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楊崇廣 梁浩浩
扎實的地理知識基礎是形成區(qū)域認知能力、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地理實踐力、和諧人地觀核心素養(yǎng)的必備條件,新課程標準下夯實知識基礎是高中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如何組織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地理知識基礎呢?筆者介紹幾種教學方法。
教師在開始每一章節(jié)的課程之前,給學生講清知識體系,讓學生知道本章節(jié)整體的知識結構。教師像是導游,學生像是游客,導游要讓游客知道走的是哪條線路,這條線路上有哪些景點,在每個景點大致要停留多長時間,現(xiàn)在大家所在的是哪個景點,下一個景點是什么,讓游客了然于心,才能獲得良好的游覽效果,學習也是如此。例如,進入高中,首先要給學生講清高中地理知識結構。學生在初中已經大致學習過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可能會疑問高中地理還要學習什么?它與初中地理是什么關系?按國家新課程改革方案規(guī)劃,高中地理分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大塊,必修1介紹自然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是學習人文地理的基礎。
由“模塊—章—節(jié)”的思路逐步細化知識體系,模塊知識結構是宏觀把握地理學在高中階段的任務,章的知識結構主要目的是從宏觀上把握主干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節(jié)的知識結構主要任務是串聯(lián)重要知識點,以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如“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節(jié)”的知識體系:
每一堂課結束時,要有小結,師生回顧知識體系;每一“節(jié)”“章”結束,要有主干知識總結,建議使用知識結構圖來呈現(xiàn),開始由“教師繪制,并講解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到“教師繪制,學生講解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再到“學生繪制、其他學生分析、講解、完善知識結構示意圖”,知識結構示意圖要盡可能科學、藝術、美觀,并注意與章節(jié)開始時的知識結構圖在形式上要有差異,前面用“知識樹”,章節(jié)總結時,可以用“思維導圖”,避免形式單一。
《課程標準》《考試大綱》中涉及的地理知識點很多,但是,高考試題題量少、覆蓋面狹窄,每年高考題中涉及的知識點只是眾多知識點中的一部分。仔細分析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高考中涉及的考點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有的是高頻考點,有些是“輪”考點,還有些知識點已經很多年都沒有涉及了,加強對高考試題命題規(guī)律的研究,把握高頻考點,有針對性地講深、講細這些考點,可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如“熱力環(huán)流”這一考點,許多年來,無論是全國卷還是地方卷,對其考查總是不厭其煩的,所不同的僅僅是創(chuàng)設的情境在不斷變化。一般說來,強化對某一知識點的印象,方法有二,一是機械重復,二是變換情境材料,反復講解與訓練。第一種方法傳統(tǒng)、簡單,很實用,但是容易造成教法單一,學生對地理學習失去興趣的不良效果,同時,在新課改背景下已經很難實施。第二種方法效果很好,學生容易接受,但是,它需要教師知識面廣,并及時關注、收集、加工生產生活中地理案例,對地理教師本身的能力要求很高。例如,在講述“農業(yè)區(qū)位因素的改變”時,教師可以拋出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冬季北方寒冷,但是皇帝、貴族仍然想要鮮花,古代花匠是如何在冬季讓鮮花盛開的呢?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其法以紙飾密室,鑿地作坎,緶竹置花其上,糞以牛溲硫磺,盡培溉之。然后置沸湯于坎中,少候湯氣熏蒸,則扇之以微風,盎然盛春融淑之氣,經宿則花放矣……”再簡單解釋一下,并提出幾個小問題:“以紙飾密室”的目的是什么?“糞以牛溲”改變的是什么條件?“湯氣熏蒸”改變了什么因素?“糞以硫磺”的目的是什么?這個情境創(chuàng)設,使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而且“接地氣”,人人都可以“想”,人人都可以“說”,且有話可說。
優(yōu)秀的導學案將主干知識按照知識上的邏輯關系排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采用關鍵詞“挖空”的形式,由學生自學教材完成,對學生把握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主干知識、關鍵詞,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效果明顯。
單純的知識點講授,容易使學生大腦疲勞,記憶力下降,創(chuàng)設以新情境為背景試題,利用試題引領,更能讓學生樂于接受、主動參與,并能傾心感悟地理知識的運用。例如,對農業(yè)區(qū)位因素知識的運用,可借助類似試題:
【例】蓮藕在我國南方水鄉(xiāng)種植廣泛,根據生長環(huán)境差異分為田藕(種在水田里),和塘藕(種在深水塘里),其中塘藕比田藕的淀粉含量要高。蓮藕的葉柄和花梗較細脆,而葉片寬大,通風易折斷,若斷處有水滲入,會引起地下莖腐爛。據此回答第1~3題。
1.塘藕的淀粉含量比田藕高,是因為水塘比水田
( )
A.水體深,土溫低,蓮藕生長周期長,養(yǎng)分積累多
B.水量大,土壤化肥農藥濃度低,蓮藕生長速度快
C.土溫變化小,蓮藕生長環(huán)境穩(wěn)定,養(yǎng)分積累多
D.土層更深厚,蓮藕的發(fā)育空間大,蓮藕生長量大
2.塘藕一般秋季成熟,但挖藕多選擇在冬季,其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
A.冬季氣溫低,儲運條件好
B.臨近春節(jié),市場需求大
C.處于農閑時節(jié),勞動力充足
D.冬季湖塘水位低,采挖條件好
3.在田藕生長旺季遇到暴風雨來臨時,為防止田藕的葉柄和花梗折斷,藕農宜采取的措施是
( )
A.向藕田灌水,提高藕田水位
B.給藕田放水,降低藕田水位
C.給藕田追肥,提高蓮藕的抗風能力
D.在藕田上覆蓋塑料膜,減風擋雨
【解析】本組試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農業(yè)區(qū)位因素及變化(或改變),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運用地理知識和地理原理的能力。第1題。塘藕的淀粉含量比田藕多,即有機質的含量多,池塘比水田水體深,土溫低,蓮藕生長期長,有利于有機質的積累,A項正確;水量大小與淀粉多少無關,且生長速度快不利于養(yǎng)分積累,B項錯誤;土溫變化小,不利于養(yǎng)分積累,C項錯誤;水田的土層比池塘底部土層更厚,D項錯誤。第2題。該題問的是自然原因,市場需求大和勞動力充足不屬于自然原因,B,C項錯誤;儲運條件好不是主要原因,A項錯誤;故D項正確。第3題。為了防止大風吹斷葉柄、花梗,在暴風雨來臨時,向藕塘灌水,提高藕塘水位,是可行性很強的措施,A項正確;放水降低水位,葉柄、花梗更容易被吹斷,B項錯誤;臨時給藕田追肥,不會迅速起到作用,C項錯誤;給藕田上覆蓋塑料膜,難度大,可操作性不強,不符合實際情況,D項錯誤。
【答案】1.A 2.D 3.A
【效果分析】背景材料(即試題創(chuàng)設的情境)既熟悉又陌生,對學生來說,蓮藕是十分熟悉的作物,但是蓮藕又分田藕和塘藕,兩者生長環(huán)境有差異,導致質量有差異,這是學生非常陌生的,也是要運用所學農業(yè)區(qū)位知識、原理解決的問題。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樂于參與,就會主動參與,在頭腦中一一檢索所學的知識點,并積極運用地理知識去解決試題中的實際問題。
“遺忘是學習最大的敵人”,學生每天要接受眾多學科大量的知識點,遺忘是在所難免的,采用滾動檢測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克服遺忘。滾動檢測是指在學習下一章知識時,為了防止學生把前一章的知識遺忘,利用幾道試題檢測前一章的知識點,以起到知識點循環(huán)記憶的效果。
專題講座是將某一主題內容細化、深化,借助自由詼諧的語言、精彩的故事、精美的圖片,在較短時間內,使某一知識點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一形式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接受、運用,而且多是聘請知名專家,提高講座的實際影響力,成為拔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
微課是教師選取一個重點或難點知識,進行講解分析,并制作成小視頻,時間多在10分鐘左右,學生可以在課后任何閑暇時間打開視頻進行觀看?,F(xiàn)代微課在內容,形式上已經有很大的發(fā)展,內容不再局限于知識的講解,還涉及試題的講解、影視景觀視頻剪輯配音、地理實驗視頻等,豐富的知識、精美的畫面、深邃的智慧內涵,深得學生的喜愛。