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漢雄
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社會衡量一所學校教育水平的主要標志。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永恒的主題。堅守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質量,需要學校有強大的發(fā)展合力,才會有前進的動力。這需要忘我的奉獻精神,需要共同的價值取向,需要披堅執(zhí)銳的勇氣與擔當。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輾轉5所學校任校長。作為校長,到達每一所學校首先思考的就是要以優(yōu)異的教學質量回報社會,怎樣提高教學質量?
筆者認為校長首先應當樹立正確的質量觀,然后從校園文化建設入手,發(fā)展學校文化,形成學校文化力,從而形成一種共同的價值取向,凝聚學校精神,這樣才能從本質上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樹立正確的教學質量觀
沒有正確的質量觀,校長只會以加班加點的補課來抓質量,實際助長亂收費,而且導致教師厭教、學生厭學。
談到教學質量,首先要給教學質量一個科學、全面的定位。素質教育已實施了許多年,但應試教育的評價制度的不健全、社會選人用人方法的傳統(tǒng)沿襲等,使我們總是不自覺地把教學質量與應試成績聯系起來,促成了一種急功近利的教育質量觀。
世界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盡可能多的東西交給學生,取得盡可能大的效果,而首先在于教給學生怎樣學習,學會怎樣發(fā)展自己,以及離校后繼續(xù)發(fā)展?!?/p>
皮亞杰的觀點非常明確,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人的發(fā)展。因此,提高教學質量,實質上就是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在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中,不斷積累、提升,形成在品德、語言、思維、藝術、運動等方面的多元智能。品德完善、知識積累、能力提升,就成了教學質量最基本的目的和要求。這樣的一種教育質量觀,會使我們找準提高教學質量的路徑,也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初衷。
所以,教學質量從橫向看,意味著全面發(fā)展;從縱向看,意味著終身發(fā)展;從學科內涵看,意味著“三維”目標的落實。
筆者認為,作為基礎教育的初中教育,教育質量就是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更多具有可持續(xù)學習能力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缺乏學習后勁的中考高分生。
弄懂校園文化和學校文化的關系
有些校長以為把學校環(huán)境布置好了就是有文化了,其實不然。他沒有弄清楚校園文化和學校文化的關系,這樣的文化只是一種表象的文化,是沒有力量的。
校園文化與學校文化的相同點是以文化為主體的反映學校面貌、制度規(guī)范和學校精神特征方面的內容。
校園文化是以校t園為主要空間,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建設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環(huán)境布置,如宣傳欄、雕塑等)。學校文化是指在整個學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獨特凝聚力的學校面貌、制度規(guī)范和學校氣氛等,其核心是學校在長期辦學中所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念。這種深層次的精神層面的價值觀念,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可以被感受到。
校園文化和學校文化是兩個既相通又有區(qū)別的概念。其相同之處在于兩者都是圍繞學?;顒觼硖剿髌湮幕ㄔO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作用,都是對學校的發(fā)展理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反映。不同之處主要反映在:校園文化更多地側重表現在看得見摸得著或是直觀感受得到的一些方面,如學校的標語口號、工作氛圍等。而學校文化是對校園文化建設系統(tǒng)化的設計、實施、提升和反映,是一種有意識、持續(xù)進行、以充分體現學校師生價值觀追求為目的的活動,是學校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的總體反映。學校文化是對校園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是經過設計、系統(tǒng)化了的校園文化。
所有的學校都有校園文化,但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有學校文化。學校文化以具有學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質形態(tài)為外部表現,并影響和制約著學校群體成員的活動方式、精神面貌與文化素養(yǎng)。
由學校文化凝聚學校精神
新常態(tài)下,校長以單純的物質利益刺激教學質量的提高已然不行了,這個時候需要以文化形成文化力,從而凝聚學校精神,形成學校合力,全面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
學校精神是學校文化的靈魂。一所學校如果沒有精神,就會變成一個毫無生命的樓房和建筑物的集合。相反,當人們走進一所具有鮮明精神特色的學校,一定會處處感受到這種精神的存在。從學校的建筑、布局到校長、教職工和學生的一言一行,再到學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人們會明顯感到凝聚著一種精神力量,那是一種精神魅力,是一種激涌著、富有生命力、令人感動、奔騰激越的學校精神所創(chuàng)設出的氛圍。這種精神猶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進入師生的心靈深處并產生深遠的影響,能喚醒、激發(fā)師生崇高的情感和強烈的進取心,成為師生員工行為的強大內驅力,對他們個性的塑造、行為方式的選擇、價值觀的確立、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形成以及社會化的發(fā)展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我們不把訓誡掛在墻上,而是內化到了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員的心中,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會凝成一種精神,于是,我們有了共同的價值觀,于是,我們的學校就有了生命。每周的升旗儀式上,教師帶領全校學生一起宣誓“我是實驗中學的學生,我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我知道只有努力才能成功,我相信我能行”。我想,這句話里有所有孩子的生命與青春,需要我們好好珍惜,用心呵護,一路把它傳承下去!這就是學校的精神,一所學校最寶貴的財富應當是它的精神內核,一所學校最寶貴的地方應當是這種精神得到了傳承與發(fā)揚,這才是學校發(fā)展的原動力。
一言以蔽之,一所譽滿社會的名校是靠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來的教育充滿力量,力量深入骨髓。當精神站立起來時,所有的努力都變成自覺、自動和自發(fā)。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每個人都傾其所能,全力以赴。這樣的努力中充滿奮斗的激情、無私的關愛和人性的光輝。有了這樣的精神作為支撐,教育質量、學校聲譽、社會評價,一切盡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突破。這里有一種魔力,一種能夠讓教師工作到腰酸背痛,但心里卻不感疲憊的魔力;一種能夠讓學生“不待揚鞭自奮蹄”,從一個輝煌走向另一個輝煌而永不停止的魔力。
(作者單位:黃石市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