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 健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睘榱舜_保盲人出行安全,我國《殘疾人保障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均設置相應條款,對盲道等無障礙設施建設提出要求。其中,《交通安全法》明確規(guī)定:“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應當按照規(guī)劃設置盲道。盲道的設置應當符合國家標準”。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也將“城市主干道、市區(qū)商業(yè)街、人行道口、公交站點等地的步行道需設無障礙設施”納入其中。
既然如此,為何盲人出行仍然困難重重?筆者找到了我國現(xiàn)行強制性國家標準GB 50763-2012《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以下簡稱《規(guī)范》),希望從中找到答案。
障礙物肆意占據(jù)盲道,是盲人出行遇見最多的難題。雖然《規(guī)范》明確要求:盲道鋪設應連續(xù),應避開樹木(穴)、電線桿、拉線等障礙物,其他設施不得占用盲道。但在現(xiàn)實中,標準的要求卻很難得到執(zhí)行。
一方面是管轄權分散:無主自行車或共享單車占用盲道,歸市政管理部門管轄;井蓋設置、垃圾桶占用盲道,歸城建規(guī)劃部門管轄;機動車占用盲道,歸交通部門管轄。另一方面,對上述種種占用盲道的行為,也往往缺乏剛性規(guī)定的具體懲罰措施,震懾力不足。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在《斷裂——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中對當今社會的道德滑坡問題進行了深刻的解釋,假定每個人都是理性的,在選擇自己的行為時要進行付出的代價和獲得的收益的綜合計算,當代價過高的時候,才不會選擇這種行為。在缺乏制度、法規(guī)、標準的剛性約束下,僅僅依賴行為者自身的道德自律,很難取得成效,空有標準、卻疏于執(zhí)行的盲道,正面臨這一窘境。
圖1
在人行道和人行橫道方面,《規(guī)范》也有相關要求:城市主要商業(yè)街、步行街的人行道應設置盲道;城市中心區(qū)及視覺障礙者集中區(qū)域的人行橫道,應配置過街音響提示裝置。
這些要求,可以較好解決“什么時候該過”的問題。但目前,在上海,只有很少地方有過街音響提示裝置,或許有的地方以前有,后來由于擾民又取消了。
《殘疾人保障法》第一章第三條明確規(guī)定:殘疾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既然法律規(guī)定殘疾人享有權利,就應該尊重他們的權利。按照現(xiàn)有的科技水平,我們完全可以設計出可自動調節(jié)音量的過街音響提示裝置,當周邊環(huán)境噪雜的時候,音量自動調高一些,安靜的時候,音量低一些,但提示音量總體水平應低于環(huán)境音量。這樣,就不會存在擾民,因為提示音量小于環(huán)境音量。同時,對于聽覺靈敏的盲人來說,提示音也是完全可以聽得到的。
筆者認為,《規(guī)范》中現(xiàn)有的對人行橫道的提示盲道設置,缺少前文盲人提出的“判斷方向”的細節(jié)設置,存在改善空間。筆者提出這樣的設想:如圖1所示,深灰色是人行道,高于路面,街角幾乎是直角。在東西向較寬的馬路中央,有一處相當于安全島的設施(圖1左側藍色部分),高度與馬路處于同一水平面,行人走入安全島后需向左側走,然后再繼續(xù)過馬路。在路邊和進入安全島的位置都有一排提示盲道(圖1中黃色部分),其長度與斑馬線相同,方向與過馬路方向垂直,路邊止步點的設置便于盲人確定過馬路的方向,中間止步點則讓盲人知道已走到馬路的中央位置,可以在此安全等候。
盲人在行走過程中不容易判斷馬路中央的位置,萬一行走到半途,車輛開啟,不知道該停在哪里,會造成極大恐慌。即使是有安全島的馬路,一般也要上一個臺階,交通信號燈變化,然后再下一個臺階,比較麻煩,安全島上也沒有相應的提示盲道。因此,這樣的設計,可以較好地解決盲人過馬路的問題。
根據(jù)《規(guī)范》要求:站臺距路緣石250 mm~500 mm處應設置提示盲道,其長度應與公交車站的長度相對應;宜設置盲文站牌或語音服務設施。
按照要求,公交車站站臺都應有提示盲道,但目前上海很多車站都沒有,盲文站牌更是少之又少。
那么,按照現(xiàn)有標準,能否解決“找準門”這個問題呢?
提示盲道長度與公交車站長度對應,只能解決找準車,還不能精確到找準門。卞女士提出,上海的部分公交車站,有排隊護欄設置,公交車每次進站停車,其前門都會停在護欄口,如果能夠推廣,既解決了文明排隊的秩序問題,也能解決盲人上車找不到門的問題。
《規(guī)范》要求,鐵路、航空、城市軌道交通以及水運交通的無障礙設計,除應符合《規(guī)范》要求外,還應符合相關行業(yè)的有關無障礙設計的規(guī)定。
例如,上海申通地鐵的企業(yè)標準《上海軌道交通新五線車站裝修通用技術文件》,就是在滿足GB 50490-2009《城市軌道交通技術規(guī)范》、GB 50157-2013《地鐵設計規(guī)范》和DGJ 08-109-2017《城市軌道交通設計規(guī)范》等標準的基礎上,結合上海軌道交通的特點而制定的,在一些特殊位置,作了更加細致的規(guī)定?!渡虾\壍澜煌ㄐ挛寰€車站裝修通用技術文件》要求,車站內及車站廣場均應設置無障礙設施,站前廣場應鋪設與周邊道路連接的盲道,盲道接至站內;由地面出入口至站臺間所有盲人涉足之地應鋪設盲道,并采用埋入式;站臺盲道應鋪設在側站臺內側,其盲道中心至柱(墻)面距離不應小于450 mm;站臺的盲道引導至就近的站廳站臺間無障礙電梯(當站廳站臺間無障礙電梯位于付費區(qū)內時)或一組樓梯(當站廳站臺間無障礙電梯位于非付費區(qū)內時);每條線路可以選擇一個固定車門的位置設置提示盲道,上下行線路的固定車門位置應相對一致,建議選擇中心車門。
我們可以看到,上海申通地鐵在盲道設計方面相當用心,如果能夠在使用中繼續(xù)完善,解決諸如丁小姐提出的“最后一米”等此類問題,將是盲人出行的福音。
除上述要求之外,《規(guī)范》對醫(yī)院、城市綠地、文化建筑等公共建筑,均有盲道設置要求,如果都按標準實施,這些地方的盲道將對盲人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涩F(xiàn)實卻相距甚遠。
標準的生命在于實施。與標準的不完善相比,標準執(zhí)行的綿軟寬松是更為嚴峻的問題。近年來,屢屢見諸報端的安全事件,更多失守的是責任鏈而非標準鏈,暴露出的問題更多在于有標準不依,而非無標準可依。用鮮血換來的操作規(guī)程不應再用鮮血去檢驗,建立標準只是第一步,標準執(zhí)行與監(jiān)管能否同步,才是監(jiān)管部門乃至全社會面臨的更大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