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高考試題不僅有檢測功能、選拔功能,更有引領作用。其中既有對課改理念的滲透、對課程標準的領會,也有對“考試大綱”的識讀、對教材的理解,更有對中學歷史教與學方向性的思考。因此,認真研究高考試題的基本結構,領會命題專家的設計意圖,將有利于教師提高教學的針對性。2018年高考全國卷I第42題以“材料式論證題”的模式有效考查了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切實發(fā)揮了高考“反撥”教學的功能。
筆者以歷年全國卷高考真題為例,從“材料式”題干、“開放式”設問、“論證式”理答和“SOLO評價法”等維度厘清該題的結構淵源,嘗試提出針對性的教學應對策略,以期讓“教”“學”“考”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師生素養(yǎng)的雙提升。
從結構上看,高考試題由“題干”“設問”“答題要求”和“評分細則”構成,筆者從結構上對“該題”進行了溯源式梳理:
表1 材料式論證題結構溯源統(tǒng)計表
“史料”是史學研究的細胞,“史料分析”能力是歷史學科學習中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高考試題突出“史料”,意在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是時代對于人才的需要;這一題型,其目的在于嘗試在不超綱和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找到一條考查學生進一步深造所需要能力的新途徑,并相應改變學生應考時不注重理解而死記硬背的現(xiàn)象。鑒于史料的基礎性地位,學者們對“材料式”題干這一全新的高考試題呈現(xiàn)形式持充分肯定的態(tài)度。時至今日,“史料教學”已成為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常態(tài),高考也呈現(xiàn)出“無史料不命題”的趨勢?!笆妨稀背蔀楫斚陆虒W與考試共同關注的“焦點”,這是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對傅斯年先生“史學即史料學”的現(xiàn)實回應。
陳偉國老師指出:“從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需要出發(fā),加強創(chuàng)新精神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理應是歷史高考的鮮明特點。”可見,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時代的要求,體現(xiàn)“時代性”訴求是高考試題命制的基本要求之一。要真正實現(xiàn)高考“反撥”并引領教學、高考與教學的良性互動離不開高考命題專家的銳意創(chuàng)新與與時俱進。從本世紀以來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敢于并善于引入史學新材料、新觀點,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解讀歷史現(xiàn)象;高考全國卷和地方卷均有一定比例的開放型試題,如備受關注的全國卷第42題(原為第41題)等,學者們的“預言”也正在新課改下“教”與“考”的實踐中一步步踐行。
論證式理答模式的開端是1997年高考全國卷第44題的“歷史小論文”題。這種理答要求一改過去“一問一答”的方式,要求以短文形式作答,意在考查學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論證能力,堪稱命題方式的歷史性突破。它既不同于可以按題發(fā)揮的材料作文題,也不同于不受約束的材料問答題,而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要求的歷史材料解析題,這一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將歷史材料解析題的命題改革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近年來全國卷第42題均采用了此類模式。
“SOLO評價法”由香港大學比格斯教授首創(chuàng),他認為一個人回答某個問題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維結構是可以檢測的,即“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這種思維結構一般可以劃分為前結構、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lián)結構和抽象拓展結構五個層次。這五個層次能反映出學生在回答某一具體問題時的思維水平:前結構層次是指未能形成對問題的理解,回答時邏輯混亂或同義反復;單點結構層次是指僅憑一個論據(jù)就得出結論;多點結構層次是指能提供多個思路,但未能將這些思路有機地整合;關聯(lián)結構層次是指能將多個思路聯(lián)系起來,形成多點論據(jù)支撐下的結論;抽象拓展結構層次則能夠對問題進行抽象的概括,從理論的高度來分析問題,而且能夠深化問題,使問題本身的意義得到拓展。
這一評價模式克服了傳統(tǒng)的教育評價中對量的考核多于對質的評判的弊端,而且因其具有開放性、直觀性等特征,更便于拉開不同學生間的差距,從而強化考試的區(qū)分度。筆者認為,1996年全國卷第46題是歷史學科高考中SOLO評價法的“雛形”;2010年全國卷第40題第(3)問則是“SOLO評價法”成熟的標志。教育部考試中心沒有提供該題的具體參考答案,只是要求“以對‘歷史前提’的認識為中心,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具體的評分辦法由各省區(qū)評卷點自行擬定。雖然各省的答案有些許出入,但評卷時一般都采取以下范式:
表2 2010年第40題全國卷第(3)問評分表
評卷的具體操作流程:①從整體上確定學生答案的層次和等級,并以該層次賦分區(qū)間的平均分為基礎分數(shù);②再依據(jù)觀點的明確性和深度、論證的角度和力度、與材料的結合度及邏輯表達等幾個方面,進行“加分”或“減分”。SOLO評價法主要評價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層次,不但要求學生要有“量”的積累,更要求有“質”的升華,也是“素養(yǎng)”立意被重視的當下對學業(yè)評價體系的有益補充與完善。
新版“課標”指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2018年全國卷Ⅰ第42題兼顧了對“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文字表達能力的考查訴求;“SOLO評價”兼顧了“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育和正確價值觀考查的隱性要求;“開放設問”充分體現(xiàn)了目前高考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價值觀的厘定;“材料呈現(xiàn)”在關照“史料”基礎性地位的同時,考查了學生對史料信息的釋讀、甄別、提取和整合能力,暗含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等素養(yǎng)的考查。筆者從教師的“教”與“學”兩個層面簡談教師如何順應高考的“考”。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教”是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必須要從“學”“教”“評”三個方面努力提升自己。
1.“學”
教師必須閱讀歷史專業(yè)和教育教學理論類書籍和期刊,及時關注學術研究的新動態(tài),切實拓寬自身知識面,從而提高知識儲備,才有可能適應“素養(yǎng)時代”對合格教師的基本要求;同時,教師要在閱讀中有意識地吸納史學理論與觀念,進而形成自己的歷史觀,并在教學中嘗試運用科學歷史觀來組織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2018年全國卷Ⅰ第42題取材于18世紀英國作家笛福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這“暗示”歷史教師要實現(xiàn)跨學科閱讀,突破學科壁壘,與各科教師形成教學合力,進而助推學生“素養(yǎng)”提升。
2.“教”
(1)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樹立“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會學生自主學習。
(2)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式。如采取問題探究式教學方式。SOLO理論提示教師,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具體的歷史問題情境,對歷史情境的分析理解有賴于必要的歷史知識。積極引導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多角度的分析與理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問題探究的引導者和方法的指導者,必須始終注意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3)教師要加強史觀的教育和歷史理論的學習。教師要使學生牢固樹立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尊重史實,追求真實,熱愛生活,關愛生命,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科學地闡釋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和規(guī)律。
(4)教師要善于提升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品質。教師在平時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用豐富的多元的“史料”(2018年全國卷Ⅰ第42題即體現(xiàn)了對文學作品中歷史信息的有效提取與合理闡釋等能力的考查)喚醒學生對歷史的思考,用寬廣的歷史視野、正確的歷史觀駕馭課堂。
3.“評”
教師要學會運用SOLO評價理論在思維方面進行“質”的把握,認真分析學生的文字表述,界定學生思維能力所達到的層次;同時,引導學生在練習中學會審視自己的思維層次,找出差距,制定對策,不斷提升。在具體的習題訓練中,要注意避免將開放性試題當做列舉題,只會羅列史實,不會表達觀點和綜合成文;要注意做到答題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文字通順,邏輯嚴密。在表達過程中要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將自己的思考融入到文字之中,做到論點鮮明、論據(jù)充分、論述有力。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需要從學習理念的更新、解題思路的強化和答題技巧的提升等層面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1.學習理念的更新
教師應引導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思考、認真發(fā)現(xiàn)并科學地分析歷史問題,特別是要積極參加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探究問題的能力,在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做到史論結合,做到使歷史思維中的邏輯推理有史實依據(jù),并切實注意思維的層次性、邏輯性和整體性。
2.解題思路的強化
①精心審題。至少要做到“四審”,即一審“題頭”,明確考查主題;二審“材料”,明確材料出處、內容等關鍵信息(如“英國”“1719年”“歷史現(xiàn)象”等信息);三審“設問關鍵詞”,搞清答題方向(如“指出”“概述”“評價”);四審“答題要求”,關注答題細節(jié)(“準確”“全面”)。審題是有效答題的前提和關鍵。②細心思考。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jù)核心問題,圈定分析對象的諸多層面,確定帶有普遍性的適應價值的思維模式,鏈接并調動與試題作答相關的基本史實(航海冒險,販賣黑奴,宗教信仰,領地),從容答題。如采取歷時性思維模式,考查歷史史實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衰亡;采用共時性思維模式,考查史實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層面的原因、價值與影響;采用因果邏輯思維模式,考查史實的背景、過程與結果,分析其因果聯(lián)系。③強化學科意識。歷史學科具有自身的基本學科特質,主要包括實證意識、辯證意識和整體意識等。開放性材料題側重學生能否自圓其說,以充足的證據(jù)進行有力論證,構成完整、嚴密的邏輯關聯(lián)。④組織答案。教師應在平時指導學生時養(yǎng)成將答案要點化、系統(tǒng)化的習慣,以盡可能簡單化、學科化的語言和條理化、段落化的形式組織答案。
3.答題技巧的提升
針對全國卷第42題,教師應指導學生在答題時牢記以下六點:①觀點要明確。該題材料中信息較多,要明確提取的情節(jié)“是什么”。②史實要準確。所論述的史實要圍繞著所表達的觀點與試題界定的時空范圍進行,論據(jù)要切實為論點服務。③史論要結合。既要列舉具體史實(如三角貿(mào)易的流程),又要高度概括,還要始終貫徹“史論結合”,言必有理,言必有據(jù)。④聯(lián)系要廣泛。對材料要認真分析,領會其深層含義(要善于從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和國際關系等視角分析原因)。拓展知識范疇,“所學知識”不僅僅指教材中的知識,還可以使用平時積累的所學知識。⑤錯誤要避免。不要有知識性的錯誤或錯別字等。⑥卷面一定要整潔。語句通順,條理清晰,字跡工整,不要隨意涂改等。
核心素養(yǎng)具有兼容性和融通性等基本特征,是有效連接“教”“學”“考”三大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力粘合劑。從一定意義上說,高考歷史命題改革已從技術性改革推進到觀念性改革的新階段,“素養(yǎng)”成為當下高考改革的目標與方向,教師要善于分析、研究高考試題,在“溯源式”追問中厘清高考試題的基本結構,“以考促學”“以學定教”“以教助考”,以高考試題的研究為突破口,切實打通“教”“學”“考”之間的脈絡,讓三者相輔相成,實現(xiàn)師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雙提升。
《神曲》
作者但丁,約寫于1307—1321年,原名為《喜劇》,起名《喜劇》是因為作品從悲慘的地獄開始,到光明的天堂結束,帶有喜劇的因素?!渡袂啡L14 000多行,分為《地獄》、《煉獄》(又譯《凈界》)、《天堂》三卷,每部分33篇,加上序曲,共100篇。
長詩采用中古文學特有的夢幻形式,敘述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個夢。通過與地獄、煉獄及天堂中各種著名人物的對話,反映出中古文化領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問題,有“百科全書”性質,從中也可隱約窺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
但丁在作品中關心現(xiàn)實,詩中所寫的游歷三界的所見所聞,很多都源于意大利的現(xiàn)實生活。史詩中,但丁堅決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表達了追求真理的思想,對歐洲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有極其深遠的影響。《神曲》表達了但丁對人類智慧和理想的追求。
(摘編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