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頌媚
班主任工作復雜、細致、繁重、艱苦。班主任工作得好壞,不但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影響極大,甚至可以影響到學生的一生??梢?,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使學生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這無疑是班主任必須解決好的課題。下面我就對班級管理談點自己膚淺的做法和體會。
一、尊重理解學生,心底無私天地寬
教師被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而教師的思想、行為都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班主任,他是班集體的教育者和組織者,影響更為直接。有句古訓:“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币虼耍约河辛隋e誤,要勇于承認,給學生做表率,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有一年我剛接畢業(yè)班,發(fā)現(xiàn)他們只喜歡數(shù)學對語文卻索然無味!更令我氣憤的是布置作業(yè)時,如果我坐在教室,哪怕給再多的時間也沒有作業(yè)交上來,一旦離開教室?guī)追昼?,回頭就會發(fā)現(xiàn)作業(yè)本已交到講臺了。對這種現(xiàn)象,我雖然很氣憤,但還是告誡自己,忍耐一點,觀察段時間再說。令我始料不及的是,第二節(jié)課上課鈴已響,我拿著書本走向教室,教室里傳出的不是歌聲,而是拍臺聲、吵鬧聲,把教室搞得烏煙瘴氣。我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快步?jīng)_進教室,不分青紅皂白,狠狠地訓斥了學生們一頓,從紀律差訓到抄作業(yè),凡是這幾天我看不順眼的地方,一股腦兒地倒了 出來,訓斥過后,同學們總算安靜下來了,但我心中仍有“朽木不可雕也”之感。怎么辦?氣消完以后,我冷靜地進行了反思:是不是我做了對不起學生的事?為弄個明白,第二節(jié)是語文課,我就布置這樣一道作業(yè):我想對老師說。要求同學們毫無保留地把心里話說出來。例如你們希望老師怎樣做、對老師有什么建議、包括你認為老師做得不對的地方,都可以大膽地寫出來。不管你們寫了什么,教師絕不責怪你們。這一招還真管用。同學們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寫作能力,把心里話都說了出來,并指出了我應該改正的地方。其中李某的心里話使我心靈受到極大的震動,他寫道:“老師,我知道我們紀律差,學習不自覺,常抄作業(yè),這是不對的,尤其是上課鈴響了還在教室里大吵大鬧,影響他人學習....我今后一定改正,請老師原諒!但我也希望您平時不要老訓斥學生,經(jīng)常訓斥學生傷害我們的自尊心,同時也有損您的形象!”他的話真讓我既慚愧又高興,我終于發(fā)現(xiàn)了自身的毛病。下一節(jié)語文課時,我公開向全班學生道歉,并保證今后不再重犯。他們先是一愣,繼而開心地笑了起來。我暗自高興:我做對了!從那以后,同學們開始親近我,與我無話不說,上課專心聽課,積極發(fā)言,再也不抄作業(yè)、不做違紀的事了。
蘇霍姆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觸及年輕的心靈,在這里誰有細致和耐心,誰就能獲得成功?!卑嘀魅沃挥凶鹬貙W生、理解學生,親近他們,跟他們說心里話,以身作則,給他們以鼓勵,讓他們打開閉鎖的心靈,才能使他們樂意傾聽老師的教誨,樹立信心,煥發(fā)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二、雙向選擇“幫帶小組”,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雙向選擇“幫帶小組”,就是小組中的組長和組員,實行雙向選擇,組長有權選擇自己的組員,組員有資格選擇自己的組長,他們之間的選擇權和被選擇權是平等的。建立“幫帶小組”,有利于促進優(yōu)生能力的提高和差生的轉(zhuǎn)化,容易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能增強競爭的力度。如我任教的畢業(yè)班,我首先宣布把全班平均分成十組的決定;第二步找出組 長,找組長采用先自薦后投票的方式,十位組長產(chǎn)生后自選位置坐好,等待投靠者;第三步,其余的同學開始選擇自己信任的組長,希望A能做自己組長的,就走向A,希望B做組長的,就向B靠攏,最后,由組長決定自己的部下。這種選擇方式使學生感到既新奇又有趣。在選擇其間,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那些紀律差、學習差的學生,他們選擇組長的能力可不差,都選擇最優(yōu)秀的組長,而那些組長也沒有排斥任何一位投靠者,他們的心胸是何等的開闊。由此可見,差生也不是不想學、不想改,問題是沒有機會。實行雙向選擇后,組長積極輔導和督促組員,組員也樂意接受。因此,全班同學在學習、紀律、勞動等諸方面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可見,雙向選擇,是切實可行的措施。
三、“對癥下藥”逐步轉(zhuǎn)化
俗話說:“十個手指有長短,山中樹木有高低。”這話說明差距是普遍存在的。學生也同樣存在著先進與后進的差距。怎樣解決這后進生的轉(zhuǎn)化問題呢?
有道是:醫(yī)病先要摸清病因。解決后進生問題,首先必須弄清造成后進生的原因。造成后進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因父母離異而影響學習的,有智力低、反應慢的,也有的是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和教師方法不對而導致的....甲生是去年一年級的跟讀生,看似聰明的她不知何故成績老是跟不上。每測驗一次就掛一次“紅牌”。后來經(jīng)過多方了解,才知她父母早已離異,隨父生活的她像是個沒人管的“多余人”。對于缺少愛的孩子,只有用愛才能撫平她那受傷的心。于是,平時里有空我就找她聊天,談些生活、學習等等她喜歡的話題,讓她感到老師在關心她,自己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從而使她樹立學習信心。待她對學習有興趣后,在課堂中又照顧她,如多提問,多板演,多為她提供鍛煉的機會。課內(nèi)外做作業(yè)遇到困難時及時幫她解決。慢慢地,她的成績由差轉(zhuǎn)為良好,再由良好靠向優(yōu)秀。到期考時語數(shù)考了個雙優(yōu),成績躍到班上前十名。可見,只有找出“病”因,才能“對癥下藥”,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