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秋明
(河北省香河縣人民醫(yī)院,河北 香河 065400)
股骨粗隆間骨折在臨床上屬于常見性骨折類型疾病,多見于老年人,因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狀較為常見,跌倒時下肢突然扭轉或急劇過度外展、內收;因其骨質脆弱,因此很容易導致粉碎型骨折,嚴重危害老年人身體健康[1-4]。臨床上主要通過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等方式,因老年病人的病死率較高,保守治療中肢體活動長期受限,骨折合并癥較多,致使常規(guī)治療方式難免差強人意,因此選擇一項更加有效的治療方式刻不容緩。
我院自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共收治有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股骨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并將其隨機分組,分別予以不同治療方法,各41例,對照組經近端擴髓后,對髓腔內局部應用生理鹽水,其中包括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齡55~84歲,平均(74.5±3.5)歲;觀察組經近端擴髓后,對髓腔內局部應用氨甲環(huán)酸,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齡56~85歲,平(75.5±3.5)歲。所有患者均已通過臨床復診,符合臨床上針對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診斷標準,均成功接受股骨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排除凝血障礙者,停用其他抗凝藥物,均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家屬知情同意,相關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有可比性(P>0.05)。
所有患者術前均給予相關檢測,包括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糖、雙下肢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測等,對照組患者股骨髓腔注射20mL生理鹽水;觀察組患者近端擴髓后注入2g氨甲環(huán)酸與20mL生理鹽水溶解液;具體手術過程為:術前準備閉合復位與髓內固定,給予患者平臥位,給予氣管插管,吸入全麻,并將其軀干側偏向健側,執(zhí)行牽引復位操作,自股骨大轉子頂點劃向近側打開切口,切口長度不超過8cm,以鈍性分離臀中肌,并于其中1/3處以開口器開口,置入導針,股骨近端擴髓,于導針引導下置入骨折髓內固定物,隨后縫合切口,記錄手術時間,術后12h恢復抗凝[5-7]。
觀察兩組患者血紅蛋白、體質量及體質量指數變化情況;同時觀察其臨床指標改善情況,其中包括隱性失血量、顯性失血量、圍術期總失血量;同時觀察其不良反應情況,包括術中大出血、下肢深靜脈血栓、感染等指標。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均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若(P<0.05)則可認為本次研究兩組間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紅蛋白、體質量及體質量指數水平為(5.25±1.22)1012/L、(56.65±4.85)kg、(21.65±0.85);治療后為(5.64±1.27)1012/L、(56.78±4.92)kg、(22.78±0.92)。治療前后均無明顯差異(t=0.954,P=0.094),其變化情況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觀察組隱性失血量、顯性失血量、圍術期總失血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觀察指標對比(±s,mL)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觀察指標對比(±s,mL)
組別 n 隱性失血量 顯性失血量 圍術期總失血量觀察組對照組4141 t P 572.64±79.54703.28±106.475.1240.008198.71±28.64215.34±60.247.5240.006770.64±75.51892.64±83.348.0240.002
觀察組中術中大出血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1例、感染0例,不良反應率為7.3%;對照組中術中大出血3例、下肢深靜脈血栓2例、感染1例,不良反應率為14.6%,組間對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χ2=7.954,P=0.006),P<0.05。
股骨粗隆間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受損傷類型影響,創(chuàng)傷范圍較大,致使髖部疼痛,導致患者無法行走,致死率極高,相關研究調查,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死亡率約為10%~30%[8-10]。
本次研究發(fā)現,氨甲環(huán)酸是一種新型抗纖溶特效藥物,在人工關節(jié)置換中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圍術期藥物,能夠有效降低創(chuàng)傷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其作用于股骨轉子間骨折閉合復位髓內釘固定術陰性失血的治療過程中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緩解血紅蛋白下降,降低患者輸血的需求,在降低輸血量的同時,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風險,藥物濃度維持時間長且穩(wěn)定,具有十分理想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局部應用氨甲環(huán)酸干預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抑制改善術后隱性失血癥狀,減少失血和輸血率,安全性高,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