永不熄滅的油燈,無論外面刮風下雨,里面依然沒有一絲一毫的風。人太多,我什么都沒有看見,只是聽說這座銅鑄的、仿木質結構的房子是武當山的精華所在,所有的建筑都是黃銅,包括下山扶手用的鏈子。旁邊有武警專門把守,我們在上面,下面依然有眾多的游客排隊等候。其實金頂上基本沒啥,轉至后殿我們掉頭下山。下山的路著實陡峭,泥濘,樓梯也很窄,是古神道也。兩邊雖然有欄桿遮擋,但是依然是踽踽獨行,預備的黃銅手鏈也被磨的金黃,足見被多少人觸摸。下山再次回到排隊等候的地方,過了朝圣門,道路變得越來越陡峭,越來越長,越來越濕滑,人越來越多,好多人不知道百步梯那邊好走,所以從這邊上金頂。這邊路難走,加上樓梯窄,所以往上走的路上都在排隊,還好我們已經(jīng)下來了,為了不走回頭路我們才選擇走這條路,反正時間是充裕的。過了三天門,二天門,一天門,到達會仙橋,我以為馬上就到南巖了,結果又走了很久,感覺小腿肌肉不聽使喚地發(fā)抖,不能彎曲,一彎曲就要坐到地上。終于到達烏雞嶺南巖了。一路無數(shù)的瀑布從山澗呼嘯而下,有的像一條銀色的蛇逶迤前行,有的像萬馬奔騰,洶涌澎湃!山體是翠綠的,水是干凈的,心情是明朗的!
時間還有寬裕,我們去了玉虛宮,除了四座永樂年間的碑亭和兩座琉璃焚香塔以外,其余的建筑也很常見。
天色已晚,我們趕六點的汽車回十堰。到達十堰已是華燈初上。晚上的十堰更美,路上行人很少,很安靜,但不落寞!
——選自《西部散文選刊》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