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生 孫齊澤
摘 要:作為一項強力有效的外部性監(jiān)督,政府審計無論對于中央集團公司還是所屬上市公司都是一項有效的震懾。而過去研究一直關注于政府審計對于管理層腐敗的影響,但是其對于央企集團公司投資決策是否有影響是我們關注的一個方面。因此對于發(fā)展我國政府監(jiān)管機制有理論和實踐意義,對于混合體制改革下國有背景上市公司的政府監(jiān)管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政府審計;過度投資;審計公告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3.053
1 引言
中國宏觀經濟的投資過熱一直為人詬病,資本的扎堆使得資金配置效率低下,例如近幾年的共享單車、互聯(lián)網(wǎng)專車、區(qū)塊鏈技術投資熱度火爆等。而宏觀的投資過熱主要由微觀企業(yè)的投資行為構成,特別是在在國有企業(yè)中,過度投資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和嚴重。趙卿(2010)和呂峻(2012)的研究,通過不同的度量方式共同驗證了我國滬深兩市的國有上市公司存在較嚴重的過度投資行為。在中國,由于制度背景及經濟環(huán)境,使得國有企業(yè)過度投資不僅具有一般企業(yè)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國有企業(yè)的過度投資問題在加劇宏觀經濟總體過熱的同時,也為自身的發(fā)展埋下了嚴重的隱患。這種過度投資行為忽略了投資風險,很有可能將企業(yè)拖入財務困境中。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政府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能影響國企進行投資決策。但是,已有文獻尚未有政府審計對于上市公司投資決策以及投資行為影響的研究。因此,本文試圖探究政府審計與央企上市公司的過度投資行為的關系。
2 政府審計與央企過度投資的以往文獻
現(xiàn)有文獻已經證明了,過度投資現(xiàn)象在國有企業(yè)比較普遍。劉星和曾宏(2002)研究發(fā)現(xiàn),國有股權比重過大致使其他中小股東無力對公司的投資決策實施控制或監(jiān)督。李維安和姜濤(2007)研究表明,國有股權比例越大,上市企業(yè)的過度投現(xiàn)象越為嚴重,以及地方控股較中央控股上市企業(yè)具更高的過度投資水平。國有背景上市公司相較其他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更高。根據(jù)徐細雄和呂金晶(2011)的研究結論,股權越集中,管理層受到的權力約束越小,企業(yè)越傾向于過度投資。
傳統(tǒng)的企業(yè)投資理論表明,過度投資行為的產生源于企業(yè)內部代理成本的效率損失。在控制權和經營管理權分離的現(xiàn)代企業(yè)中,管理層是股東的代理人,其擁有配置企業(yè)所持有資源的主導權。出于管理層的自利動機以及機會主義,企業(yè)會將自有現(xiàn)金流量投資在一些凈現(xiàn)值低的甚至為負的項目中,來達到非效率的投資擴張,從而實現(xiàn)管理層自身的利益(Jensen,1986; Stulz,1990)。國內研究中,徐曉東(2009)研究發(fā)現(xiàn)當公司持有的自由現(xiàn)金流越多,那么代理問題就越突出,則其過度投資的水平越大。
同時,目前已有不少學者在研究政府審計如何監(jiān)督國有企業(yè)有效運轉的問題。國內研究多數(shù)集中在對國有企業(yè)經營管理以及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上。唐雪松(2012)實證表明,央企上市公司經國家審計后,會計信息質量得到顯著提高。蔡利(2014)研究表明,政府審計功能發(fā)揮與央企上市公司經營業(yè)績的提升有顯著正相關關系。
從現(xiàn)有的研究文獻而言,政府審計對中央集團企業(yè)的審計,通過央企的控制鏈條傳導作用到其所控股的上市公司上(唐雪松等,2012; 李小波和吳溪,2013) ,并且其功能作用的發(fā)揮有助于提高控股上市公司的會計穩(wěn)健性( 唐雪松等,2012) ,抑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陳宋生等,2013) 。
不過,目前還鮮有文獻從政府監(jiān)管這一外部機制角度直接研究其對企業(yè)過度投資的影響。
3 政府審計對央企過度投資影響的理論分析
根據(jù)代理理論,企業(yè)過度投資體現(xiàn)了管理者與股東的代理沖突問題。隨著深化國企改革,國企正處于放權讓利的漸進式改革進程中,管理者的權力得到擴張,擁有了企業(yè)控制權的他們運用職權進行過度投資來實現(xiàn)權力尋租,從而造成國有企業(yè)過度投資。而政府審計的監(jiān)督效力能夠有效約束管理層權力,明確控制權歸屬,警示存在利益輸送動機或個人帝國構建動機的高管,從而能夠央企過度投資行為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約束。
高管的晉升動機與過度投資。由于國有企業(yè)的高管大部分由國資委或者所屬央企集團任免,其晉升與普通官員類似,管理層的績效考核相對較低更容易被降職或調離權力中心(Li , Zhou and Chen,2005)。在這種晉升與淘汰體系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高管有動機追求短期的經濟增長,過度投資某些行業(yè)或領域(周黎安,2004)。
管理層構建帝國。根據(jù)構建帝國假說( Stulz,1990),管理者偏好個人帝國的建造,因為他們所追求的地位、權力、薪酬和特權、升遷等均與公司規(guī)模成正比。而政府審計能夠對管理層構建個人帝國的行為進行威懾,其與中紀委、組織部的業(yè)務聯(lián)系使得審計后的管理層在構建個人帝國時趨于隱蔽性。
管理層權力和過度投資。姜付秀(2009)對A股上市經濟主體進行實證檢驗得出,在國有單位中,管理層的任職年限同過度投資具有正效應關系。由于管理層長期任職,在企業(yè)內部形成權力帝國,使得投資決策不再具有群策群力的效果。同時這種帝國的形成容易造就管理者過于自信,兩者共同加劇了過度投資水平。李培功和肖珉(2012)研究指出,在投資效率上,國有性質的企業(yè)的過度投資程度與總經理的任職年限具有正效應,而其他類型企業(yè)的則沒有明顯的相關性。
政府審計與管理層權力約束。已有研究證明,政府審計特有的約束“矯正”功能有助于促進政府責任的有效履行,遏制官員不法行為的發(fā)生,對央企上市公司管理層權力進行約束(黃溶冰和王躍堂,2010)。
同時,審計結果公告制度的引入,從監(jiān)督管控方面有效抑制了公司的過度投資行為。陳宋生、陳海紅和潘爽(2014)從市場感知和內隱真實質量兩個角度探討審計結果公告與審計質量。他們認為,審計結果公告是以反映國有上市公司內部問題為主,因而會產生負面的市場反應,國家審計的質量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此外,社會媒體對于公開審計結果也有持續(xù)關注,由于媒體效應政府審計的威懾作用被進一步放大了。李培功(2010)的研究發(fā)現(xiàn),媒體能發(fā)揮公司治理作用,此處具體體現(xiàn)在對于審計結果公告中的內幕交易信息的曝光傳播能夠減少內部人未來交易的利潤。此外,審計結果公開之后,審計署會緊接著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到場及隨后的新聞媒體對于審計公告中出現(xiàn)的高管在職消費、重大投資失誤等現(xiàn)象都會第一時間進行跟蹤報道。在審計后期,媒體對政府審計情況報道越多,被審計單位整改情況越好(蒲丹琳,王善平,2011)。這種媒體關注對于管理層的聲譽機制的影響,使得管理層在未來的幾年間會顧及聲譽而減少過度投資。
4 結論與啟示
綜上所述,我們從理論上推導政府審計與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過度投資行為有著某種程度上的相關關系,可能會影響國有企業(yè)混合制改革環(huán)境下國有上市公司投資行為的趨勢。然而,政府審計涵蓋范圍寬泛,審計重點不同,方向呈現(xiàn)多樣性。審計署立足于審計績效和財務合規(guī)性的專業(yè)視角,其“揭露”和“矯正”的主體功能對財務違規(guī)、高管腐敗、超額在職消費等影響較為顯著,但是是否對抑制過度投資起到顯著有效作用具有不確定性。因此,政府審計是否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過度投資行為起到有效抑制作用仍然需要進一步進行實證檢驗。
參考文獻
[1]趙卿.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過度投資問題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 2010.
[2]呂峻.政府干預和治理結構對公司過度投資的影響[J].財經問題研究, 2012,(1):31-37.
[3]劉星, 曾宏.我國上市公司非理性投資行為:表現(xiàn)、成因及治理[J].中國軟科學, 2002,(1):65-69.
[4]李維安, 姜濤.公司治理與企業(yè)過度投資行為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ù)[J].財貿經濟, 2007,(12):56-61.
[5]徐細雄, 呂金晶.金融契約、控制權配置與管理者投資決策[J].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1,(8):19-26.
[6]Jensen M C.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86,76(2):323-329.
[7]Stulz R.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0,26(1):3-27.
[8]徐曉東, 張?zhí)煳?公司治理、自由現(xiàn)金流與非效率投資[J].財經研究,2009,35(10):47-58.
[9]唐雪松, 羅莎, 王海燕.市場化進程與政府審計作用的發(fā)揮[J].審計研究, 2012,(3):25-31.
[10]蔡利, 馬可哪吶.政府審計與國企治理效率——基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ù)[J].審計研究, 2014,(6):48-56.
[11]陳宋生, 董旌瑞, 潘爽.審計監(jiān)管抑制盈余管理了嗎?[J].審計與經濟研究, 2013,(3):10-20.
[12]唐雪松, 羅莎, 王海燕.市場化進程與政府審計作用的發(fā)揮[J].審計研究, 2012,(3):25-31.
[13]李小波, 吳溪.國家審計公告的市場反應:基于中央企業(yè)審計結果的初步分析[J].審計研究, 2013,(4):85-92.
[14]Chen Y, Li H, Zhou LA.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turnover of provincial leaders in China[J].Economics Letters, 2005,88(3):421-425.
[15]周黎安.晉升博弈中政府官員的激勵與合作——兼論我國地方保護主義和重復建設問題長期存在的原因[J].經濟研究, 2004,(6):33-40.
[16]姜付秀, 伊志宏, 蘇飛,等.管理者背景特征與企業(yè)過度投資行為[J].管理世界, 2009,No.(1):130-139.
[17]李培功, 肖珉.CEO任期與企業(yè)資本投資[J].金融研究, 2012,(2):127-141.
[18]黃溶冰, 王躍堂.我國省級審計機關審計質量的實證分析(2002-2006)[J].會計研究, 2010,(6):70-76.
[19]陳宋生, 陳海紅, 潘爽.審計結果公告與審計質量——市場感知和內隱真實質量雙維視角[J].審計研究, 2014,(2):18-26.
[20]李培功, 沈藝峰.媒體的公司治理作用:中國的經驗證據(jù)[J].經濟研究, 2010,(4):14-27.
[21]蒲丹琳, 王善平.政府審計、媒體監(jiān)督與財政安全[J].當代財經, 2011,(3):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