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友生
2018年全國高考語文三套試題牢牢扣住“新時代”和“新一代”的歷史內(nèi)涵與特點,體現(xiàn)了鮮明的思想性、時代性、科學性和示范性,在進一步反映時代要求、助推素質(zhì)教育上作出新探索,更好地彰顯和發(fā)揮語文學科在高考評價體系中“立德樹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的獨特功能。其命題思想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基本吻合,指明了今后高考命題的方向,具體如下:
體現(xiàn)“立德樹人,文化自信”的價值引導
2018高考語文全國卷命題立足于時代特征,著力于把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最新成果、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以及團結奮進、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時代精神有機融入其中;明確傳達立德樹人價值導向,引導考生樹立遠大理想,投身新時代建設偉業(yè),在接力奮斗中追夢圓夢。
2018高考語文全國卷試題將“四個自信”貫穿其中,并著力畫龍點睛,在關鍵處破題,形成點面結合、精神深蘊的格局。如全國I卷作文試題“世紀寶寶中國夢”,既選取新世紀以來中國在科技、民生以及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的成就作為材料,又選取“2020”“2035”這兩個新時代中國發(fā)展的關鍵時間節(jié)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偉大目標作為材料,充分發(fā)揮作文題的積極導向功能。通過“一代人又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zhàn)”這樣飽含啟迪、指明方向的引導語,啟發(fā)考生強化自己的代際身份感、集體認同感,引導考生在體會國家進步、民族振興的同時,感受大國風采、民族精神和時代品格;引導考生從歷史的縱深與未來的愿景中,充分認識個人成長與國家、民族、時代的深刻關聯(lián),不斷增強自身與同代人的獲得感、榮譽感、責任感,使考生更切實地感受到“四個自信”,在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中國夢的生動實踐和激情奮斗中放飛青春夢想。2018年參加高考的考生主要出生于2000年前后,是名副其實的“世紀寶寶”。2018年高考全國I卷作文試題“世紀寶寶中國夢”從這個特殊機緣切入,精心選材設題,直接面向考生發(fā)聲,直接點明他們的獨特身份,直接揭示他們與國家、時代之間的緊密關系,直接激發(fā)他們的青春夢想與奮斗豪情,引導考生深刻思考他們這一代人所面臨的共同際遇與機緣,把追夢、圓夢的時代主潮落到實處。全國卷III作文“改革開放三部曲”,三條標語口號言簡意賅,意味深長,濃縮了改革開放不平凡的40年歷程,折射出發(fā)展階段和發(fā)展方式等方面的變遷。分開來看,三條標語口號分別喊出了各自階段的歷史任務與時代精神的最強音;合而觀之,三條標語口號則為改革開放40年書寫了波瀾壯闊的發(fā)展三部曲,可以幫助考生在完成寫作任務的過程中,時刻銘記改革前輩的光榮與夢想,深刻領會當代青年的使命與挑戰(zhàn),不忘初心,接力奮斗,砥礪前行,全力以赴走好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聚焦“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的目標追求
2018年高考語文加大對思維品質(zhì)的考查力度,對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進行了全面測查,目的在于發(fā)展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一是深化對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的考查。全國卷Ⅱ作文“幸存者偏差”引導考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學會主動思考,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水平。材料直觀、饒有趣味,但又耐人尋思;敘述嚴謹,又有一定的“留白”;含意明確,又有一定的開放性。要求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義,能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立論方面,學生可以緊扣“幸存者偏差”這一概念展開論述,還可以聚焦思維方式來立論;遵循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進行理性分析;跳出思維慣性,以逆向思維挖掘隱藏在表面背后的事實。學生在寫作時也可涉及一些其他觀點,如敢于質(zhì)疑、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細節(jié)決定成敗等。另外,“幸存者偏差”注意的是關鍵少數(shù)、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但不能將其推到極端進而否定一切合乎情境的理性推理,這一角度的立論能體現(xiàn)出更強的思辨色彩。試題體現(xiàn)了對學生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水平的考查,引導學生培養(yǎng)探究意識,提升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感性,探求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創(chuàng)新路徑。二是聚焦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重視對形象思維能力的考查。2018年高考語文試題,以小說、散文、詩歌等多種方式呈現(xiàn)美,考查學生發(fā)現(xiàn)美和欣賞美的能力。如全國卷Ⅱ文學類文本試題選擇老舍的《有聲電影》,對小說豐富的內(nèi)涵、生動的形象、幽默的語言等進行了考查;全國卷I的作文題也特別加強了對形象思維能力的考查。
2018高考語文試題重視學生“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等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文學類文本,引導考生針對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如全國卷II第6題要求考生體會并簡析老舍幽默生動的語言、全國卷III第6題“談科幻小說中‘科學與‘幻想的關系”、古代詩歌賞析藝術特色,都著眼于考查“鑒賞”這一關鍵能力。論述類文本,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論證結構和手法的基礎上,洞悉立論背后的動機與目的,最終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和判斷。如全國卷I第2題討論“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內(nèi)容,對文本的論證前提、論證手法、論證邏輯和論證內(nèi)容的關系形成認識。實用類文本,需要準確解讀材料,篩選整合信息,還要能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社會價值和影響”。如全國卷多個文本材料相互呼應,附以一組題的設計,循序漸進,各有側重,對實用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進行全面考查,也賦予“實用”以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的新內(nèi)涵。
凸顯“任務群核心,情境應用”的測評要求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從祖國語文的特點和高中生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出發(fā),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了“語文學習任務群”。2018年高考語文試題的設計著眼于考查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基礎能力,以語文課程所包含的古今“實用類”“文學類”“論述類”等基本語篇類型為閱讀素材,以學習任務所涉及的語言學習素材與運用范例、語文實踐的話題與情境、語體與文體等為測評方向,涵蓋了學習生活中必須具備的重要認知能力,同時包括適應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對多樣化高素質(zhì)人才提出的應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充分關注語言文字運用的新現(xiàn)象和跨媒介運用的新特點。鼓勵考生主動思考,試圖激發(fā)考生的想象力、學習能力與創(chuàng)新興趣,以此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把學生從標準答案中解放出來。
從近年的試題考查設計來看,情境化默寫題目、任務驅(qū)動作文題和相當一部分的主觀題設計中,都給學生一個情境化的問題和任務,要求學生展示出正確的解決方案,這些設計都是語文試題情境應用的探索,已經(jīng)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在此基礎上,2018年全國卷對語言文字應用試題進行了情境化的設計。將具體的語言文字、文學作品置于特定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啟事與書信的命題設計指向真實的語文學習任務,有助于引導學生活學活用,這種自然語境的設計,在考查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的基礎上更加強調(diào)融會貫通。如全國卷I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擇了小說《趙一曼女士》,試題扣住“歷史與現(xiàn)實交織穿插”的敘述方式來設題,創(chuàng)設歷史具體情境,讓考生關注文本中現(xiàn)實對歷史的追問、歷史的現(xiàn)場敘事、史料的還原,體現(xiàn)趙一曼精神的當下意義,在感動與思考中自然深化對革命文化的認識。
縱觀今年三套全國高考語文試題,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就是高考命題專家已經(jīng)開始了從傳統(tǒng)課程向新課程命題的轉(zhuǎn)變,勇敢地承擔起以高考為新課程領航的使命,高考語文試題的變化,往往體現(xiàn)的是語文教育目的的變化。這就要求語文教師關注語文教育理念的變化趨勢,及時調(diào)整教學重心和教學方式,以適應這種變化。就目前語文教育的主流認識來說,主要是重視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語言文字的建構及運用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zhì),發(fā)展學生的審美鑒賞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等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武昌區(qū)教研培訓中心)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