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靜波 圖/月 兒
閱讀分享:若非餐飲服務生,很少有人會想到“用餐后”的事。然而,日本人卻對此很重視。不僅“餐后”,“用餐”也特別講究,尤其要懷一顆感恩之心,吃得“干凈漂亮”。讀罷此文我們不禁感嘆:民族素養(yǎng)的提高絕非輕而易舉的事,它需一代又一代人通過家庭、學校、社會不斷約束、規(guī)范、教育,最終達到“習慣成自然”。(特約教師:山東省鄒城市郭里中學 仲維柯)
如果你坐過的話,不知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在飛機上用餐時,如果是日本航空公司的客機,在送餐時,空姐一定會把各種餐盒擺放得整整齊齊,然后雙手遞給你,用一只手遞送餐盒的情況,是絕不會出現(xiàn)的。因為日本空姐在將餐飲遞給客人的時候,想到的是“這是粒粒皆辛苦的食物”,所以必須以敬畏之心,用雙手遞給乘客,請乘客享用。
日本人在用餐之前都習慣于合起手掌,有的還會認真地閉上眼睛,低下頭說一句話,他才開始動筷子。這句話在動漫片中往往被翻譯成“我要開動了”,這個翻譯其實是不對的,在日語的語境中,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是“感謝神賜予我食物”,表示一種對于食物的敬畏與感恩之心。
那么,當乘客們在飛機上用餐完畢,你如果細心留意一下的話,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日本乘客會把盤子里的大小盒子整理一遍,小盒子疊在一起;或者再把飯盒的錫紙鋪平,重新蓋在飯盒上;或者把餐巾紙疊成方塊,蓋在用過的餐盒上,然后整整齊齊地遞給空姐。
陪幾位日本的酒店管理專家在外地考察,跟他們聊起這個細節(jié),他們說,這主要是教育的問題。這種教育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家庭,另一方面是學校。
日本父母對于孩子吃飯用餐的習慣,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吃得干凈漂亮”。日本是一個島國,魚是日本人吃得最多的食物。日本父母要求孩子在吃魚時,不僅要吃得干干凈凈,而且吃完之后,還要求保持魚的骨架不走形,也就是所謂的“干凈漂亮”。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是一個挑戰(zhàn),但必須這么做,因為只有做到“干凈漂亮”,才對得起這一條奉獻了生命的魚。而吃完之后,孩子必須自己將飯碗和盤子拿到廚房的洗碗池里放好,甚至有的家庭要求孩子必須自己把碗洗好。
而在學校里,日本從幼兒園開始到初中,都實行學校午餐供應制度。午餐也是一個套餐,有各種各樣的小盤子。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吃飯前要說一句“食物不能剩下,必須吃完”。除非你身體不好,事先向老師說明。
吃完之后,所有的飯盒和菜碟子都必須回歸原位,原來是怎樣的,最后也必須怎樣。然后自己端到洗碗池里把它們洗干凈后,再根據(jù)要求分別放到不同的地方。
正因為日本人從小養(yǎng)成了這樣的習慣,他們不僅對于食物會產(chǎn)生一種本能的敬畏感,同時,對于自己使用過的碗和盤子,吃過的食物,一定會整理收拾干凈。日本人把這一習慣,稱之為“收納”。
在日本的肯德基餐廳,客人吃完東西后,都是自己把吃過的東西和杯子等端到垃圾箱前,根據(jù)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的分類,放入不同的垃圾箱。而服務員最多抹一下桌子就可以安排新客人入座。所以,這一種“收納”文化,使得日本人習慣于把自己吃過、用過的東西歸位到指定的地方,留下方便給服務員和后來的客人。這種“收納”文化,使得一切變得嚴謹和有序,保證了事情不會出現(xiàn)亂象。這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卻表現(xiàn)出日本社會的一種秩序與素養(yǎng),一種不給別人添麻煩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